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2009 台灣工藝精品展」座談會 精華報導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2009 台灣工藝精品展」座談會 精華報導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56873 人
教育是本 行銷為體 知識是根 台灣工藝是否可以藉此大翻身?
撰文/梁婷育 │發佈時間:2009-08-13 10:11

「2009 台灣工藝精品展」座談會  精華報導

與會人士:
林正儀(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所長)
何明泉(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
劉鎮洲(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所)教授)
陳瑞惠(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陳高明(參展工藝家、懸背椅43製作者)
林株楠(全球華人藝術網董事長)
華曉玫(資深媒體人)



「台灣工藝研究所」近年積極推廣台灣工藝走向國際舞台,不僅讓法國龐畢度現代藝術中心驚豔,也讓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好奇的來台一探究竟。這些台灣工藝師的驕傲,「台灣工藝研究所」衷心期望與國人一同分享,於是著手策劃首屆「台灣工藝精品展」。不料在國內推廣期間,受到所謂正統藝術界的排拒,認為台灣工藝難登大雅之堂,面對社會對於台灣當代工藝認知上的落差,「台灣工藝研究所」認為「發現誤解是好的,因為我們才有機會把話說清楚。」

8月11日假「台灣工藝研究所台北中心」舉辦的「第一屆台灣工藝精品展座談會」,由負責承辦此次策展活動的「樹火紙文化基金會」邀請5位產、商、學界代表深入討論台灣工藝的未來發展,歷時三小時的座談,各界紛紛建議「文建會」與「教育部」應盡速通力合作,規劃全學齡工藝教育,包含生活美學、創作、設計、經理人制度,才能真正有利於工藝永續發展的期望。

*****

    講座一開始由引言人華曉玫講述座談目的,希望透過這次商展讓台灣工藝重新被認識並且確立價值,歡迎各界給予建議,為台灣工藝注入新方向。

    2009台灣工藝精品展策展人陳瑞惠緊接著表示,在這次佈展的經驗中,體會到工藝是「知識、記憶、美學」的融合,沒有界線,於是大膽採用混搭的排列方式,讓工藝對話產生新的刺激,唯有破除彼此的籓籬,台灣工藝才能有耳目一新的機會。

「教育」足以塑造工藝明日之星

    首先發言的何明泉教授指出,「工藝」即不辯自明引出“工”先於“藝”,自古藝術都是在生活富足之後才有能力發展的,生活中小至筷子、大至桌櫃都是工藝的進化,或許是一切是那麼的自然,使之工藝缺乏理論、美學的架構,我很高興「台灣工藝研究所」願意出面呼籲各界重視這個事情,讓社會了解工藝的深刻內涵,並且樂於消費。

   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教授亦是國內知名陶藝藝術家的劉鎮州教授呼應到,藝術確實是必須滿足生活無虞的條件,目前台灣的環境雖然有景氣的問題,但是美學培養無關乎景氣,它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社會需要美學教育、工藝家需要接觸新世界、經營者需要知道如何呈現工藝精神,而這一切都在教育之中。

   工藝師陳高明則指出,懸背椅43可以在2008巴黎家飾精品展中有5000歐元的價值,就是對生活的解讀,工藝的價值就是時間與經驗的價值。製作「43」的時候並不是一次成功,拿到設計稿的時候,按圖製作,但那不是符合現實設計,只是一個概念,工藝師就是實驗的人。必須經過失敗與等待,我們才會發現當初未能預期的問題,這是很重要的。

用竹子做材料就要熟知竹子的特性,老祖先常說「存三、取四、莫六七」不是沒道理的,因為4年竹的韌性最好,質輕而堅。之前在日本看見一把小竹釣竿,要價日幣4萬元,我問老闆為甚麼這麼貴,老闆說:「因為這是用放置5年竹的材料製作的,它已經適應了我們的氣候,跟我們一同生活,沒有被蟲侵蛀、或是發霉龜裂,何其難得?所以它值得4萬元的價值。」



品質+品牌=工藝的價值

本次座談會唯一的商界人士,也是台灣目前最大的藝術入口網站《全球華人藝術網》董事長林株楠相當認同的提到,這就是品質,台灣藝術家很有創新的精神,技術不是問題,但是品質是絕對要要求的,過去我代理藝術家就是講求品質,不好的作品,我都建議藝術家立即將它破壞掉,這樣在市場上才能保有良好的信譽。除了堅持品質外,工藝經紀人制度也是急迫要成立的。視覺藝術家有畫廊等藝術空間在經營、包裝,工藝家卻沒有,培育工藝經紀人也是需要時間,藝術創作不是在做試水溫的事情,不是作品賣不好就要求創作者換做時興的議題,而是要知道問題點在哪裡?,工藝經紀人要有經營、管理、行銷等能力,而創作者也要有企圖心與國際觀。

引言人華曉玫繼續指出,針對大陸工藝市場的衝擊,各界有甚麼建議呢?

