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藝術教育在哪發生?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藝術教育在哪發生?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43892 人
撰文/Renee  │發佈時間:2010-12-15 09:43

       

今年五月,金車基金會調查發現,七成青少年無法列舉三位台灣知名藝術家,百分之十八的青少年更幾乎未曾接觸藝文活動。同單位六月針對國內十所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及其家長進行調查也顯示,藝文類的營隊,在學童心中高居第三;在父母的排行榜中,卻落在五名以外。總統夫人周美青知悉後表示:「這個結果讓人震驚!」

 

甫在中正紀念堂圓滿落幕的「安徒生世界特展」,最近移師到台中國家美術館展示,館方表示「為培養國內學童的人文素養,並創造孩童充滿童趣的藝文環境」而將場地租借之,活動尚未結束即現佳績。此特展有名氣響亮的主題、可愛逗趣的公仔,勾起大人的回憶、孩子的童心,臨走前,動線導引到贊助商的收費活動與文創商品區,買個紀念品回家延續親子互動的愉快回憶,民眾、廠商、主辦單位皆大歡喜。

 

先且不論美術館適不適合辦這樣的活動(或是否經此募得捐款)、有否排擠純藝術或本土藝術展覽,或者文創商品賺了多少錢、利益如何分配。回到活動本身,一般願意購票走進展覽的民眾期待什麼呢?除了美感與新鮮感,帶著孩子的家庭觀眾回答記者的是──教育意義和親近藝術的感覺,只要走進美術館博物館,就好像走進一種特殊氛圍,覺得受到了文化洗禮,但像安徒生這樣「親切」的特展,更是強化了他們進館的意願,並且順道往同期其他展區看一看。影響力不在話下。

 

就安徒生特展而言,與其說是藝術展覽,倒不如說是文物展可能更貼切些,但也沒人能否定他多才多藝、話題十足的世界是多麼引人好奇而足以成為最佳藝文教材。不過,實際走進展區,果然是一片「熱鬧」景像:除了館方工作人員、主辦單位工讀生和志工,有情侶、攜家帶眷的、學校團體出遊的,不少人忙著拍照、擠進影片播放區、參加主辦單位的互動活動,真正停下腳步細看文字、聆聽語音、

好好聽志工詳細解說的卻不多。

 

大家不是來看展覽、受教育的嗎,怎麼是這般情景?難道是策展工作不足、館方沒提供專業協助,還是這類特展真的只能表淺娛樂?記者訪問現場工作人員,他們表示對這個情況真的無可奈何,只能努力把自己的策展專業做好,並希望教師多用心、館方多宣導、父母平常也可利用機會教育灌輸正確觀念。

 

所謂「無可奈何」的情況包括什麼呢?現場曾有學校團體亂哄哄的,連志工媽媽都帶自己孩子插隊,老師根本管不完,更常見的是,父母都已經花錢帶孩子來了,卻只走馬看花,聽到英文解說就逃跑,連翻譯都等不及,大人對展場的默劇動畫也不太有耐心,你會看到孩子想看,父母卻只想拖著他走完的情景。又以「國王的新衣」展區為例,國小學童亂跑亂跳壓壞丹麥原裝運來的展具,甚至有國高中學生會嫌講解的志工老師內容無聊而先行脫隊,在場內與同學打打鬧鬧甚至集結惡意破壞,而本來巧妙設計突顯故事趣味的照鏡影像,也往往在大量脫隊的情況下,因沒聽到講解說明而失去作用與意義了。就連館方使用的圍欄,都被學生當靠椅坐壞了好幾組。志工和工讀生到底要顧器材、解說展品,還是管制現場、清理環境?

 

要求關閉閃光燈,是為了保護玻璃展櫃內擺放的安徒生真跡。這些具有一兩百年歷史的文物,是禁不起閃光燈強力光線的折磨。但觀眾只為了自己的方便,卻沒想過應去妥善配合保護珍貴文物。
入口也有宣導館內請勿飲食,但來參觀的多半是親子同來,且有年紀較小的學齡前兒童或是嬰兒,家長往往認為小孩在現場餓了就必須要吃東西,在現場喝一般白開水解渴在所難免
220

會不會是策展工作本身沒做好,導致動線 紊亂內容無趣?記者向展場人員瞭解展覽策劃和理念,其實展品提供單位向國外買來這些展覽物件時,已經有一套完整、在知名博物館展覽過,且頗受好評的內容, 但為了適應國情和館方提供的資源,他們也有不少重新設計,包括篩選符合國內對象的作品、斟酌翻譯內容的尺度,務必做到「老少咸宜」(註:國外研究者認為在安徒生部分故事中,其實含有不少兒童不宜的內容。例如影子的故事連結著他「雙性戀」這部分,櫻桃石與剪給小女生們的剪紙畫冊,屬於「戀童」的部分。)、 「深度與趣味並存」,透過文物、故事、圖像、代表物,結合安徒生的一生,規劃整體展覽動線和內容。年幼的觀眾可以欣賞影像,成熟的觀眾可以用文字語音深入 內容,志工也被訓練依所帶對象強調不同的展覽重點,可是展覽現場還是常常出現荒腔走板的搶救展品、呼喚學生戲碼。另外,在台灣各檔次,展覽物件和人員培訓 規格相同,每天都進行清場、維護、檢討,可惜物件髒汙毀損的情況還是非常令人心疼。

 

看看總統夫人周美青於部落格中的真切呼 告:「資本主義講求投資報酬率,我們投資股票、不動產,定時定額的儲蓄或購置基金,而為了提升社會及孩子的涵養和生活品質,是否也能考慮為我們的下一代、 為國內的藝文產業,做定時定額的文化投資?每年帶孩子聆賞幾場國內藝界的展演,甚至固定小額贊助喜愛的團體,我相信對孩子或社會,都是穩賺不賠的。」對比 於展場中許多觀眾對藝術文物態度上的落差──也許只是冰山一角──孩子入了寶山卻空手而回,難道不能說可惜嗎?如果這是我們的藝文教育、生活教育,也就難 怪金車基金會會調查出令周美青「震驚」的結果了。

 

就連在純藝術家口中「只是看熱鬧、看話 題、拚人次」的特展,顯然也有它的無力,你可以說一切都是學校教育的問題,或者放大到聯考文化殘害幾代家長與學童的心靈,餘孽難消無法可管。但回過頭來, 不管我們喊了多少藝術教育口號、提撥多少經費用在教具或展覽參觀上(這當然也很基本、很重要),回過頭來要面對的問題決不能缺少:不斷的撥種澆水施肥,但 如何才能使藝術紮根措施有效?

 

藝術教育的基礎應該以何為媒介、在哪裡 發生?教室、美術館、博物館、藝術家工作室?什麼叫生活即藝術?決定藝術教育成或敗的因素是什麼?有真正的檢視標準嗎?誰應該(或有誰不該)去執行?這些 貌似嚴肅實為基礎的問題一再被提出討論,其實不過指出我們對導引藝術欣賞這件事長期缺乏經營和研究,只有紙上談兵居多。請問家長們、老師們、館長們,怪誰 呢?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