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本土藝術 何去何從?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本土藝術 何去何從?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50294 人
撰文/編輯部 │發佈時間:2010-11-25 09:19
「秋光竹夢-編織地景藝術」

220
本土藝術 何去何從?
文/編輯部

 

近來參加亞運的台灣跆拳道選手楊淑君,被誣陷判失格的事件,以及東京電影節中,中國代表團長江平要求台灣改名一事,一再喚醒國人的民族意識,頂著「台灣」這個頭銜的人、事、物,不想再受到打壓,要自立自強起來。
 

針對台灣的藝術在世界市場的表現,其實已經有許多台灣的藝術家默默地在國際的舞台上發光發熱,然而有朝一日,台灣的藝術家是否也有可能因為政治打壓,而成為國際新聞中的焦點?身為媒體的我們,應該呼籲政府注意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台灣藝術環境,仍然需要許多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以及堅強的文化意識做後盾,使台灣的本土藝術家,得以安心地開創台灣品牌,向世界展現「台灣」究竟為何物。

 

台灣文化永續的命脈

 

多元社會裡,什麼能代表台灣的文化特性、文化結晶?近幾年在台灣當代流行文化中,吹起一股懷舊風潮,相較於現代人因為生活步調繁忙,漸漸失去溝通交流的熱情,四、五○年代的民風純樸,忠厚好客的人情味,才是能代表台灣人民的文化記憶。這也是一條銜接傳統的文化永續概念,帶給我們的,除了找回失去的熱情,重新檢視我們留給下一代的精神資產,也提示我們──是時候重回傳統藝術中「尋寶」了。

 

傳統技藝裡,台灣的編織藝術,融入了原住民的圖騰元素,以色染、萃取植物纖維做紡織品,這樣標榜純粹、天然的風格,不但讓台灣的植物躍上藝術舞台,也因此展現了台灣樸實的民情文化。用這些天然的材料與藝術手法將生命永續留存表現生命永續傳承的概念,讓所有接觸到這些手工藝品的人,都能感受到生命化成藝術的那種感動,同時也表現創作者對生命的熱愛與自然關懷,這就是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呈現台灣風貌的方式。

 

創新的藝術-傳統與當代的結合

台灣在經歷過那麼多天災之後,自然、環保等概念,越來越被國人所重視,同時也在藝術界掀起一陣風潮。例如在台中編織藝術節的入口藝術品-「秋光竹夢-編織地景藝術」,利用身處亞熱帶台灣盛產的竹林意象,藉由陽光的投射,製造出光與影的遊戲,創造台灣地景文化與空間美學的對話。像這些結合了編織藝術與空間美學,除了使傳統的編織技藝展現出不同於以往的型態,也對冰冷的空間邏輯思維,注入一絲生命記憶的暖流。
另外,位於宜蘭的台灣傳統藝術中心,包含了傳統戲劇、音樂、工藝、舞蹈、雜技,其目的更是希望藉此使民間藝術得以延續,甚至成為現在文化藝術的活動內容。台灣的本土藝術家,以台灣鄉土為創作素材,重現這塊土地的歷史,抒發對台灣鄉土的關懷,觀眾藉由這些本土藝術,走進台灣歷史的時光機,喚醒最令人感動的台灣人情記憶。
 

台灣本土藝術如何傳揚出去?

然而台灣的特質可以讓世界看見嗎?在台灣本土的藝術交流活動,可以使台灣的藝術發揚到國際市場嗎?透過台灣近來的電影、電視劇集,才稍稍讓台灣的文化藝術被世界認識,雖然政府開始對這些電影文化,或者是藝術產業加以輔導,並且給予經濟上的協助,然而礙於資本、政治、產業環境等多項因素考量,導致台灣的藝術文化,在推向國際的路途中,還是受到許多阻礙。

台灣藝術文化如果要讓台灣人民打從心底認同,並且引以為傲,甚至促成台灣被國際接受,甚至發揚光大,台灣政府尚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也許政治立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也不是誰說了算,但是藝術無國界,Made in Taiwan」的傳統台灣本土藝術,應該配合台灣的經濟、外交等政策,本著國際間平等互惠的原則,與世界接軌,達到國際間文化交流,與宣傳台灣文化藝術品牌的目的。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