何明泉教授指出,誠如林董事長所言,品項、技術不是問題,堅持品質我們才能與大陸區隔。在文化創意產業裡,重點不在Products,而是Process,過程才是需要重視與強調的。就像是陳高明老師所說的竹子的一生,攸關「43」的成敗,在文創裡可貴的就是製作過程的參與,了解它的意義,我們就會欣然接受它的價值。另外,我要呼應「工藝經紀人」的建議,學習工藝並不是只能當工藝師,我們要告訴大家,了解工藝可以讓你成為一個教師、創作者、設計師甚至是工藝經紀人,推廣文化創意產業不是在追求「創作」人才,而是要培育多面向的人才。目前工藝在「文創六大旗艦產業」中預算是最多的,機會是最大的,如果沒有好好把握,我很擔心沉寂多年的工藝將喪失一次成功的機會。

文化創意挖掘被隱藏的文化


「其實台灣的插畫早已享譽國際,因為它展現了台灣的特色」劉鎮州教授有感而發的說,技法或許可以移植,但是作品中呈現的台灣文化是他國沒有的,工藝品也是一樣,什麼樣的圖案或樣式是屬於台灣的故事,我們要把它找出來。

「全球化的影響讓界線消失了,這是否就是台灣的機會?」華曉玫指出,因為有文化的東西,才能一眼就被辨識出來,所以也就是工藝可以在這姑且稱為「文創年代」更顯價值的關係。

何明泉教授對於文化一環提出People和Place的觀點,在地性脫離不了這兩項元素,越是國際化的時候,我們越是要重視在地性的特色,我們就是要設計一個物件當作文化載體,用來傳遞過程、人與地方所發出來的聲音。


為「工藝」以及「經紀人」尋找一個發聲的平台


「教授提出相當好的建議,但是由誰來做?我個人認為是──工藝經紀人」 全球華人藝術網董事長林株楠直指執行面的問題,引言人華曉玫也同聲附和。林株楠說,藝術家在創作上是被肯定的,但是藝術產業需要人來經營,所以目前才會出現策展人這新興行業,工藝產業也是一樣。在建立基礎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同步培育工藝經紀人,一旦培育完成,工藝產業的交易型態真的會改變。另外,我也建議學校方面可以多推廣工藝課程,我們不會樂見工藝技術或是教育斷層的出現,因此創作者與行銷者的培植都不可偏廢。

引言人華曉玫提問到:「那麼該如何培養一位好的工藝經紀人?」

「興趣以及發揮的平台!」林株楠以其多年經驗相當肯定的指出。興趣絕對是支持經紀人繼續學習藝術、技術的動機;再來就是無後顧之憂的平台,這部份還有賴「台灣工藝研究所」的支持,我建議工藝師的作品可直接交付工藝經紀人包裝行銷,讓工藝經紀人直接面對工藝師、買家與市場,實戰經驗是為商的重點。無後顧之憂的平台就是透過線上藝術平台以低成品的方式露出,不用花大錢辦展、開設實體店面,但卻可以讓全台灣,甚至是亞洲、歐美人士接觸,何樂而不為?

除此之外,好的工藝經紀人必須為工藝師負責,從接觸藝術品開始,就需要為接下來的計畫設定目標,了解藝術家個人習性、創作背景、理念、以及熟析相關藝術品市場,為代理的藝術家作品進行市場定位,並且透過設計、包裝將隱身的內涵呈現出來。

劉鎮州教授有感而發的說道,過去就是因為工藝一直沒有人當藝術在經營,所以當初要前往日本學習陶藝的時候,大家都很吃驚,說著「要學陶就去鶯歌呀,那裡工廠那麼多」可見工藝一直被當作工業來看待,甚至我後來說服自己的理由也是「可以去學釉藥呀,這樣回來也許對陶瓷工廠有幫助。」工藝師陳高明緊接著提到「大家也不是透過工藝而認識我,反而是製作童玩讓我接到不少的訂單」這也顯現早期工藝的考量都是起因於生活。

何明泉教授進一步指出,工藝沒有離開過生活,只是被隱藏了而已。因為工業的發達讓自然材質被取代,轉而用不銹鋼或塑化產品,現在或許提倡的「品味」生活,所以精緻工藝又重新回歸到生活面。

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陳瑞惠憂心提到:「但是這個回歸是不是相對產生“生活工藝”價格的高漲?諸如筷子、晚、盤等」

工藝師陳高明回應道,因為加入「工藝研究所」讓自己體認到對於工藝的責任,誠如今天所言,未來即使是一雙筷子,我都希望透過它傳達「品質、在地」的概念,即使比市面上貴一些,但它不是為了營利而販賣,是因為品質與真實的理念,讓它擁有那個價值。

