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百藝專題 : 陶藝類曾明男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百藝專題 : 陶藝類曾明男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41789 人
撰文/藝週刊編輯部 │發佈時間:2011-09-14 18:17
曾明男
生命底蘊
一九三七年出生於當時環境艱困的澎湖南方望安島,曾明男以他認為內在最強而有力的動力,人類行為最基本的原動力—「有趣和有用」,無怨無悔地走上艱難的藝術之路;他認知到唯有努力,才能從不利的時空條件中突圍而出。
從小對美術、工藝極有興趣,小學那段輟學的時光裡,田邊水溝的黏土成了他的創作材料,好玩之餘更滿足心中強大的「創作慾」。之後,母親帶他到高雄來探望兄長一家人;侷限在澎湖的小視野瞬間擴大,看見當時臺灣本島的各式新穎事物,這次高雄之行所帶來的震撼,除了啟動他對外事物的強烈好奇心與探索、冒險的精神,更激發他奮發向上的衝勁,從初中、高中、大學乃至於耳順之年,到英國取得碩士學位,在求學路上、創業之路、創作旅途,皆展現他內心的開創力量。
在陶藝創作耕耘多年後,於一九八四年舉家遷徙至南投草屯,當時四十多歲的他,賣掉位於臺北新莊的兩間公寓,並將賣屋所得四十多萬,全部投入與妻子為期一個月的歐洲之旅。從南歐到北歐,曾明男走訪歐洲二十個大小城市,深受異國文化景觀深深感動。他認為,歐洲的文化、美景、藝術氣息是他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寶物,那麼臺灣的後代子孫,又能夠擁有什麼樣珍貴的事物呢?仔細思考過後,他兀自下定決心:要在臺灣建立比起歐洲毫不遜色的藝術聚落,於是成立的「虎山工坊」工作室,是他的藝術實踐,也是對臺灣的回饋。
藝術生涯
小時候在田野之間捏捏泥巴,成了他對於藝術創作的啟發;進了國立藝專美工科之後,陶藝課才真正成了他接觸陶藝的開始。不過當時的學堂,師資及硬體設備皆不甚完全,直至畢業六、七年後,才又先後向邱煥堂及林葆家二位老師拜師學藝,兩年後自己成立工作室收學生,正式成為專業的陶藝老師。
曾明男的作品一直以來,擁有其獨特的經營方向和個人風格,不只在形式、內涵上表現傳統的自我文化,他所有的藝術基礎,是建構在漢字書法的美學原理之上。一九九六年至英國留學時,以《漢字書法在現在陶藝的運用》一文取得碩士學位,一九八○年以「書」為題,創作出一件直筒型瓶,於一九八六年展示於故宮博物院「當代藝術嘗試展」。在釉色使用上也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藍寶石釉是他研究多年的可貴成果,一九九一年,以藍寶石釉做大塊面的陶版畫和浮雕,並於臺灣國立美術館展出。
曾明男除了在自我創作園地努力耕耘外,也非常關心社會藝文活動,致力開創「臺灣藝術大道」。他到南投的第二年就結合地方藝文人士,希望利用草屯工藝研究所到日月潭這條景觀優美的中潭公路周邊地帶,吸引各種形式的藝術家進駐,期許它成為臺灣藝術觀光旅遊的重鎮。經過多年努力,得到地方政府的認同開始規劃,並成立臺灣藝術大道促進協會,目前已經有二十多位藝術家在這個區塊買地、七八位建立工作室,逐步朝目標前進。
1992年明男遊加拿大
淑女_42x19x19_1986
155
 
 
 
 
 
 
 
 
 
 
作品賞析
他崇尚漢、唐時代的美術特徵:「厚實有力,剛柔並濟」,這些特質不管在其造形的作品或拉坏的器皿中,隨處皆可察覺。鄉土情懷、友情、親情及傳統文化,是其題材內涵的泉源;簡潔的造形、流暢、洗鍊的線條,成就了樸拙與明快的禪意,天人合一與現代化的風格。透過此一風格,以陶瓷為主調的素材,橫向結合了玻璃、青銅、書法及水墨,展現其不同風味與系列性創作理念。
除了拉坏成形,曾明男常以乾裂、打擊、印紋、擊蝕等方法表現泥土的質感,有別於只講求釉彩的創作方式,童年對於「泥土」深刻的記憶與情感,使他特別注重泥土的屬性,並藉以呈現作品自然的生命力,展現歲月刻畫的痕跡與流動感。釉彩早期偏愛無光鐵紅釉,運用在詮釋生命的題材上;從一九九○年起,他開始喜愛藍寶石釉在陶板上帶來的明亮飽和色調,像極了在他記憶中那片最愛的海洋;近年來,除了把有半透明效果的青瓷釉使用在裂紋肌理的造形作品中,也大膽嘗試將繁體漢字書法運用在現代陶藝上,他善用書法的筆觸、線條,將書法快速運行所產生的「破筆」肌理及濃筆慢速產生的渲染效果呈現在作品中,是其藝術特色。
而最能彰顯並且代表曾明男作品的,是其所詮釋的主題,其作品內在意涵都是以家庭倫理為主軸居多,例如「雞」、「洋洋得意」等。「雞」和「家」二字的臺語同音,單一隻雞的作品名叫「起家」,正是這個道理。他喜歡運用童年記憶中熟悉的動物來創作,像是:雞、羊、牛、魚、鵝…,做一些群體組合的創作,可以強烈感受到他對於自身的時代性與在地性,以及濃厚純樸的鄉土情感。
百年指標
中國陶瓷傳統的表現重點大都放在釉彩上,特別是到近期的宋朝、明朝,和清朝。陶瓷的本質是泥土,但在陶藝創作當中,卻容易讓人忽略這個最原始的存在。曾明男特別在泥土的材料質感及自然的紋路肌理上琢磨,志在開發傳統較容易被忽視之處,此舉不只樹立了自我風格,更強化了臺灣現代陶藝特色。
「有趣」與「有用」是曾明男認為人類行為最基本的內在原動力,就是這兩股力量的驅動之下,展開了他對於陶藝的探索與熱情,並積極回饋臺灣這塊土地,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這塊土地,也是屬於他自己的文化。
 
參考資料及圖片出處:臺灣名家美術100《曾明男》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