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新世紀青少年家將一定要具備的GUST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新世紀青少年家將一定要具備的GUST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6531 人
撰文/蔡惠婷 │發佈時間:2012-01-21 17:52
圖片說明3:家將美學書封。圖片來源:云游天。

▲圖片說明3:家將美學書封。圖片來源:云游天。

      聖誕節前夕,在下港屏東典型殖民地宗教表現形式在地化的天主教聖母詩學之外,另外還有一場南台灣屬於宗教神將少年的比賽也正在展開。2011阿猴盃全國青少年八家將比賽中,來自台南新化吳敬堂的八家將[1]、台東聖賢堂的官將首[2]。尤其是冠軍隊伍屏東內埔羅王會[3]的八家將陣勢,幾乎可登上中正廟國家戲劇院的舞台:音樂共振靈魂的頻率,氣勢驃撇的神將一手執羽扇,一手執法器,背後還有令旗,幽微、神秘、俐落、從容,還有威嚴的陣式。

我們看見神氣家將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青少年家將。
      我反覆觀看,記憶中在台中縣烏日產業道路旁所見神明遶境電子神將的英姿,成為更精湛的表演藝術,那傳統藝術織錦綉面穿戴在新世紀少年的身上;我反覆觀看,那精神力量剽悍的藏傳宗教戴面具的跳神者,那俐落苗族少年擊打著象腳鼓,扭動的舞姿,不也如此在他們的土地上跳舞而成為日常景觀。
 
      在這融合傳統與當代藝術光波的「手路」與「Gust」中,我的記憶時間之光也倒流回到九○年代——台灣表演藝術忙著挪借傳統元素的台灣小劇場印象:那是劇場界引進謝喜納麵包傀儡方法、葛陀洛夫斯基劇場表演工作法的優劇場呈現的面具劇場等,大量的回溯計畫所要尋找的台灣人的身體。我突然領略到甲骨文中有研究者認為「彩」這個字的那三撇是光波之意,有可能正是那無以名之的神來之力。也許更是一個形聲字。跳神之舞的波動是擬仿光態,就像是神將令旗隨風搖曳的波動,巫舞應當是無形之氣動,而非人為操縱與濫用權力的表演劇場。當然,這是理想主義的宗教儀式了。
圖片說明5:集合了臉譜、服裝、刑具、兵器、陣法、腳步、拳勢等藝術、武術、道術內涵的家將文化,是獨步全球的無形文化資產。屏東枋寮廣聖會,攝影/云游天。

▲圖片說明5:集合了臉譜、服裝、刑具、兵器、陣法、腳步、拳勢等藝術、武術、道術內涵的家將文化,是獨步全球的無形文化資產。屏東枋寮廣聖會,攝影/云游天。

家將的跨文化意義:跳神、面具、臉譜

究竟什麼是「家將」?家將是迎神廟會陣頭的一種;而家將是神明的禁衛隊,宗教的護法神,如同戰團將軍執行驅邪逐疫的警衛任務;不同神明配司不同的家將部隊,以執行不同的任務,通常以除煞驅邪為主。家將文化以臉譜藝術為特色,據悉可溯源到中原文化中的儺文化,是農耕社會千古年來巫舞跳神的古典祭儀,主要是辟邪除穢,驅逐瘟疫。如果從藝術起源與功能或東方哲學中靜心沉思來看,無論是日本能劇、巴里島舞蹈甚至是台灣媽祖繞境中的家將陣頭,都是不同文化宗教中巫風在當代亞細亞社會中的轉化。表演藝術可說是農業小型社會中宗教儀式的現代產物。
 
表演是一種介乎神與人之間的中介儀式。從表演藝術採集亞細亞宗教傳統溯源的戲譜,巫事無形應當是沒有人為介入的操弄。西方劇場是模仿主義,希望演員就「是」(is)那個角色,東方戲劇理論認為演員不能直接就是那個角色,而是介於之間的「成為」(becoming)。日本早期能劇理論家世阿彌曾說:「內在是一朵花,『作用』就像是一扇門」。演出前演員會對著面具沉思、專心一致的變身術,表演者全新全意地融入腳色,一個不是他的祂就跑了出來,難怪能劇的演出有一種魅惑力、一種神秘的氣質,是屬於之間的表演美學。
 
「神聖演員不是表演特技者,而應當是行者」參照波蘭劇場理論家葛羅陀夫斯基所稱的神聖演員,在理解台灣廟會文化裡陣頭氛圍,以「宗教劇場」來重新閱讀自身文化時,讀者將重新演繹與整合傳統宗教舊文本,不以叛逆少年的價值判斷來扭曲被宗教與文化召喚的少年。
 
