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重返剝皮寮.重溫古街風華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重返剝皮寮.重溫古街風華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51281 人
撰文/林咨伶 │發佈時間:2009-11-12 18:19
藝術家洪通的大型彩繪裝置作品
民眾寫下對剝皮寮的未來願景
220

    萬華舊稱艋舺,有名聞遐邇的龍山寺、華西街以及西門町,但如果你的印象僅止於此,那就遜掉啦!近年來由於國際城市競爭激烈,以在地文化特色融合美學及創意早已不是新鮮事;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透過文化與藝術振興經濟、行銷城市,早已是必要手段與策略,藝術節慶即是各國政府所熱中之道。

    萬華身為台北文化的發源地,發展至今已是新舊混雜、雅俗共賞,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風貌。大家或許不知道,剝皮寮老街其實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日治時代被規劃為老松國小的預定地,之後因為限制改建,整條老街被完整保留下來,成了展示常民生活的最佳活教材。2000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公佈之後,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利用受到重視,並且逐年展開與推動;台北市政府也以此為目的進行徵收,經過多年的修復後,台北市出現了一處最大規模、最大區域以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街廓-剝皮寮老街。

     古街文化節的重頭戲之一「混搭-當代藝術展」是由策劃過粉樂町的策展人胡朝聖所策劃,展覽場域從熱鬧的台北東區轉換成萬華的老街建築區,展現不同於都會風景的古街風味與市井小民生活。

    策展人表示,剝皮寮古街文化節開辦一個月以來,參觀人潮已突破四萬人次;除了老一輩民眾前來一探究竟外,更吸引年輕世代族群以及全家同遊的觀眾。策展人在展覽前多次造訪,感受到萬華新舊融合、兼容並蓄的特點,並且從服裝mix & match的概念中擷取靈感,以「混搭」作為展覽策劃的中心概念,邀集國內外24位藝術家共同以剝皮寮的場域特色及歷史文化進行思考與創作。             

    展場中不乏特定場域及現地製作的作品;當代藝術中,特定場域(site-specific)的概念強調場域是作品的一部份,與作品具有不可分離性。擅長以城市作為創作素材的賴珮瑜,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但是在受邀參展前卻未曾造訪過萬華;藉著這次機會,她揹著相機進行實地考察,透過攝影鏡頭與電腦,將萬華生活的痕跡、歷史的痕跡轉換成抽象的符碼,再現城市集體記憶。藝術家周靈芝的作品〈想像的地景 未來的願景〉則以剝皮寮過去曾作為土炭交易中心,而選擇相思樹作為溯源的媒材。在國小任教的陳敬寶或許較不為藝術界所熟知,然而他早期一系列以檳榔西施為題材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此次拍攝的作品〈迴返-老松計畫〉,是從瑪格麗特.莒哈絲的小說〈情人〉當中獲取靈感,以編導、舞台化的方式再現過往記憶,試圖呈現流逝及未曾被拍下的過往歲月。

   剝皮寮古街文化節從八月底熱鬧開辦至今,加上作為電影《艋舺》的拍攝場地,顯然已製造不少話題、吸引不少遊客造訪與駐足。期待這是一個美麗的開始,能夠拋磚引玉引起更多的文化積累與對話,而非大拜拜似的熱鬧節慶或市政建設的一項政績而已。同時亦期盼市府能有更深一層的文化願景與規劃,保存維護古蹟的同時亦能活絡古蹟的使用!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