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解構我所看見的抽象派藝術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解構我所看見的抽象派藝術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55065 人
心靈的溝通-視覺的靈魂
撰文/張馨尹 │發佈時間:2008-09-04 16:59
林株楠「意境2」,作品採用抽象畫法,運用濃烈色彩表達出幽遠的空間感。
林株楠「歸」,多看幾次能發覺,原來畫作從四面來看皆能成立,顯現了對「歸]的期待。
220

  週二午後,灰色的天濛濛的,國立台灣美術館外幾個學生拿著相機取景在拍攝,我聽見一位掌鏡的同學對已擺好pose的模特兒說:「我認為你的手抬高一點,會更好?」我看見模特兒皺起眉頭,回頭看了看選取的背景,最後還是抬高手,擺出攝影同學想要的樣子。我走到攝影師後頭,試圖觀察他眼中所看到「更好」的景色。
  離開廣場,進入館內,我隨意逛了幾個展覽,一邊欣賞一邊有所疑惑。「是湊巧、是有意或無意,怎麼此次國美館展覽的作品中存在著眾多抽象派藝術作品呢?」抽象派的產生眾說紛紜,也沒一定的定義可言,大致而言,抽象派的作家在創作作品時表現出來的,往往強烈表達了作家個人的主觀意念和想法。有別於寫實派一看便能知曉作品想傳達的創作方式和表現方法,抽象畫作除非作者於創作發表後附帶一提其創作意念和想法,一般群眾和欣賞者的確是很難進入創作者作品想傳達的理念中。
  如同我看完「現代眼畫會27年展」後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為何有一半以上的抽象作品在做展示?是因為潮流的關係,是因為藝術市場的帶領,抑或純粹因「現代眼畫會」長期培育的創作家多半是採抽象的創作理念呢?
  站在一幅幅抽象作品前面,我讀出的是創作家利用沒有特定意涵的符號、線條,甚至點的概念,企圖表達現代社會裡,各種事件對人們內心衝擊所產生的茫然感、不確定感。用抽象方式去表達,去創作,或許是作品和看的人內心交流最容易的方式,因為,什麼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觀點去下定義,解釋他所看見的作品。
  現代社會追求速食化,人跟人之間彷彿存著一道牆,你想什麼,就連最親密的枕邊人都不見得清楚知道。但自己追求些什麼,想要些什麼,自己難道就非常確定嗎?我想,藝術作品之所以多元,之所以寬廣,之所以擁有多種解釋的方式,而你我卻不會去說:「你錯了」。在於,藝術創作者能透過這種對於生活的細微感觸加諸於抽象藝術中,他們讓欣賞者自己去體會,自己去下定義,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可能是茫然的、也可能是有希望的。藝術本身是創作者和欣賞者自行理解的東西,有著無限的想像和可能。
  走出國美館,循著國美館拍照的學生早已散去,我想起了惠施和莊子著名的「濠梁之辯」,想到兩人為了河裡的魚是否快樂而展開爭辯,但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魚快不快樂,只要你認為他快樂他就是快樂的;你認為他不快樂那麼他就是不快樂,一切都取決於人主觀的心。因此,很多事情存在著,有客觀、有主觀,但唯有你自己去體會才算數。
  抽象派藝術的產生,看似是對寫實派藝術的反動,但在我看來,卻代表藝術作品富有更多不凡不同的意義。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