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期藝週刊
字級:

臺灣畫廊產業過去、現在與未來

撰文/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辦公室

  維繫視覺藝術產業的三大要素是:藝術家、畫廊、收藏家,其分別屬於創意者、行銷、消費市場三個領域。畫廊產業作為創意者與市場媒介的畫廊產業,兼具商業與文化特性,是整個藝術生態的中介機制。
  臺灣畫廊產業發展至今已逾30年,在臺北舉辦的藝術博覽會也超過15年,每年畫廊業者與收藏家在盛夏此時群聚,創造極高的經濟產值。2007年藝術博覽會的成交金額約4.5億元,2008年成交金額更是達到7.5億,比 2007 年成長約 1.5 倍,可見臺灣視覺藝術的產業實力不容小覷。本文將打開臺灣畫廊的美麗面紗,探討在博覽會中運籌帷幄、促成交易的推手-臺灣畫廊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回顧-專業藝術品交易興起
  臺灣的畫廊起始於70年代,專營藝術品交易,在華人地區是起步最早又最具規模的地區;80年代中期,臺灣的經濟大好,國民所得隨之攀升,而1987年政治解嚴,更加速自由創作的空間,使得畫廊產業順勢快速發展,畫廊家數以倍數成長,臺灣整體呈現百家爭鳴的榮景。
但在90年代晚期,佳士得、蘇富比兩大國際拍賣公司相繼撤出臺灣,臺灣的藝術拍賣市場只剩下羅芙奧與景熏樓兩家本土拍賣公司支撐。而 2000年後中國藝術拍賣市場的崛起,這股“熱風”再度吹回臺灣。2007年,除了羅芙奧、景熏樓,另外3家拍賣公司中誠、金仕發和藝流,也相繼加入臺灣拍賣市場戰局。
現況-藝術聚落形成
  臺灣藝術拍賣市場回溫,最明顯的指標是2007年以來,不僅新畫廊陸續成立,老畫廊也紛紛增闢新的展示空間,促成臺北市東區介於仁愛路和八德路之間的敦化南路沿線,形成一處新興畫廊商圈。「敦南畫廊商圈」的經營主軸,多以
臺灣或亞洲當代藝術為主要對象, 除了原本座落在此區的大未來畫廊、誠品畫廊、Chi-Wen Gallery、九十九度畫廊、近期也新增了Gallery J. Chen,還有老字號的索卡畫廊、形而上畫廊和印象畫廊,以科技藝術為主要經營的新苑藝術,以及經常舉辦展演活動的台新金控大樓,也都位處於這個新興的畫廊商圈。
困境與契機-臺灣藝術產業的經營戰略
1.建立專業經紀代理制度
  畫廊在藝術展演場域所扮演的角色,近年來陸續被新興的空間形式所取代和分攤,如替代空間、校園美術館及私人美術館。這些新興空間做為市場的其他通路,的確瓜分畫廊這個通路的商機。然而,多元的展演場域是成熟的藝術市場必經之路。畫廊產業突圍的首要之計應該是產業間共同建立經紀代理的制度,並提升其市場服務的專業能力,將阻力轉為助力,藉此打破畫廊限於商業空間的態勢。此外,如畫廊、拍賣公司管理辦法及證照制度的建立,也將是政府相關單位須正視議題。
2.藝術經紀角色進一步分工
臺灣的收藏家多半僱用專業的藝術顧問為其購買藝術品,形成獨立藝術經紀人的生態,不但打破了傳統的經營模式,也象徵著畫廊的形式日漸多元化。而獨立藝術經紀人應該與畫廊做更進一步的專業分工,以自己熟悉的區塊持續往下扎根,並發展出市場區隔及定位。
3.邁向國際的新思考-策略聯盟

  中國私人收藏的合法化和經濟長足發展,顯示對岸的藝術市場潛力無窮。從積極的角度來看,中國或許是臺灣市場的另一個發展空間,但臺灣的藝術產業應該如何為市場延伸鋪路?臺灣畫廊過去的經營模式都是單打獨鬥,甚至到北京和上海發展的臺灣畫廊也都是採取自立門戶的經營方式。但近來已出現了新的合作模式,以新苑藝術張學孔為首的幾家畫廊為例,他們成立「臺灣當代藝術連線」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Link) ,以策略聯盟的方式,共同闖盪國際,將臺灣當代藝術放入全世界當代藝壇的版圖上,保存東方、臺灣在地性的文化特質,也同時擁有了與全世界溝通的能力。
資料來源: 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