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你所不知道的王俊傑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你所不知道的王俊傑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48087 人
一個掙脫叛逆的創造者
撰文/程怡嘉 │發佈時間:2011-01-28 10:01
王俊傑(圖片來源:南藝大應音系科藝學術研討會)

藝術伸展台──獨立策展人系列

 

 

 

一提起王俊傑,許多人的腦海立即浮現指不勝屈的榮譽,例如1984年榮獲的《雄獅美術新人獎》、1995年《德國柏林電視塔藝術獎》、2002年日本NHK電視台的《亞洲名人錄》、2009年的《台新藝術獎》等等。對大多數人來說,受頒這些獎項是摘星之夢,然而對王俊傑而言卻有如囊中之物。除此之外,令許多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他那些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像是1994年的《十三日羊肉小饅頭》、1997年的《極樂世界螢光之旅》、1998年的《聖光52》、1999年的「FOCL」虛擬公司、2000年的「微生物學協會」與2008年的《大衛天堂》等等。而介紹王俊傑作品的專輯與文章也車載斗量,聚焦於他對媒體批判和社會現象的關注,譬如談論作品中呈現科技及網路發達底下,真實與虛假之間的錯亂;資本主義運作中的消費文化;或是商品與藝術品之間難以辨別的界線等等議題。然而,王俊傑不單僅是位埋首創作的藝術家,他興趣廣泛並且橫跨服裝、劇場、策展等領域。本文將從王俊傑的策展角色,介紹他的發展歷程、風格取向以及文化實踐。

 

暢言的叛逆

 

1984年的某日,陳界仁的作品展在美國新聞處只維持了半天,就因遭受到民眾抗議而被迫撤離。他隨即將該展遷移位於台北東區的「神羽茶館」,並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個如郵票大小的廣告。王俊傑當時剛從高中畢業,閱報後因深感好奇前往參觀,結識了這位今日聞名亞洲的當代藝術家。當時他與陳界仁相聊甚歡,且因抗爭社會的理念相投,而決定共同舉辦一場名為「息壤」的展覽1。該展當時選擇了一個既非美術館、亦非商業畫廊的空公寓,堪稱是台灣第一個另類空間,其參展成員當時還有麥人杰、高重黎和林鉅等十人。

 

在此次的展覽當中,王俊傑以媒體批判為議題,陳列了一套裝置。他在牆上掛上一張畫,安排一個播放雜訊的電視機,並讓四周放置的鏡子不斷地相互產生折射。當時,在以繪畫為主要媒材的藝術環境裡,接受傳統繪畫訓練的王俊傑,不但不眷戀卓越的繪畫技巧,更選擇離開自己所熟悉的繪圖領域。王俊傑從既有的藝術價值中出走,除了反映在創作的轉變上,也表現在開發和接收新知識的興趣之上。

 

他大量閱讀新穎的藝文資訊,理解錄像先鋒白南準等人的經典之作,關注剛歸國的楊德昌、焦雄屏、吳瑪俐等等藝文專家,同時也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書寫編輯。王俊傑當時不但在《文星》、《長鏡頭》、《電影欣賞》、《南方》、《中國論壇》等藝文刊物上2,發表許多藝術、文化與社會的批評和討論,也在自立報系做副刊專欄,更與李尚仁同為電影圖書館策劃影展、書寫影評、或編製高達等人的專輯。

 

策展旅程 鎔鑄多元

 

21世紀之後,熟悉錄像創作與知識理論的王俊傑,再次踏上新知識的遠程之旅。他擔綱多項跨領域的視覺設計,譬如2006年國家交響樂的《尼貝龍指環》、2007年國家實驗劇場的《雙妹怨》、2008年台北小巨蛋中幾米《向左走向右走》的音樂劇與國家戲劇院中的《黑鬚馬偕》等。在策展方面,他也參與2002年的「時代的容顏」與絕對表現」、2005年的Vivienne Westwood」、2007年的「海洋堂」等展覽策劃。

 

其中,在「漫遊者2004國際數位藝術大展」中,他花費一年的時間編輯展覽專刊,內文不但有數位藝術的年表,並細分為技術發明、藝術與建築等類別,大量與此相關的重要性專文,也同時蒐藏和記載在此書當中。2005,王俊傑與「在地實驗室」的黃文浩共同策劃「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我們可以發現視覺與聲音又再次聯手。2006年「台北雙年展:限制級瑜珈」,王俊傑則呈現視覺欣賞與社會性議題的共生。2009年「大幻影」新媒體藝術展,則結合視覺與表演藝術的展演生態。

 

王俊傑談論這種跨領域的風格時說到,「由於數位時代的來臨,許多價值、藝術與文化的判斷,已遠遠超乎原本的知識體系,我們應當將不同的知識系統納進來,並且進一步發展深度的整合」3。丹托於《藝術終結之後》一書中指出,我們對既定藝術價值的判斷正在改變當中,而另一個新的領域則正在蘊釀成形4。如果丹托所言如實,那麼,熱愛開發新知識、結合各專業領域的王俊傑,可謂是在這條文化發展的旅程中,指引新方向的重要導航。

 

打造當代藝術中心

 

藝評家高千惠觀察美術館現象時,指出「如果當代美術館的展覽與典藏項目,無法匯集出年代裡的美學經驗或社會經驗,它的研究與推廣上也很可能因為雜化與快速更替,而逐漸地失去它的教育機能,並被解放成一個舒適、完全無須費神的休閒娛樂場所」5。透過上述高千惠的這席話,其實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研究發展在美術館中舉步維艱的困境,以及當代藝術中心成立的緣由了。

 

20102月,位於西門町的當代藝術中心 (TCAC) 正式成立,王俊傑則是董事會成員之ㄧ6。有鑒於美術館中研究功能的萎縮和消失,這個由八人所成立的民間組織,為了建構正向的文化機制與文化政策,正試圖尋求與官方良性合作的方式。王俊傑認為,「為了整體與深度的文化架構在思考,不能完全排斥跟官方的對話,因為有很多的機制必須有官方的介入參與,才有可能形成」。至此,我們看見一個全然蛻變的王俊傑,一個打破藩籬並且勤耕深掘的播種者。



1 該展一共舉辦了45次左右,王俊傑只參與前二次展覽。1988年第二次的展覽地點,位於黃明川的「印象觀念工作室」。

2 李維菁,<真實與虛幻中乍現的人影>。《藝術家》292期,1999

3 程怡嘉與王俊傑的訪談整理,2010.12.24

4 Suzi Gablik著,王雅各 譯,《藝術的魅力重生》,頁180。遠流出版社,1998

5 高千惠,《叛逆的捉影》,頁212,遠流出版社,2006

6該機構主要核心成員為陳界仁、楊俊、羅秀芝、王俊傑、黃孫權、鄭美雅、徐文瑞、崔廣宇。

德國 藝術+公司《漂浮數字》,互動裝置,2004 floating. numbers,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2004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