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未曾存在也不曾消逝│小野田麻彌的創作經緯觀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未曾存在也不曾消逝│小野田麻彌的創作經緯觀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846 人
撰文/邱子芳 │發佈時間:2012-05-02 19:55
日本藝術家小野田麻彌(Maya Onoda).jpg

▲日本藝術家小野田麻彌(Maya Onoda).jpg

 

新世代年輕藝術家正存於一個全新的世界,而這個新世界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劇烈變動,也會對於年輕藝術家的哲學思維和創作觀產生變遷和影響,年輕藝術家眼中看出去的生命體現與經驗,往往是更熱情的追尋一種無形的延續,並且質疑人們將生命、時間視為線性的那種傳統觀點,過去將死亡視為一種消滅與終結。
日本藝術家小野田麻彌Maya Onoda則延續生活物品的被使用期限,她任意拆解與重組生活常用品,分為:使用過而不再被使用」(已用過的繃帶、喝過咖啡留下的漬跡)、「未使用且即將使用」(鈕扣、棉線、日本和紙正在使用」(女性絲襪、自身衣物。作品產生材質與形體間的緊密關聯,從對現成物件的觀察、認知與轉化的創作過程中,並融合美感、感性與勞動的意志活動,體認萬物所存在的意義。

 

五月即將在臺灣舉辦的第一次個展中《Kaleidoscope 万華鏡》,藝術家再製自己與物品的生命體現與經驗。万華鏡在臺灣的俗稱是萬花筒:萬花筒內有一定數量的彩色玻璃片,同一萬花筒中這些碎片的總數量是不變的,但只要轉動萬花筒,碎片產生新的組合,就會有無窮的新圖案和新花樣。而對於小野田麻弥而言創作就像萬花筒一樣,生活常件物品(既有元素)數量是相同的,但經由流逝的過去不可知的未來重組配置形成新的組合。
創作者藉由生活物件的轉換、堆疊、重複縫補與再制的過程,重新書寫每日反覆使用的物品背後隱藏的意義。創作形式是將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物品:不經意中潑灑出擦拭後遺留在布片上的咖啡漬痕、濾紙式咖啡壺留下來的咖啡粉渣、受傷疼痛使用的OK蹦、讓女人雙腿更修長的透明絲襪、創作者日本家中有歷史感的紙門上的和紙……等,創作者靈感來自於個人生活經驗中不經意的、堆積式的記憶,而並非刻意的去尋找創作靈感。
小野田麻彌一位長期旅居美國的日本年輕藝術家,擅長使用纖維與紙材創作大型的裝置作品,手法上有著日本女性的細膩感與美國人裝置空間的豪邁態度。早期的作品如《Intimate Place》系列或是《Poetry of Stains》系列都是作者私密的生活經驗轉化而成的地形式topography 作品。

 

例如將自身使用過後的隨身物品重複拼貼、布料線材堆疊、水彩顏料或咖啡漬痕的隨性暈染、使用過的餐巾紙任意撕貼拼湊在日本傳統和紙或是美國早期布料上;大塊面積的懸吊、拉掛在展覽空間的牆面或是天花板上,每一次的展覽彷彿是用創作者使用後的生活物件排列組合而成的各式地形樣貌。
20082009年的系列作品《Monster Fish》、《Cave》和《Fossil》作品裡,更能清楚的感受到創作者作品中的層次立體概念,而《Cave》這件能讓觀眾進入的9x7英呎裝置作品中,其高低交錯的空間觀點,跳脫原先創作者置入人造材質原本具有的彈性、易碎、與觸感,與觀者不斷身體位移中,並經由藝術家重複的逼視、遠觀和行進動線的進退游移,形構出匠心獨具的經緯觀。
旅美十年多的小野田麻彌,在2010年決定離開紐約回日本東京定居,這個決定也讓其創作思維想法開始產生微妙上的變化,她的作品開始慢慢的脫離生活物件肉眼看到的形象外貌,開始探索物體材質解構後的真實樣貌,此一轉變,也讓觀眾觀看作品時,不再感覺如此的私密與隔閡。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