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期藝週刊
字級:

公共藝術漫遊—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公共藝術散步路線

撰文/文.圖/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共藝術中文網提供

台灣科教館以提高全民科學教育水準為宗旨、推行台灣地區大眾科學教育為任務,並不定期舉辦各式科學展覽。在這樣的科學教育空間下,所設置的公共藝術皆與科學有著莫大的關係,不論是透過球體滾動實際演出「能量保存」與「能量轉換」概念的「滾球機器」,或是反射回聲的「 科幻巨石陣」,或是在風力與重力的助力下飛舞的「紡紗之風 」,皆帶來科學的饒富趣味性,而透過「水力動能」的運轉機制所詮釋的水之舞雕塑,亦產生水與音樂的共振回音組曲。藉由科學及物理能量的運動中,公共藝術品也能呈現理性與感性的互動。

【滾球機器】

滾動球體是用來表現速率、速度、加速度(旋轉及線性)、和向心、離心力的最佳材料。球體由電動鍊狀梯帶動,再向上攀升的同時也獲得了動力的來源。球體從機器的頂端向下滾動,並實際演出能量保存及能量轉換等兩種概念,隨著球體的運動,能量由動能轉為音能(球在軌道滾動時所發出的聲音,由球所制動的棒槌敲擊音樂裝置所擊出的樂聲)。

【紡紗之風】

一個向風力與重力挑戰的雕塑!此作品中螺旋往上攀升至天際的造型,似乎暗示著藝術家詮釋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在七公尺高的上端,則頂著具平衡感的橫桿—正在對抗地心引力,也暗示著金屬力量化為一種對社會的省思能力。同時 隨著風力的吹拂,橫桿也會恣意的晃動著;二根橫桿色彩,除了增添娛樂感,也適當地傳達藝術家的意念—快樂知識。

【水之舞】

此作品主要是利用「水利動能」的運轉機制來作為其創作原理。當水流經第一段鋼管時,為了平衡重力與水受擠壓時產生的反作用力,連結鋼管的橫桿便以關節為支點進而帶動其他鋼管擺動,形成一組平衡兩端不同重力的「槓桿運動」。此外當水流經中空的管狀結構時,其流量與流速也會影響與管壁間摩擦的頻率,而產生音樂性的「共振」及回音。

【科幻巨石陣】

史前巨石陣是西北歐的奇景,英國科學家曾對此做出最新解釋:不少巨石陣具有令人驚訝的聲學特性,組成巨石陣的巨大石塊,能非常精確的反射巨石陣內部的回聲,並將其集中於巨石陣的中心,形成音箱效應。此作品的概念藉巨石陣這個地球上的科學文明奇蹟,發展出現代感流線造型,蘊含教育性 並充分與觀眾互動的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