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期藝週刊
字級:

拍賣激情後的隱憂

撰文/文/李博文(藝術經紀人)
拍賣激情後的隱憂

      首爾拍賣(Seoul Auction)及蘇富比拍賣公司(Sotheby's)在清明連假期間,於香港進行春季拍賣會,二場拍賣結果大不同。韓國藝術界一直想把市場擴展至海外地區,韓國之外的地區尤以台灣、香港、及東南亞的華人最能接受其藝術品。因此,去年起首爾拍賣就開始在台北舉辦拍賣會前的預展,將全部的拍品移到台北來展覽,而拍賣會的地區則選擇香港。相較於首爾拍賣,蘇富比來台北預展的拍品就少了許多,只有局部作品來展覽,但由於蘇富比在台灣的知名度及人脈資源遠優於首爾拍賣,故兩者預展時的參觀人數就顯得相當懸殊,而拍賣結果當然也大不相同了。

            首爾拍賣的拍品以韓國藝術為主,另增加其他亞洲地區及歐美的藝術拍品。拍賣的成交價多在預估價的範圍內,流標的拍品不少,看不見過多的激情,但也反應拍賣市場的冷靜與理性。

      蘇富比拍賣的拍品分為亞洲當代、華人20世紀、及東南亞藝術等場次,雖然拍賣狀況非常熱絡,但激情過甚的情形,似乎在金融海嘯後又再度浮現,顯見市場消費力回升,且投資客又再度進場參與。流標的拍品以亞洲當代的拍場為多,然而已成交的拍品來說,有部份作品的成交價高過預估價數倍,這是大喜與大憂的情況。喜的是資金又回流進藝術市場,憂的是投資炒作者眼見市場回溫,又進場干預藝術行情,這樣的結果,將使得隨後會有一群藝術投資盲從的人,為了投資效益而購藏了藝術作品,而不是真心喜歡,甚至有些作品根本談不上藝術性,在畫商把拍賣資料端出並連哄帶騙的設局下,恐怕又有許多人莫名買了藝術品,且開始所謂的"套牢"了。

      蘇富比拍賣是華人地區重要拍場之一,因而容易成為藝術行情炒作的平台,它的拍賣記錄顯然也多了些說服力。只是,藝術品交易的拍賣會,投資客未必能解釋藝術的定義及觀點,亦不太清楚美術史的脈絡,更無法體會藝術收藏能帶給他們內心的滿足與喜悅。他們只是單純將藝術品當作是投資標的,緊盯著行情起落,而看不進藝術的內在,以致許多畫商也不必用心去發掘真正好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同時,在拍賣會場的拍品也無法保證是有未來性的藝術,十年前出現在拍賣會的作品,今日仍繼續存在的不到10%。或許,在華人藝術的鑑賞水平尚未達到水準以前,在藝術市場內會一直充斥著沒有藝術性的作品,有些甚至被藝術合理化,一時的行情不低。然而,看盡藝術投資市場,能在其中獲利多於損失,是極為少數,無法與股票或房地產獲利者的比例相比擬,顯見藝術市場內多莫測高深的陷阱,這不是事業忙碌的收藏家所能駕馭的。所以,提升藝術性的鑑賞力是必要的,且收藏藝術品須以真心喜歡與價格合理為基本,如此一來,不僅富足了心靈,也少了投資帶來的心煩意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