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期藝週刊
字級:

藝評天地-2009台新獎現象觀察

撰文/孫曉彤
  一年一度、獎金高達百萬台幣、號稱全台灣最大手筆的台新藝術獎,在4月下旬揭曉——金融風暴下連帶受傷慘重的台新銀行,雖然大幅度削減活動預算,但總算非常技巧地把開幕活動辦的熱熱鬧鬧,貴賓雲集彷彿藝術界的大團拜。至於到底是誰得得獎,好像一點都不太重要,因為看到決審團的名單,明眼人心理就已經有數了……。

  今年視覺藝術類獲獎的是王俊傑的【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王俊傑個展】,大多數聽到這個結果的藝術人多少都會有點意外,因為在公佈得獎者之前,吳天章的【懾‧相】是大家私底下認為呼聲最高、贏面最大的參賽者,「無論是創作資歷、作品完整性、概念成熟度、甚至是時代代表性,從任何角度看是非他莫屬。」有人這麼分析道。所以,當大家緊盯著主持人的嘴型,發出「ㄨ~」的聲音時,都自然以為是會是吳(ㄨˊ)天章,沒想到是另外一位入圍者王(ㄨㄤˊ)俊傑。

  藝術圈的好事者們,其實也不是對王俊傑或他的作品有意見,【大衛天堂】無疑是一件優質的作品,特別是被決審委員形容是「一件璀璨之作,因為敘事的曲折,影音設施布置之微妙,裝置空間的細膩掌握。……無疑地,【大衛天堂】令人難忘給出的藝術高度為繼來者豎立一個典範」,如此盛讚,想當然爾地在結果公佈之後第一時間讓眾人「大感意外」後旋即又感覺「其實在意料之中」,因為在入圍專輯裡所刊載的「入圍理由」已經說明了一切。雖然吳天章並未眾望所歸地抱回百萬首獎,但最終評審團還是決定把「特別獎」頒給他,不無「安慰」意味;然而按照過去台新「特別獎」的慣例,都頒發給資歷尚輕、未來期待還有更多發展可能的入圍者,具有「鼓勵後進」的期許意義,但這一屆卻把這個獎項頒給創作資歷、藝術風格、甚至是市場接受度都具有高度成就的吳天章,不免讓人議論紛紛、揣測起評審團的別有用心。

  選擇牽涉到品味,而品味則絕對與個人相關。前些陣子我和一位在學院任教的老師聊起,提到媒體經常偏愛用分析的方式來歸納某些獎項的評審品味,例如「錄像作品比較受歡迎」、「XX議題的作品比較容易得獎」…,如此「歸納」,很容易讓不明就裡的年輕創作者有意識或下意識地迎合這些結論;另一方面,擔任獎項評選經驗豐富的他也認為,評選過程的複雜程度,如果僅僅以結果為分析憑據,其實不見得切中事實。我完全贊同他的說法,但不可否認的是,評審在怎樣超然獨立,終究也還是一個有品味偏好的個人,特別是在這次台新獎的結果下,你很難排除評審個人主導的品味,是獎項結果的最主要因素。

  雖然被勸告不要以歸類的方式分析獎項的入圍名單,但從這次台新的例子還是可以隱約看到某些類別內在脈絡——每屆都會出現的社區互動議題(台灣田野工場【樹谷園區公共空間藝術設置】)、備受關注的錄像類別(王俊傑【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王俊傑個展】和潘大謙【閃燃——潘大謙個展】)、繼崔廣宇得獎後帶有點嘲諷個性的作品也備受青睞(周育正【很膚淺——周育正個展】,和上屆的入圍者郭奕臣一樣都是來自於台北新苑藝術的展覽),雖然當代藝術的面向、類別、議題和表現手法是絕對的自由和開放,但台新獎的確有其選件的內在品味和脈絡,即便連年評審不盡相同,但透過這個獎項我們還是可以歸納出,起碼哪些類型和議題的作品台灣學術檯面上,最備受矚目和廣為討論的藝術種類。雖然台新獎的取樣無法全然滿足藝術圈的所有看法,但起碼主辦單位和評審團完全不避諱地彰顯出自己的品味,至少它的確是一個年年被廣為注目與討論的標的,不管你贊不贊同這些觀點。(本文作者孫曉彤,原刊載於「當代藝術新聞」2009.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