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期藝週刊
字級:

三大趨勢透視藝術產業的新商機

撰文/梁婷育

藝術在歷史的波折中,自古總免不了與時代一較高下,二十世紀初的包浩斯Bauhaus,即在戰後積極復甦的集體意識下,接受工業技術帶來的改變,致力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其簡潔形式至今仍受消費市場喜好。稍晚的普普藝術亦復如此,這些百年不墜的精神,皆是因為在特定的時空裡,藝術展現符合時代的形貌,而成就所謂的“經典”。本集的藝術家電子雜誌,我們將透析“今日經典”產生的背景,藉此發現新形態藝術產業的可能。

異業結盟—平面藝術重新再出發

如何重新產生新鮮感,我們認為「將已知的事物未知化」才是此刻該做的事情。
當代的藝術所面臨的無非是虛擬空間的產生、科技材料的介入,如網際網路、3G行動、互動裝置等。數位商品的出現,改變了人的觀察方式,科技滿足了人對於微小、寫實的好奇心,由於資訊取得容易,致使幻想的空間變得狹小,世界變成只要想得到的幾乎都能實現。「善用科技」、「異業結盟」便是平面藝術重新再出發的一種方式。藝術家蔡國強在2005年將平面創作結合錄像與舞台,在雲門舞集「風.影」的舞作中呈現,使影像與舞蹈彼此交融,激盪出新的火花。此外,知名劇團「漢唐樂府」將南唐畫家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一幅,結合南管、梨園舞蹈以及古樸典雅的場景,將平面畫作立體呈現亦是現代「異業結盟」的表現。藝術產業未知化的組合,讓身邊無數以文化累積而成的物品有了新的觀察角度,期待為平面藝術的發展再下一個新的里程碑。

誰是下一位購買者—透過設計挖掘新的消費者

設計的功能在於提供藝術傳播的功能,藝術是個人意志的表達,但設計是絕對現實的,不斷確認自己與社會的相互關係,並聆聽他們所發出的聲音。對於藝術產業的未來發展,我們著重的是在:發現下一波購買者。
用新的、多視點的角度去看舊的東西,懂得運用社會資源了解事物,是新世代的社會人嶄新的觀察方式。老一輩的藏家固然有其喜好,但下一波高收入者是未來的主要經濟結構,這些網路世代的青壯年,對事物有較為寬大的包容性或不確定性,在首次接觸商品時,讓新的消費者接受並產生興趣,內在意念的傳達是相當重要的。
日系品牌「無印良品」在1980年以徹底簡化的生產過程,生產樸素且低價的商品群,受到日本消費者大力的支持。但是在近年受到產業外移,低廉價格已經不再是優勢。「無印良品」轉而向消費者提出訴求:『並非追求便宜,而是追求合理的事物與價格。』放大資源活用,或是樂活論的觀點,這些訴求很快的在特定族群心中發揮作用,商品被賦予讓平淡生活受到鼓舞的意義,這就是「無印良品」重新出發的內在精神。
唯有感受環境的聲音,大聲說出明確的夢想,當有志一同者的出現,我們也就會知道自己掌握了時代。

重點在於「新奇」—結合科技生活的數位藝術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當下,科技的發展相當快速,多樣的、講求時效性的產品不斷的推陳出新,當生活達到基本需求之後,藝術是下一個結合科技生活的素材。
藝術與科技結合促成數位藝術的產生,在國外的發展已有數十年的歷史。數位藝術有別於傳統藝術,它整合了藝術與科技媒體的應用。現階段多為網路互動、現場裝置、行動裝置等,其表現方式包含了視覺、聲音、觀念、語言、符號等多層次的連結。
藝術跨足科技生活,就不再只是在媒體秀上圖片而已,而是增加趣味性、娛樂性、以及公享互動的觀念。例如藉由時下流行的遊戲機台(任天堂NDSL、Wii)進行數位藝術的創作,數位藝術可以透過下載的機制,與單獨的玩家互動,或是多人連線互動,其創造出來的成品,再上傳進行分享的動作。或是運用3G行動通訊,以封包計價的收費模式,將藝術品拍賣會的手冊、博物館的導覽系統載入手機中,讓藝術產業如實成為行動通訊的附加價值之一。

當今藝術產業受到經濟的強力牽引,新媒介代表的就是新的商機。只要人們仍舊需求藝術來改變他們的生活品質,在任何一個時代,藝術都可以開創新的面貌。誠如台灣資深策展人林平所言,今日的「藝術」已經不是最終的成果,它是社會媒介的角色,而我們所要做的,便是使其嫁接人與社區的友好關係,盡力達成企業與團體的認同。


本期雜誌內容特別感謝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林平老師、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系主任曾培育老師、台中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系系主任王兆華老師,給予編輯部訪談機會與建言,讓本刊更深入了解台灣藝術產業發展現況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