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期藝週刊
字級:

公共藝術漫遊—台北市敦化藝術通廊公共藝術散步路線

撰文/文.圖/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共藝術中文網提供

悠遊敦化林蔭大道上的綠意與藝術

敦化藝術通廊公共藝術的設置是臺北市政府推動都市公共環境改造的行動計畫之一,其目的在透過重要都市節點及通廊的公共藝術設置,來美化環境景觀,提昇環境中的文化藝術氣息,增添藝術的國際新景象,並藉由公共藝術的推動,提升都市空間環境品質。

【嗡嗡的風景】

本作品針對台北市都會型空間的「速度感」 所形成的焦慮提出一些深刻的省思。 在敦化北路綠化草原的中央分隔島上安置了六座透明鐘罩,供人進入駐足休息片刻及聆聽自已的「內在之音」。本作品創造一個「可聆聽的世界」,一個屬於「內在之音」的存有召喚, 為東方藝術中具冥想性的靜默空間注入一個嶄新的視野。

【飛躍東區】

在現實與夢幻再也不分彼此的世界中,記憶的容量不斷地增加,色彩也隨著時空而豐盛了起來,但在內心情感與生命靈魂卻不斷地在約簡、洗鍊、昇華。紅色的使用增添這冰冷的城市中綠蔭走廊的變化,膨脤的色彩使著量能不斷地放大,垂直的架構直指著天際線與人間的希望。飛行在東區,漂浮飛行過的現實與夢幻, 在時間的記錄下,它將是生命中一份令人感動的記憶。

【如魚得水】似如魚得水的單純造形,表現魚的游動形式。以鏤空的手法,表現魚和水的虛實空間。

【山居】

「山」的存在,在傳統的風水之學當中,占著重要的地位。在後高者為「靠」,在前緩者為「案」,而與傳統的建築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品「山居」以傳統學術思想為出發,融合現代雕塑技法與形式,用花崗石為材質,以簡潔的線條及手法,表現東方的意象,在虛實的佈局中傳遞一種感性而不可言狀的氣息。

【時間斑馬線】曾幾何時台灣是個玩具王國,童趣、創意融匯在生活中,在綠蔭一片、陽光疏篩其間的敦化北路上,暗、亮、暗、亮的行車經驗中,浮起黑白…黑白…強弱…輕重。驟然,車馬奔騰,看在時間裡,隱然沒了頭緒!過馬路,要小心,別忘了自主的意願,對大自然的認識還需要觸覺的指引,來到「時間斑馬線」前,拍拍馬屁之後,注意停、看、聽。等一等,紅燈.綠燈「時間斑馬線」陪你看分明!

【烏龍外的花園】身為台北人會欣喜於敦化南北路的都市文明與現代風貌,然而在匆忙、喧囂的底層下也可求一個可以靜心的出口。 在敦化綠色通廊某段的綠色行道樹中,裝置成這個「鳥籠外的春天」,為人們找到一處心靈休憩的城市花園。【稻草人】稻草人作品象徵前人頂天立地精神和本土米食文化內涵。許久以前台北市有稻田有稻草人,而今已被遺忘。

【源】「源」作品以水為基本元素,表現其聚集、豐富多變的面貌;象徵性的造形來自四面八方,銅原色(如金)的處理手法,意喻資源的聚集處。作品採用十字形結構,主體造形由上向下擴散,亦即闡釋上述意涵。「源」作品設置於敦化南路、基隆路口,表徵其地緣性關係,並延伸至民權東路段。作品除了造型美感表現, 亦考量環境與空間的總體美感因素。地面上較低的造型部份,不只是可供觀賞, 同時具有休憩的功能(可坐), 期盼作品能與觀賞者有更深入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