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691 人
撰文/曹志宇 │發佈時間:2012-05-02 19:43
 婦好墓出土的鳥形玉珮

▲ 婦好墓出土的鳥形玉珮

 

作者於上篇中以時序發展為經緯,分別以史前時代、以及文字草創之初等二階段,試圖闡明文字發明前後對鑑藏活動的影響;作為續文的下篇將一改時序為經緯的論述,藉由三大主題發自黃泉的消息藝論紛紛當代回聲等縱貫全篇,討論文字浸染下鑑藏活動。 
發自黃泉的消息
目前所知,最早從事鑑藏活動者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活動於西元前十三世紀)。1976年,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小屯西北殷墟發掘了婦好墓,出土文物近二千件,包括史前時代的古玉
綜觀婦好墓出土的藝術品,按照行使鑑藏活動的方式可分成三大類一、與國族記憶「玄鳥生而降商有關的鳥形玉珮(圖2);二、包括鼎、爵等與貴族身分相關的儀式用器;三、經由征服或貿易獲取的他族文物
探究婦好墓的古董珍藏使人聯想起一系列著名的文物傳奇。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於遺囑中指定將風華絕代的《蘭亭序》隨葬昭陵。十七世紀著名的收藏家吳洪裕(問卿)生死彌留之際,竟命兒姪將《富春山居圖》燒毀作為隨葬品,期望藉火焚賦予嶄新的性命,與主人共赴下一段旅程。
婦好、唐太宗與吳洪裕等三人,分別以不同方式將個人情感在鑑藏活動中轉化為濃厚的佔有欲,並聯繫到相晤無言的作品,對物件的狂熱,死亡般如影隨形緊貼著歷來每支碰觸文物的雙手。
然事過境遷後,我們大多僅能在故紙堆中尋求片段的記載,藉記載語言的文字想見當時事發的瞬間,這裡或可再以清人的後設觀點,看看捨棄藝術品,逐一咀嚼文字之後,所產生的心象,在上文中看來相當前衛的描述——佔有慾、狂熱與死生,透過清人凝鍊的文辭,自學者筆端體悟到的是花能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齊白石《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

▲ 齊白石《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

 

清人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檢視作品,一直超入,直至心靈最底層的無聲無息。但是否歷來從事鑑藏活動者都能在書破萬卷以後,獲得一身如此清醒,超然的情懷,那也不盡然。
齊白石(1864-1957)曾對一畫冊題曰可惜無聲,儘管齊白石所言指的是畫家筆下的昆蟲,但同樣也可視為另一派鑑藏家向來持論的資本——他們無不渴望從無生命的事物裡聽出某種消息,猶如冊頁裡各色逼真的昆蟲,於鑑賞時肆意地鳴唱,越真越有聲。
藝論紛紛
當代的藝術史學者立足於前人所論,嘗試對名作展開新研究時,往往將發現歷史上的名作總在無聲與有聲的兩派間拉鋸,總持續地在視覺與言語的衝突、對抗中引發新一波議題。
同樣以《富春山居》的研究為例,吳洪裕意將其火葬未遂之後,從火中搶救出的三分之二畫卷,頓時成為傳奇,引來許多好事者紛紛開始揣測火前原本的真實模樣,緊跟隨著這一波探究全卷的熱潮,也連帶提升了完整版《富春山居》的價值,在好奇心驅使下,市場遂產生出許多超越三分之二的副本,以冒充、混充完整版問世,一時藝論紛紛,觀賞《富春山居》的鑑藏活動形同收藏家們角力的場合,特別是卷首處的詭譎多變,更讓許多自恃眼光如鷹的名人翻船。 
清初著名的畫家惲壽平(1633-1690),生平看過不下數十種佈局的《富春山居》,在他文集中便收錄了其中一個富有戲劇性的片段,當鑑藏家難掩激動,用微帶顫抖的氣音告知惲壽平此卷為《富春山居》,接著慎重地展開畫卷......這時,惲壽平失笑的口水有如漫天撒落的雨絲,幾乎要把畫紙噴濕。一如《富春山居》背後複雜的,時而嚴肅,時而充滿決定個人價值風險的鑑藏活動,時人遂將此作視為畫中蘭亭,以形容其中機密,如同《蘭亭序》般越千年而不解。
此再舉《蘭亭序》為例,說明導因於文字辨識,遂遭人漠視的副本,觀察是否真的存有機密足以使得副本露出馬腳。王羲之(約321-379)筆下的《蘭亭序》遲至八世紀已同唐太宗隨葬昭陵而遠逝,但《蘭亭序》包括摹本與拓本仍時有問世,即使不是真跡,但仍得以在某種程度上滿足鑑藏家濃厚的佔有欲。
古代缺乏今日發達的攝影技術,如何製作副本、以及副本的品質等等,在製作與鑑賞的各階段都可能衍生出許多複雜的問題,這使得《蘭亭序》問世後又另發展出一門嚴肅的蘭亭學,甚至包含對個別文句的討論,如原文中「崇山峻領」一句中的字是否從山,作與否,都足以成為鑑別真偽的機密

自文字發明以來,強以訴諸聽覺的文字意象主導鑑藏活動,至此被發展的無以復加,連帶許多領自從山的副本,多半遭蒙悲慘的命運,從此乏人問津。所幸今日博物館已能從另一個角度策展,活化原本嚴肅的蘭亭學,期望觀者,暫時拋下耳邊一切的藝論紛紛,藉由觀看以發掘作品本身的美感,轉而將焦點投注於製作的過程本身,即使是寫錯字的部分,都有可能觸發觀者獨特的品味。

 涂維政《卜南文明》系列

▲ 涂維政《卜南文明》系列

 

當代回聲
可以說,自二次大戰迄今,以存在主義為代表,追求過程甚於結果的人生觀,一旦為策展人掌握,並在公開場合的鑑藏活動下時加運用,就有可能促成了對歷史的再翻案,當過去被否定的錯誤、醜陋處,重新在展示中浮上檯面,除了驚嘆以外,還有驚嘆之後,接連而來的是對於傳統美學的挑戰。
當我們在參觀之餘或許也應深刻地問問自己——在面對眾多超長的《富春山居》時,當我們的目光觸及前段遭火焚毀的三分之一,其中有無存在獨具隻眼的創作,足以使得超長版成為獨立的作品,大方承認在贗品中也可能有天才之作,而不因為訴諸文字的鑑藏觀一筆抹殺,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無疑將牽涉到個人的藝術品味,以及個人對於歷史資訊的回應,當然,也可能成為另一個創作的起點。
國內當代藝術家涂維政,可視為近期這一波對贗品的檢討下出現的回聲。涂維政的創作揉合古今交錯的鮮明意象,一旦作品完成後便成為藝術家個人的史觀代言。觀者彷彿得以感受涂政維正面的觀點,贗品之所以成為贗品,端賴於觀者之心眼所出,如果我們的心眼能夠屏除來自於文字的、歷史的雜念,如同他的作品,往往跨越千數年的時間,直探史前人類藝術創作的本質,則我們當能在各色的贗品中把握住一片屬於自我的真美。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