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專訪大台中文化設計師──文化局局長葉樹姍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專訪大台中文化設計師──文化局局長葉樹姍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52550 人
撰文/羅菀榆 │發佈時間:2011-07-01 17:20
台中市文化局長葉樹姍與本刊記者合影
台中文化局長葉樹姍與彩虹爺爺
220
專訪大台中文化設計師──文化局局長葉樹姍
文/羅菀榆
 
上任台中市文化局長半年,葉樹姍給自己打了這樣的分數:認真程度90分,在地熟悉度70分。並補充說:「我來到台中是匆匆忙忙,光熟悉地方人士、地方事務,就要花很大精神力氣,只能憑著誠意和認真,感動我所面對的人們。你知道我並不熱衷曝光,這對我來說不是難事,但我希望先深入地方打地基,宣傳包裝不是那麼重要。」
 
最有誠意的政務官
縣市合併後,外界給胡市長的團隊莫大期許,而出身媒體、新到台中上任的文化局長葉樹姍亦不諱言,工作上確實充滿挑戰,文化局掌理事務繁多,公部門思慮嚴謹,要面對的人各有各的主張和需求,光是古蹟、社造兩件事就很讓人頭疼。舉例來說,神岡的筱雲山莊案已經延宕許久,道路修繕和古蹟維護本身都是刻不容緩必須做的,但是各方不一的意見難以調停,使政府的規劃腳步停滯不前。我(葉)上任,首要工作仍得把前任局長的擘劃好好實現,這代表一個團隊的執行能力。考慮過後,我帶著團隊夥伴一起到現場和鄉親見面,說一口不太「練轉」的台語,用最大的真誠溝通,鄉親們可以最直接感受到我們的用心,順利達成共識。半年裡頭,我深刻體會到都會地區與地方鄉鎮的政務處理差異,都會裡打宣傳戰有用,地方上卻要靠組織運作,打組織戰、上下統合,才能見效。
 
延續慈濟精神
縣市合併後,台中市負責的行政面積是過去的七倍大!過往延續性的議題,推行活動的斷層,甚至資金的籌措、運用,都有新的課題必須解決,再加上公部門辦事必須考量的層面更多,許多創造性想法未必能落實,一開始我確實有些困擾。在慈濟多年的經驗,讓我學習用更謙卑卻堅定的方式來看待這些,記得921地震後,許多受災學校沒有經費和援助,空間、軟體都匱乏,更遑論正常開課。慈濟上人接收各地資訊後,開始著手「希望工程」的推動,協助受災中小學重建,他手拿著清單一筆筆的勾選,旁人都急壞啦,說上人再勾下去就沒有經費了,上人卻不疾不徐的繼續勾選下去,原來在他心裡,成本沒有上限,端看你是為了做什麼樣的事。如今我所面對的事,也必須學習同樣的精神,只要認定是必須做、有意義的事,都要努力協調資源以達成它。以台中的社造和文化傳承議題來說,就不排除拉高層級,由地方向中央爭取資源協助的可能,端看其需求程度。
 
創新思維 共造雙贏
或許是因為我過去背景不同,也有些較不同的思維。政府與民間的角色,應該是平行互助互惠的,傳統思維裡,民間與政府對立、一直不斷跟政府要經費辦事,觀念已經過時了。在政府來說,這樣要求的單位多如牛毛,不可能雨露均霑還要求有效。在民間單位來說,完全依靠政府補助辦事,也容易形成依賴的關係,我們希望能有更具創造性的做法,帶來雙贏。我有時跟胡市長開玩笑,真是佩服他在公務機關多年卻始終有源源不絕的創意,其實這是公務部門執行上很難得的地方。公務部門要不斷向民間吸收新觀念,民間也調整和政府合作的思維,我們(指政府部門)可以做很好的資源整合者、媒介平台,或大方向的推動者,會收到更好的整體成果。
 
從生活體驗打造文化經濟
在台中,發展文化經濟的政策備受矚目,但不是文化局一個單位能推動的事情,我們還是要回到人的身上──市民生活中呈現的文化素質來看一個城市的文化根柢。提升市民的文化體驗度、感受深度,由這樣的城市居民、城市氛圍所發展出來的經濟活動,謂之文化經濟。今年七月,文化局將參考去年交通局在全台推動的「台灣好行」觀光列車,推動台中文化藝術的觀光導覽專車,串連起大台中的文化資源,推廣給民眾。期待後續能有更多與民間單位交流的機會,深耕台中市民的文化體驗,官民一起打造有聲有色的大台中文化經濟。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