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昨日香港 今日竹圍--專訪竹圍工作室主持人蕭麗虹老師(上)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昨日香港 今日竹圍--專訪竹圍工作室主持人蕭麗虹老師(上)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46090 人
撰文/陳姿彣 │發佈時間:2011-02-27 11:32
蕭麗虹老師生活照
彩繪房舍
220
昨日香港   今日竹圍--專訪竹圍工作室主持人蕭麗虹老師(上)
文/陳姿彣
    有句話說:「別人的老婆比較美。」也許在台灣人的眼中,可能台灣出品的東西不夠好,但看在香港出生的策展人蕭麗虹眼裡,可不是這麼回事。
從經濟學到藝術領域
    蕭麗虹老師因為嫁作台灣媳婦,理所當然地就到台灣落地生根了,她的理由很傳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雖然在國外唸書時就認識了來自於台灣的先生,不過她是受西式教育的女子,1976年隨丈夫來到台灣,當時的社會氛圍讓她適應了好一陣子。那時因為有留洋經濟學的背景,所以曾在銀行任高階主管,不過後來隨著孩子出世,在基於希望陪伴孩子成長的考量之下,她毅然決然地辭去銀行的高薪工作,專心在家帶孩子,也因為在這樣單調的生活之下,開始接觸藝術也開始創作。
    因為家庭,她開始學習扮演好一個母親、妻子的角色,學習融入台灣的環境,當孩子學習ㄅㄆㄇㄈ時,老師也跟著學習,在扮演好一個女主人的同時,也開始接觸藝術。在她的眼中,藝術是包含各種面向的,不論是什麼生活背景及工作環境的人,都需要接觸藝術,就像左右腦平衡一樣,當媽媽的角色累了就轉換成工作模式,當工作累了再轉換成媽媽角色,藝術對她來說是一種調劑,一種「無中生有」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驚喜無所不在。
    交易行為是你可以清楚知道交易的對象、價格等等,但藝術是不可預期的,你永遠也不知道在策劃、執行的同時會遇到什麼困難,會遇到誰然後產生什麼樣的火花。老師在策展上找到了可以滿足她的挑戰性與多元性,因此而一腳踏入藝術策展的領域,不過蕭麗虹對於藝術策展的看法似乎還多了一些可能性,經濟學出身的她,從社會分工的角度創設了竹圍工作室,希望透過它逐一實踐對於策展的想法,以及由此出發來關懷台灣環境。
策展的另一種可能
    對蕭麗虹老師來說,策展人是辛苦的,為了策畫一個成功的展覽,需要付出許多心血,目前台灣許多獨立策展人都是單打獨鬥,從構思到執行,都是親自尋找資源,並且溝通、協調、監督、執行也全都不假他人之手;蕭麗虹老師對這樣的情形不予置評,但她認為,策展應該分工,策展人應該專心負責構思,執行面應該由其他人協助完成,這樣才不至於造成策展理念的紊亂。
    另一方面,蕭麗虹認為自己是以一個藝術家的身分,與其他藝術家共同發聲、提出需求,向政府要求對藝術的支持,為台灣藝術爭取更好的環境、資源,基於此而成為藝術政策的研究、推動者,所以其定位不完全是策展人的身分。
   蕭麗虹老師指出,她所成立的竹圍工作室(以下簡稱竹圍),其中有一部份就是和策展人合作,是所謂「共同策畫」的策展模式。竹圍是策展人與提供策展所需各項資源單位的中介,本著社會分工的概念,將展覽的策劃部分與執行部分分開,因此蕭麗虹老師比較慣用的模式是「聯合策展」,也就是由策展人找她合作策展,竹圍協助策展人呈現他的策展理念,這樣一來策展人可以比較專注在呈現他的展覽論述當中,不需要為了藝術家、藝術品創作、經費來源、協辦單位等等煩惱;所以蕭麗虹老師說,如果藝術家策展,她就負責執行;如果是她策展,就是找其他單位負責執行,共同策展的模式才是她認為較有效率的策展方式,而竹圍通常扮演的就是一個執行創意的單位。
分工轉換
    訪談前半段,在瞭解蕭麗虹個人思想內涵的短短幾分鐘內,老師不斷提及「左腦、右腦」的概念,她認為任母職與工作是右腦與左腦的平衡;策展的執行與構思更是左腦與右腦的轉換,她以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運用社會分工的概念來執行策展、研究藝文政策,也因此創立竹圍工作室。竹圍多年來和多位策展人合作,共同策劃多次展演,藉由這些經驗,逐漸發現台灣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優點,究竟蕭麗虹是如何看待台灣,又以哪些方式關懷台灣,下回會有更精彩的報導。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