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期藝週刊
字級:

當代藝術再思考-74億台幣的反思

撰文/編輯部
  近年當代藝術受到多方的衝擊與懷疑,但藝術品的賣出紀錄仍然屢創新高,顯示當代藝術“價值”與“本質”的基本觀點尚未被釐清,我們認為“活在當代”這是藝術發展避免不了的問題值得再次關注。
  「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意涵有二,廣義泛指1960年代到現在這一刻的藝術;另一個是“觀念”的闡述:它是“發生在我們有生之年的藝術”。而它到底做了什麼?曾有此說:「當代藝術」是關注「什麼是20世紀的藝術」。
  因此,“觀念”才是重點,千萬別陷於材質、技法的框架。藝術的發展永遠存在著“創新”與“傳統”的拉鋸。普普藝術(Pop art)流行於美國之時,市場上不乏「我們需要普普藝術嗎?」的懷疑聲浪,但事實證明,有爭議性的作品才能讓人討論,討論越久越能成為經典,平淡無奇的作品很快就會被遺忘。如今「當代藝術」同樣遭受懷疑,它被認為“外在表現”並不符合今日社會的期待,因此「爭議性」間接成為當代藝術的代名詞。
  英國藝術家戴明赫斯特(Damien Hirst)是少數年僅44歲即享有名利聲望的藝術家,其《The Golden Calf》作品於08年蘇富比拍賣中以1796萬美元落槌(約台幣74億),並被Art Review評選為全球10大藝術影響人之一。Damien Hirst作品的爭議性絕不亞於其地位,他對於有限的生命十分感興趣,經典作品《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便是將動物屍體浸泡在甲醛裡展示,而《第一隻小豬往市場,第二隻小豬留在家》則是一個從頭至尾由中間剖成兩半並且保留內臟的豬隻標本。人們批評這些作品毫無美感可言,但作者無視美感與輿論的存在,卻期待觀者感受動物的生命和受苦,而不是傳統藝術裡充滿象徵的動物符號。具體展現「當代藝術」著重“觀念”的精神。
  「當代藝術」的金錢價值雖然屢遭外力影響,這是投資者需要小心斟酌的,但是金錢的疑議、捨棄傳統素材的方法皆不能抿除它藝術的本質。「當代」販售的是“附著的文化藝術價值”,倘若不能滲透此點,就不可能有成功了解當代藝術品的機會。

《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第一隻小豬往市場,第二隻小豬留在家》(This Little Piggy Went to Market, This Little Piggy Stayed at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