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七○年代的臺灣鄉土寫實與素人畫家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七○年代的臺灣鄉土寫實與素人畫家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47334 人
撰文/藝週刊編輯部 │發佈時間:2011-10-20 10:20
黃銘祝《腳踏車》,1979

▲黃銘祝《腳踏車》,1979

鄉土寫實主義
一九七○年代,臺灣政治情勢在外交上開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一九七一年釣魚臺事件、一九七二年中日斷交、一九七九年中美斷交等,致使臺灣社會與文化界人士激起一股強大的危機意識與自覺意識,開始思考臺灣命運將何去何從,對這個時期的年輕人而言,五、六○年代高唱的現代主義、西方思潮,都被一種來自土地的深情所暫時淹沒,進而觸發一連串涵蓋政治、文學、藝術等各層面的鄉土意識運動。運動期間,學生穿著制服、高唱愛國歌曲,從臺大出發,沿著羅斯福路走到美國、日本大使館抗議,高喊「日本無理、美國荒謬」的口號,這是戰後臺灣青年第一次自發性大規模的街頭示威遊行活動。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七○年代臺灣美術界開始盛行鄉土寫實繪畫,許多畫家紛紛走入鄉間,尋求農村、稻田、斷垣、殘壁等充滿鄉土氣息的懷舊題材,成為當時臺灣美術的主流,從黃銘祝的畫作《腳踏車》即可一窺這種畫風。
陳景容:有牛頭的靜物193x130cm-1967

▲陳景容:有牛頭的靜物193x130cm-1967

素人畫風流行
民俗風格與素人畫家的流行,亦是鄉土運動引發的現象。「素人畫家」是指從來沒有受過正統美學訓練的藝術工作者,他們對生命或者對作家生活、環境的觀察表現能力,很有個人獨特風格,而被稱之為「樸素藝術美學」。在他們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很不同於一般學院畫派的生命力。素人畫家中較著名的有六○年代的吳李玉哥,七○年代的洪通,七八○年代之交的林淵,以及八○年代的李永沱、張李富、周邱英薇、王業等人。他們當中有的是農民、漁夫、礦工、教師、司機、理髮師、民間畫師或是家庭主婦,有的生長在都市,有的來自農村,每一個名字都涵括了豐富的生命經驗,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態度,隱含了一段動人的創作故事。
素人畫家中最傳奇的是於七○年代出身於南鯤鯓的洪通,他和一般第一次接觸美術館的觀眾一樣,第一次看到美術館中陳列的畫作,很不能理解。他說:「這有什麼難,這我也會畫!而且還可以畫得比他好!」一輩子只拿鋤頭的洪通開始試著拿起畫筆,記錄他的生活。在七○年代初期,當新聞媒體報導了一位這樣的藝術家時,「洪通」突然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他被塑造成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鄉土藝術家。鄉間常見的寺廟雕刻、神祇都是洪通作畫的題材,民間衣飾常用的染色,則是他圖像上繽紛的色塊。一九七六年美國新聞處為洪通舉辦畫展,展覽後,盛名如日中天的洪通回到臺南,不見客,也不賣畫。到了一九八六年,支持他生活的妻子過世,一年後,洪通也在家中過世。七個月後,美國文化中心舉辦洪通回顧展,這位南臺灣畫家的十年傳奇,就此畫下一個句點。
洪通的作品,在臺灣美術史上的意義,不在他那傑出的原生藝術才能,儘管他的作品足以在世界樸素藝術的領域中,搶盡其他畫家的鋒頭;然而,洪通在臺灣美術史上的意義,在於提供給這個遭逢國際情勢逆境、開始要向自我土地群求滋養的社會裡,作為一個最鮮明突出的焦點與思考的課題、借鑑的典範。
幾乎和洪通熱潮同步的時間,一位來自民間的佛雕師父,經過雕塑家楊英風的指導,帶著一種粗獷、素樸的刀法,呈現出一些最鄉土底層的民俗情感,在鄉土運動中,這位木雕家正是日後以「太極系列」作品崛起而揚名國際的朱銘。鄉土運動對臺灣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使許多生長在臺灣的文化人士,開始真正面對臺灣的特殊歷史與文化風貌,同時進行反思。
洪通與朱銘的出現,是臺灣在長期抽象繪畫的視覺疲乏後,重新找到一些具象的焦點;洪通與朱銘的出現,也是美術界在長期向西方、向古代中國擷取美學的努力之後,進而在身邊、在土地上獲得一種精神的共鳴與情感的滿足。另外,美術界在洪通與朱銘等代表性人物與美國鄉土寫實畫家魏斯(Andrew Nowell Wyeth)風潮下,隨著照相寫實主義的引入,進而使畫界盛行以本地景物為題材的畫風,此階段較有持續性影響者為現代雕塑、現代版畫與現代陶藝等。
洪瑞麟:市場一景  1970 紙‧水彩26.4×38.4cm

▲洪瑞麟:市場一景 1970 紙‧水彩26.4×38.4cm

日治時期至鄉土運動的藝術家傳承
日治時期臺灣藝術家在一九七○年代的鄉土運動熱潮中特別受到注目者,計有洪瑞麟、李澤藩、藍蔭鼎及陳夏雨等人。除了這些資深前輩畫家之外,亦有一些中堅輩畫家作品,例如水墨畫家鄭善禧、超寫實畫風謝孝德,以及五月畫會陳景容。另外,某些以臺灣風土為對象而長期耕耘的中青輩畫家,也逐漸受到一定的重視,如屏東張文卿與高業榮、臺南劉文三、苗栗張秋臺、北部李欽賢,以及長期右手畫畫,左手寫藝評的林惺嶽。
一九七○年代鄉土運動所帶來的文化反省,是絕對可以肯定的意義,但鄉土運動在視野上的狹隘和表現手法的單調,卻使它無法成為一個具備藝術強度的美術運動,除了資深前輩畫家與中堅輩畫家在自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因逢鄉土運動的來臨而受到肯定外,作為這個運動代表的新生代藝術家,其照相寫實的作品呈現方式,卻提不出足以傳世的結構。因此鄉土運動最大的價值,或許是在為下一階段的八○年代美術盛景,提供文化思考的基礎,在臺灣藝術史上,形成一個創作題材轉換及擴大的緩衝期。
參考資料及圖片出處:
1.      視覺素養學習網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index.html
2.      臺灣網路美術館http://web.cca.gov.tw/tdg/
3.      〈洪通〉http://w3.tnc.gov.tw/netart/hungtung/
4.      黃銘祝個人網頁http://www.nhcue.edu.tw/~mchch/index.html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