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韓國人無恥修改歷史,我們敢嗎?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韓國人無恥修改歷史,我們敢嗎?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361 人
撰文/葉瑞珠 │發佈時間:2012-07-12 16:05
韓國三星科技產品席捲全球

▲韓國三星科技產品席捲全球

 

政黨替換,歷史也要替換
自政黨替換後,兩黨都以修定歷史教科書,做為自我定位的一個方法,所以歷史教科書內容一直存在統獨等爭議。
前些日子教育部在課綱既已定案,書商也已編書進入審定程序時,突然採納少數民眾意見的所謂「民眾意見書」,進而再次調整高中的第一冊歷史課本內容,這導致程序被混淆破壞,因此引起了一群歷史學者發起「我是民眾,我反對竄改歷史」聯署,如今已迅速累積了超過五千人聯署。
教育部的臨時起意,讓人不禁質疑教育部把歷史當做甚麼?殊不知歷史是民族的命脈,也是當代社會的文化遺物,文化遺物可以這麼輕易,說變就變嗎?文化遺物是這麼輕賤不值錢嗎?
教育部這次更改的跟往常一樣,不是什麼大事件,而是更動幾個文字,名為統一稱呼,實為降低自己文化格局。一個國家的文化格局可以這麼隨意改變,如果可以這麼輕易,不知這還可以稱為國家嗎?
1921年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能給今天的台灣什麼啟示?

▲1921年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能給今天的台灣什麼啟示?

 

文化決定大海時代
看著教育部如此輕率的舉動,讓我想到美國都市計畫專家珍.雅各(Jane Jacobs),在她的「集體失憶的年代」(Dark Age Ahead),就曾探討說:「十五世紀初,中國統治著各大海洋,但為何最後是達迦瑪以三艘小船開啟了歐洲東亞的殖民,而不是中國船隊去歐洲殖民?何以曾經繁華的文明會逐漸凋零,而一度領先的文化最後喪失優勢?追究其原因,就是對本身文化的輕忽與對文明的遺忘。」
中國有幾千年文化歷史,最後卻敗在名不見經傳的達迦瑪上?回觀當時的背景,朝廷內部的腐敗,民不聊生,導致大家把文化文明丟在一邊,因此別人強盛時,剛好是自己最脆弱的時候,自然而然歷史就改寫了。
韓國是歷史竄改高手
談到改寫歷史,韓國是當仁不讓的高手,據維基百科的統計,韓國人把世界上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說是韓國人發明,不然就是起始於韓國人,因此遠在歐洲的英國人,近在附近的孔子,都說是韓裔,這種不要臉的行徑,已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惡行。
如果分析韓國人的做法,會發現韓國人是自卑下產生的自大心理,這是一種補償心態。韓國從古以來一直是其他國家的附庸或是殖民地,生活在別國的政治及文化的陰影之下。
今天這補償心態不但滿足了韓國人的虛榮心,進而刺激帶動他們文創產業的發達,更甚的是讓他們擠進「已開發國家俱樂部」,目前這俱樂部的會員只有日本、美國、法國、義大利、德國、英國及南韓。
政府對歷史的思維
韓國的甦醒,不得不讓人佩服,而韓國人的臉皮之厚,也實在令人嘆為觀止,但不管世人如何不屑於他們的做法,但事實呈現的是,韓國在短短十幾年間,已從亞洲四小龍之尾躍升上來,他的文化沒有衰退,反而變強,他的文創實力銳不可擋,而我們呢?教育部只在文字間玩遊戲,玩到最後,一個以道德為上的單位,變的最沒道德。
LIFE 台灣海洋文化圖示 (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LIFE 台灣海洋文化圖示 (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歷史可不可以改寫,要不要改寫,或者歷史要怎麼寫,這些是每個國家的思維,而我們思維是什麼?如果我們的思維只是站在政治立場上看,我們根本不需要修改,只要照著聖旨意思抄上去就好,因為我們根本不是國家,我們是附庸。
如果上位者眼光夠遠,那他眼下的教育部理論上只是監督者,它監督史事有無錯誤,有無不當之處足以影響後代,而不是自己是寫手,教育部沒有資格當寫手,寫手是整個社會,全民百姓。
歷史的好壞,決定在政策上
一個好的歷史是不用教育部花心思的,但可悲的是我們的教育部只會當打手。從國民黨政府遷台以後,臺灣的歷史都是在政治操縱下完成的記錄,現在這記錄民主多了,誰當正誰修改,改到最後只剩意識形態,沒有歷史真諦。
修改歷史不是不好,但要如何修到讓我們像韓國人一樣有競爭力?而不是增加社會的混亂,一個混亂的社會,它如何能提升競爭力?如何提升他的素質?如何讓人安居樂業?
教育部如果要修改歷史,也要修改大器點,不要只玩弄幾個文字,殊不知現代是網路時代,發生過的歷史就像電流一樣,瞬間傳遍全世界,一件事物的發生不管是對是錯,馬上有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場,在雲端上戰的死去活來,請問歷史真相能掩蓋嗎?而維基的解密也讓人無所遁形,請問要掩蓋什麼?能掩蓋什麼嗎?
過去我們常說史官因為記錄不真實,所以歷史失真,但現在於千萬隻眼睛盯著下,竟也可以堂而皇之,要怎麼寫歷史就怎麼寫歷史,請問這是民主嗎?還是只是假借民主之名?
韓國人改歷史令人不齒,但韓國人敢,請問教育部敢嗎?如果不敢,那就找回真相,如果連這基本的做不到,請問教育部存在的意義剩下多少?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