對於台灣工藝資源缺發凝聚的現況,何明泉教授提到,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靠著科技園區創造經濟奇蹟,但是長期以來政府為什麼不主動建造一個有如科技園區的藝術園區,密集邀請國內外工藝師來台展出,現在台灣工藝師都散諸四方,應該透過一個平台將他們甚至是台灣的資源匯集起來。

林株楠董事長接著補充:「沒錯,不過礙於購地、管理法則的限制,在政府行動之前,我們應該自救。統整藝術家或工藝家最好的方式,我仍然建議從網路空間開始,一如我先前說的這是低成本的營運方式,工藝師不需為了藝術村而舉家搬遷,結合網路通訊、商務平台以及工藝經紀人的營運,一個規劃得宜的網站就是一個商城。就如何教授所說,藝術家凝聚在一起,產生的火花與效益才會強大,對創作者而言我們也期望提供一個可以相互激盪創意的環境。」

「也就是說在網路上蓋藝術村,達到單點購足的目的」引言人華曉玫如此回應。

劉鎮州教授也提到,「聚落效應」確實相當重要,像日本就有陶藝村的設置,提供休閒之餘,也有販賣次駐村藝術家製作的陶藝作品,這些都是政府可以扶植運作的事情。陳高明亦指出,日本也有一個竹炭村的設置,它是由官方委請民間聘請退休老人來燒製竹炭,我們知道竹炭是淨化水源良好的材料,政府就用這些竹炭來為水源受污染的村落淨化水質,因為是政府收購所以沒有滯銷的問題,大家都抱著輕鬆的心情燒製竹炭,當作退休後的活動筋骨的方式。這計畫之所以可行,就是因為供需得宜平衡了產業的生態鏈,而且大家都認同環保是對社區有益的事情。

許工藝一個未來  先從「教育」做起

引言人華曉玫最後提到希望在座5位專家、學者以簡短的一段話為今日工藝產業的未來期許。

何明泉教授說:「工藝跟我們其實是脫離不了的,是生活的一部份,我仍舊提倡五生一體概念,五生包含生存、生活、生態,生產與生命,訴求的是永續的發展,一個工藝品被展示出來,我們所看見只是短暫的時間,但是有誰知道它背後的經歷以及未來的潛力,德國願意用10年來作同樣一件事情,台灣方面也期待大家共同來重視文創永續的重要。」

全球華人藝術網董事長林株楠再次重申「種子教育」、「藝術網路平台」與「工藝行銷」的急迫性,這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落實學校教育,工藝產業才有發展下去的機會,沒有人學習,有再好的資源也無用。

劉鎮州教授呼應林株楠的建議提出:「教育是最根本的,也是重要的一步,而且是從小就嘗試接觸工藝,透過對工藝的認識,長大之後不一定要當工藝師,但是只要他認為他是一個工藝人,對於工藝而言都是一個好的發展。」

工藝師陳高明一則高興今日得以參與這項對工藝未來有意義的座談,一則惋惜故鄉竹山竹藝傳統正在流失,自89年竹山高工美工科停止竹藝課程之後,竹山就再也沒有公立的竹藝傳承的教育,現在陳高明期許自己要不斷的蒐集祖先遺留下來的智慧,然後盡己所能的去推廣,讓學童或是大學都能親手體會土的感覺、竹林的空氣,竹的生態與選用。

座談最後本次活動策展人陳瑞惠也呼籲工藝人要用更寬闊的心胸去接納各類藝術,並且以身為工藝人為傲,在接觸事物當中去認同自己,然後找到屬於自我的價值,也可以說是為台灣尋找工藝的藍海吧。


講座結束。


會後,一直忙碌於評審工作的台灣工藝研究所所長林正儀也趕來為各位專家致意。與會學者紛紛建議有機會應該常態性舉辦此類講座,讓經驗與理念得以傳承。林所長有感而發的説:「要學習的事情真的很多,我用了三年的時間還是不夠,短期之內要如何培植出一個國際性的工藝家,除了實戰,別無他法。另外,展覽也是很重要的平台,別人不了解現在的台灣工藝,認為讓國外參展人士看到了或許有損台灣藝術價值,因此,我們更要把品質與質感做出來。「2009台灣工藝精品展」目的就是希望透過解說、展示,教導民眾審美工藝的能力,我們無法制止民眾去買劣質商品,但是我們可以給他一個觀念,提供他一個審美經驗,告訴他們一個經過設計、思考的工藝是如此貼近人心,工藝所的「良品美器」與「yii時尚工藝」就是在這個動機之下產生。當然台灣工藝的未來也盼各界多多給予支持與協助。                撰文/梁婷育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