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專訪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專訪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9000 人
撰文/拉菲 │發佈時間:2012-03-22 11:31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

    走進深匿在天母家樂福後方,原址前身為士林區第五肉品批發市場,現在老市場收起羊頭狗肉,一棟簡約俐落的數位藝術中心重新座落。2009年仲夏由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承運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正式開幕。如今,數位藝術中心邁入第三個年頭,面對資訊爆炸、眾聲喧譁的文創洪流,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如何界定、自處,甚或在臺灣有限的文化資源塊墨中激起漣漪。 

從「在地實驗」到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對所有不確定的事情感興趣,那些已成熟的事物自然會在美術館、媒體上露出,所以把焦點集中在那些正在醞釀、自發性的藝術活動……」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回憶著最初成立「在地實驗」時說道。1995年黃文浩創立「在地實驗」,舉辦了一系列公開藝術人文論壇,廣邀美術、音樂、劇場、建築領域中的藝術工作者以對談、演講及肢體表演等種種形式探討當代藝術思潮,其中也紀錄當時舉凡類似春吶等地下文化,企圖為當時藝術創作者開闢一個交流和發言的空間。在一次紀錄黃海鳴六場巡迴講座後,現場錄音及逐字稿整理等過程耗資十幾萬後,觸發黃文浩嘗試使用新媒體的可能性,適逢當時網路時代興起,進而開啓將講壇現場錄影再發佈在網路等分享方式,也促其「在地實驗網路電視台」開台。

數位藝術節開幕表演 - 機械操偶

▲數位藝術節開幕表演 - 機械操偶

    1997年另一位主要成員張賜福的加入,在當時網路頻寬有限的環境下,企圖嘗試網媒介的任何可能性,之後「在地實驗」的工作團隊紀錄、採訪臺灣各地藝文活動,自行剪輯、製作結合網路平台傳送播映。直到2000年與張賜福、王福瑞共同發表新媒體藝術作品《黃色潛水艇》,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場外一台由計程車改裝的陸上潛水艇,車內提供魔幻景致的視窗,到處跑跑走的黃色潛水艇,可以載客也必須照單罰款,《黃色潛水艇》引起當下熱烈迴響,確認「在地實驗」日後朝向數位藝術的技術研發及藝術本質探索。

    從2004年和王俊傑合作承辦「國際數位藝術大展 ‒ 漫遊者」,到2005年策展「異響 ‒ 國際聲音藝術展」等豐富數位藝術策展經歷,「在地實驗」儼然為臺灣數位藝術領域中最受矚目的民間單位。2006年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之託,統籌策劃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無論是和古名伸舞團合作的多媒體展演,亦或活動式機械手臂與投影結合的作品《睛魚》,「在地實驗」以數位藝術節輔以表演藝術,企求探索新品種的藝術誕生,加上與學界、企業的跨界合作,數位藝術節的成功創造話題及吸引人氣,使數位藝術逐漸在臺灣藝術創作探討中形成顯學,服膺政府條例法規的前提下,2007年黃文浩先籌組「數位藝術基金會」作為未來數位藝術中心的發展基底,2009年「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終於正式營運。

數位藝術中心非數位藝術館

    論及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若就純策展的角度,相較於其他美術館的位置與空間,就人口集中度和便利性而言,深匿在天母家樂福後的數位藝術中心,不啻為市區較隱密的位置;就展覽空間設置上,礙於前身市場建築的結構,動線規劃上空間較為零碎切割,也較少完整方正的展覽空間,其中一樓最大展區人數容納約以一百人為限。因此中心除了展覽用途外,其他樓層亦設置台北數位藝術節辦公室、網路服務區、主題展示區、互動裝置實驗室、攝影棚等,提供國內外數位藝術創作與技術研發交流平台,作為數位藝術中心其研發、育才的目的。

    「即便數位藝術現在是顯學,可是我們營運第二年預算就被刪了四百萬,議員說這裡是蚊子館,實際上質詢數位藝術中心的議員有誰親自來過這裡,藝術文化價值甚或資源分配完全用量化和產值界定時,將扼殺多少個正要興起茁壯的藝術家或是團體 ……」談到中心建業之初,執行長黃文浩語帶無奈表示。數位藝術無論是在創新研發或是實驗展演上,隸屬前衛性強的當代藝術,對臺灣大部份人接受度而言,都是屬於初階期,不如民俗花燈或是hello kitty容易被接納。倘若藝術本質標誌在按表記數的刻度上,藝術價值完全以經濟來量化時,那家家戶戶擺了一幅會動的蒙娜麗莎微笑數位相框,是否為數位藝術?還是只是數位技術,不斷翻印複製的微笑背後,其社會寓意和藝術價值又為何?

數位藝術中心德國交流作品

▲數位藝術中心德國交流作品

當經濟產值凌駕藝術本質

    然而,「多數量化」法則引發通病,亦出現在前陣子北美館被質疑過多外來西畫展的爭議,美術館避免被議員遭受蚊子館之嫌,廣辦時下一般民眾耳熟能詳的外來名畫家展增加來客數,卻同時壓迫了國內藝術的發聲展演空間,好比這次本土畫家陳澄波個展,勢必冒著票房慘烈的前提下,將其屬性展覽退而求其次放置非熱門檔期亦或次之展覽室,其中又有多少優秀新興作品胎死腹中,然而,今日大眾身穿梵谷高談米勒時,卻不識國畫家劉國松的山水潑墨,回頭審視,這不是本末倒置國內廣設文化、藝術館,推廣藝術文化教育的初衷及目的嗎?
 
    「創意是無法完全複製的,拿過去既有的模式檢驗正在發展中的事物,這樣的邏輯是否遏止所有原創事物發展的可能……,所以我們中心還是會持續舉辦類似像『聽覺摹寫』藝術性強、原創性高和別人較少舉辦的展來做,當然其中也會舉辦像先前較容易吸睛的『動畫展』讓更多朋友認識我們。」黃文浩對於近年來持續熱炒的文創議題有感而發道。面對公部門援助困窘的文化沙漠,誠如黃文浩過往的拓荒者角色般,依舊帶領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一步一腳印踽踽前進,更摩拳擦掌地期待十一月每年一度的數位藝術節盛事的來臨。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