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體現獨特價值‧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體現獨特價值‧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4030 人
撰文/曹志宇 │發佈時間:2012-03-22 11:41
卑南文化出土之玉器

▲卑南文化出土之玉器

    筆者於上篇中,自進行鑑藏的地點談起,聚焦從古至今的鑑藏活動——由聚會性質的雅集,邁入博物館成為公開性活動的現象,並以當代藝術館中所呈現的多元文化面貌,說明當今鑑藏活動的性質亦與過去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的關懷下,許多新奇的事物經過媒體一番推波助瀾後,更為鑑藏活動平添許多風景。

    下篇中,筆者將承前文脈絡,討論當代視角下的歷史文物,最末以湯皇珍的《我去旅行》系列,提示部分進行鑑賞時所具備的原則,即使經過時空淘洗、轉移,由文物化身成為時髦的影像裝置,我們仍能透過鑑賞持續與藝術進行對話,在肯定其價值的同時並找到自身的時空定位,而不致迷失在多元文化人云亦云的窘境之中。
 
當代視角下的歷史文物
    以卑南文化出土玉器的爭議為例,不僅在臺灣,許多分布於世界各地的原住民亦認為,控制考古發現是全球化的主流意識形態進行抗爭的手段之一。美國的印地安人即曾提出如下的理由,認為時間對印地安人來說並非呈線性排列,因此,考古學家們也沒有必要仔細地研究過去。
 
    近日台大人類學系組織的考古隊,又在卑南遺址發現史前人類的「玉核」——手工製作圓形玉器,挖空之後剩下來的玉石廢棄材料。同樣一則新聞內並轉引了專家學者的看法,認為「(玉核)不應該出現在卑南遺址上,因為卑南遺址一百公里內沒有出產玉石,過去考古發現,也沒有製作玉石的工廠,可能是史前人類從外地帶回聚落的。」顯然與原住民傳統的觀點各站在對立的兩極,企圖將這批文物自原住民的歷史記憶中刪除,在未有進一步發現前,卑南文化自日據時代以來所籠罩的政治色彩至仍然有增無減。
行動藝術家/第四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大獎得主- 湯皇珍

▲行動藝術家/第四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大獎得主- 湯皇珍

    相信遠古即有外星人造訪地球的論者認為,地線是史前人類在外星人指導下繪製的。然根據實地考古發現,在部分的線條中間,仍可看到遺留下來作為祭祀用途的陶器破片,約從西元前二百年到十六世紀不等;至於地線的圖案則與西元元年至四百年間所使用的彩陶圖案類似,暗示這些線條的製作的時間相當短,但被使用的時間則相當長。

    若我們不幸處於未參閱考古學資訊的前提下,的確很容易輕信這一類外星人作畫的看法,今日打開電視各種史前的遺跡,無不充滿外星人的影子,成為當代文化的特徵之一——充滿交融與外來影響的作用,連帶史前人類留下的種種遺跡,透過媒體輸出後,都成為了外星人的藝術作品。
 
    回到與科學並列為人類文明巔峰的藝術領域,藝評家們對曾獲台新視覺藝術獎的湯皇珍,認為湯皇珍的創作,「讓我們看到她對藝術創作的誠懇與嚴肅。」評審們一致認為湯皇珍本人是嚴肅的,並不將創作視為消遣,也不是漫無邊際地,盡提一些荒謬的看法。獲獎本身即是一種肯定,肯定作者將發自內心的誠懇與嚴肅轉化為創作的動力。
 
    以湯皇珍的作品《我去旅行》為例,對照五花八門的當代藝術現場,當初評審們的意見,仍然是重要的參考原則之一,根據「將發自內心的誠懇與嚴肅為創作的動力」,面對作品時我們或許能問幾個問題-為何而做?作者所表現的技巧與他心中的「為何」,是否達到統一的高度?
 
    相信不只是觀者,這也是一位藝術家創作時所必經的重要過程,當我們敢問這兩個問題時,我們已經重現了當時創作情境的剎那,力求貼近藝術家本人,並超越了外在的表象,最終得到一件動人的藝術品。再者,經過如此思考、對話的方式,更得以從紛亂的多元文化裡,藉由鑑賞操作,重找回個人站立的時空定位。
湯皇珍於2005的作品《我去旅行V》系列,一張風景名信片〈法國篇〉法國-馬荷奈區

▲湯皇珍於2005的作品《我去旅行V》系列,一張風景名信片〈法國篇〉法國-馬荷奈區

湯皇珍,《我去旅行》系列 

    湯皇珍的作品充滿複雜的觀看角度。《我去旅行》系列在展場上看來是一巨型輸出的照片,鏡頭捕捉到數人在海邊的活動,照片中的人物面向鏡頭擺弄不同姿勢,這些刻意的動作每每暗示觀者,這不是一張隨手拍攝的照片,當時手持相機的作者在拍攝過程中,顯然曾做了溝通,這是一張經過眾人合力得到照片,但作者湯皇珍的目的並不純粹為了審美;作者自述,照片中的人物動作來自記憶中的風景明信片,那麼,按下快門的瞬間至少產生出兩個不同的意義——既捕捉當下又試圖重建某一場回憶中的情景,遂造成虛實交錯的效果。
 
    湯皇珍將這一系列記憶重現的照片命名為《我去旅行》,思索作者所下的標題,我們在意的一個問題——為何而做?因為湯皇珍的取名而有了豐富的意義,藉由旅行重建往日記憶,這對文藝青年來說相信已是條老梗,的確,中國文藝自古以來即充滿懷舊的傳統,包括鑑賞活動也很大一部分是圍繞骨董展開的;雖然湯皇珍立足與懷舊的傳統之下,卻沒有重蹈古今文人多情敏感的覆轍,出現諸如「天涼好個秋」這樣做作的句子跟想法,讓作品看起來像是灑狗血般,無法令人猝讀。
 
    湯皇珍只是冷靜的按下快門,再讓觀者與原有的風景名信片對照,二者看來大同小異,這種相近或可解釋為湯皇珍對於記憶的執著,往往加深了念舊的深度,至於細節等小差異,則使得觀者猝然有感時間無情的流逝與作用,儘管念舊得努力不懈,但仍然無法從流逝的時間中爭取回往日的片段,至於眼前這張留影,無異是最好的紀念。
 
    評審一再強調:「將發自內心的誠懇與嚴肅化為創作的動力。」相信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湯皇珍對於過去的執著與懷念,但她仍然能在這個盲目的懷舊病裡,做出新意。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