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文化,讓臺灣國旗變大!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文化,讓臺灣國旗變大!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106 人
撰文/崔綵珊 │發佈時間:2012-08-09 15:12
臺灣「電音三太子的國旗」在藝術的分類中就是一種行動藝術,吳建衡藉由「裝扮偶像」的過程,然後曝光臺灣。

▲臺灣「電音三太子的國旗」在藝術的分類中就是一種行動藝術,吳建衡藉由「裝扮偶像」的過程,然後曝光臺灣。

 

以前小時候讀書時,每到升旗典禮總會讓人皺眉,因為那時我們還不太清楚國旗升起的意義何在?只知道我們正頂著烈日,高唱國歌與國旗歌,然後舉起右手行童軍禮,而後目送國旗緩緩上升。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在國外旅遊時若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的臺灣國旗被高掛在旗杆上,大家就會忍不住走向前與「它」合照,然後高興的討論著這個國家與臺灣的國際交流……。
前陣子最讓臺灣人瘋狂的新聞莫過於臺灣電音三太子,在倫敦街頭高舉著國旗,彌補中華民國國旗在倫敦鬧區被撤掉的一個缺口。
奧運今晚開幕,先前報導過台灣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原本高掛在倫敦鬧區街頭,卻短短3天就被撤下來,來自台灣的電音三太子換個方式,幫台灣拚曝光,以「個人名義」遠征倫敦,雖然沒有被主辦單位邀請,身上插滿國旗在英國四處宣傳台灣,甚至還殺到奧運主場館的門口大秀電音熱舞,連英國當地媒體都搶著拍攝。(TVBS 7/27報導)
國旗就是符號象徵,象徵國家與國家的歷史,在奧運的國際賽事中,臺灣的國旗可以在倫敦亮相,對國人而言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因為居住在「福爾摩沙」島上的兩千三百萬人民,好希望國際可以認識臺灣,知道有這麼一個國家在國際中努力展現著!
原先高掛在倫敦市中心攝政街(Regent Street)的中華民國國旗,在24日上午被悄悄移除。〔圖/中央社〕

▲原先高掛在倫敦市中心攝政街(Regent Street)的中華民國國旗,在24日上午被悄悄移除。〔圖/中央社〕

 

「偶像崇拜」與「異國風情」
在平復愛國的激動情緒後,我們應該要從上述的新聞來分析電音三太子的美學與文化意義。「為什麼是電音三太子?」這問題相信很多人都問過吳建衡,但若從美術史或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電音三太子象徵的就是一種「偶像」,不論是美學上的女神崇拜,或是多元文化中的多項信仰。
「偶像崇拜」其實就是一種文化上的聚合作用,它連結了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甚至建構出一種對於族群的想像。而電音三太子之所以可以象徵臺灣,不僅僅是因為與對岸文化的鮮明切割,更重要的是電子音樂舞蹈融入傳統的民俗信仰中,是開放的臺灣社會才有可能孕育出的文化綜攝現象。
而英國媒體搶爭拍攝的狀況,其實就是在觀看所謂的「他者」,又或者可以說是──這樣的電音三太子對於國外媒體而言,具有著一種「異國風情」。就如同高更的「大溪地女人」畫作一般,西方文化在看待未知的東方文化時,也許懷有某種「理想化」的期待,而這樣的好奇,也正展示著後現代主義對於「邊緣」與「多樣化」文化的美學關注與追求。
從「抗爭的國旗」到「電音三太子的國旗」
《淌血的國旗》(The Flag is Bleeding)

▲《淌血的國旗》(The Flag is Bleeding)

 

這類反戰與抵抗的藝術對於游擊藝術行動的成員與琳高爾德(Faith Ringgold)而言,都是在挑戰國家體制與美學價值標準,他們的說詞是:「如果國旗能用來洗淨殺戮行為,那將是令人停止殺人的好方法。」
而臺灣「電音三太子的國旗」在藝術的分類中就是一種行動藝術,吳建衡藉由「裝扮偶像」的過程,然後曝光臺灣。透過臺灣民間神祇的崇拜文化,然後用行動將之帶進世界關注的奧運城市。透過這樣的方式,吳建衡的「行動」所帶起的社會議題,在倫敦抗議著臺灣主權的被抹除,而在「行動藝術」的影響上則運用了臺灣在地文化吸引了外媒的目光,重新讓世界認識臺灣。於是,電音三太子背後強大的文化力量,就這麼讓臺灣的國旗變大了。
不管是琳高爾德(Faith Ringgold)的《淌血的國旗》,又或者是「電音三太子的國旗」,這其中所牽涉的都是「國家」與「平等」這個概念。由國旗做為藝術的媒介,無論是「抗爭」或是「宣示主權獨立」,其創作與行動的過程都是「積極介入」與「民眾參與」,最後隨之而成的是──眾人不可忽視的「認同」!
還記得一位當外國導遊的朋友曾跟我提過的故事,他說他曾參與波蘭一所大學辦理的臺灣文化介紹,那天早上在開幕時,學校學生有做一個升旗典禮的儀式,播放著臺灣的國歌,之後他告訴我:「在那瞬間,我眼眶當下馬上紅了,雖然小時候不理解為何要升旗,但此刻我卻完完全全懂升旗的意義。」
 
圖片來源:台灣三太子在印度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metimes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