當代思維再現傳統藝術:在地台客圖像學象徵
九○年代中期藝術家郭振昌挪用家將臉譜被稱為新聖像[4],家將元素被挪用為社會批判的符號;延用西方藝術史聖像解釋,也失去在地歷史文化脈絡。我們應當回到原本文化脈絡裡,來理解家將臉譜與藝術的使用關係,必須重新理解臉譜象徵圖文記號、角色扮演與除煞鎮攝與安定社會的宗教儀式功能。
當挪用符號、聖像是用來批判社會的政治化的手段時,另外一個方向是從有形圖像到無形精神的探索。如果將具象的形抽離,那些半抽象半象徵記號的線條其實更屬於八十年代「國際超前衛」的類屬,即從傳統文化裡提取元素來創作。在抽象繪畫裡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神跡印跡般的線條,如追溯創作藝術起源,從先秦美學考古裡抽象化花紋就可找到宗教神學的裝飾紋:例如戰國時代文飾剛勁如鳳展翅文,舊石器時代陶文曲線溫潤如花葉文。
圖片說明2:起源於美國街頭的的即興舞蹈--街舞,一般有鎖舞、機械舞、霹靂舞、電音等風格,台灣陣頭的創意更是不惶多讓。九龍太子會館,攝影/云游天。

▲圖片說明2:起源於美國街頭的的即興舞蹈--街舞,一般有鎖舞、機械舞、霹靂舞、電音等風格,台灣陣頭的創意更是不惶多讓。九龍太子會館,攝影/云游天。

      云游天2010年才完成《我愛三太子》[5],如今又再祭出《就是要將》[6]一書。除了家將臉譜藝術圖像學系譜研究、整合家將神話來源典故與面具美學的中原文化歷史溯源之外,並請教家將研究第一戰將呂江銘,以電子世代當前青少年家將的發展為主軸,除了當前屏東慈鳳宮、台南吳敬堂、台北「陣頭窟」蘆洲的哪吒陣頭劇坊…等最新田野報導。

      書中並更新家將的刻板印象,收錄有台北搖滾「董事長樂團」台客風格家將華麗搖滾、高師大工業設計系的家將視覺傳達創意商品兩篇乘法報導,可能是當前家將文化最「將」的入門書。
 
青少年家將一定要具備的GUST:自我揚昇的文化態度
      家將造形是一組圖像語言,在無意識中制約我們的視覺刺激,而背後更是承載挪用典故的神話傳說、繁複的宗教象徵主義與禮儀規則。傳統神將研究書籍皆以傳統民間信仰的圖像學形式方法來研究整理,《就是要將》這本以新語言書寫的家將田野之書,不僅重新喚醒與再現正統儀軌在神將儀式前的準備工作之重要,並轉化舊儀式為新世紀新儀式的創意提升之可能,使得閱讀經驗不是傳統宗教文史資料的單向傳輸,而交織了許多歷史文化知音可能有的世界主題圖像交織與啟發。
 
      以當代語言轉譯傳統民間信仰那些不大被人所熟知的視覺象徵語言,就像是傳統部落裡關心知識傳承的青年之父,是智者應有的教育啟發者態度。除了跨文化面具比較與跳神文化,此書以亞洲圖像跨文化比較從宗教護法神系統中大黑天、台灣宮廟藝術裡荼神、鬱壘二位門神尊將,乃至於萌系攻殼機動隊與新世紀福音戰士,及其所影響的當代cosplay文化與Q版公仔文化。
 
      將當前火紅的電影《變形金剛》來整理一種新宗教的護法神將原型、升級與轉化的新神學。但是又不全然是新神學,而是舊傳統宗教禮儀中的神巫手執法器,師事無形的天地人三一律的文化本體。電影《變形金剛》的英文片名是transformation,具有轉化之意,西方修煉士的煉金術,就是將粗鈍材料轉化為優質哲人之石的英雄歷程。在閱讀過程裡,讀者也如同家將,在宗教表演前準備儀式與禮儀禁忌,召喚內心的光照上帝或是自在菩薩的自我轉化與修煉,讓閱聽文化與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延續與維護的社會文化責任。
 
--------------------------------------------------------------------------------
[1]2011年全國青少年八家將官將首大賽八家將第三名:台南吳敬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njDqAsTC1Q
[2]2011年全國青少年八家將官將首大賽創意官將首第一名:台東聖賢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xgJfJv3T2E
[3]2011阿猴盃全國青少年八家將比賽冠軍隊伍:屏東內埔羅王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U3U-3ct6js
[4]可參考藝評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7/366
[5]可參考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227657
[6]可參考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589684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