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當空間成為事件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當空間成為事件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802 人
臺灣,1980年代現代性部屬
撰文/崔綵珊 │發佈時間:2012-11-27 13:57
歌仔戲後台,簡扶育攝

▲歌仔戲後台,簡扶育攝

臺灣的八0年代社會,是一個承先啟後的時代,1970年代末的中美斷交衝擊臺灣的戒嚴秩序,於是形成八0年代的開放社會條件,所以在八0年代的社會上它延續著七0年代末的「鄉土文學論戰」與「美麗島事件」的民主風氣;藝術上則是興起了低限主義(Minimalism)、行為藝術、裝置藝術與另類空間的展示等;在文化上則出現了多元文化主義及後現代主義的思維;政治上更結束了戒嚴時期的控管。當時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意圖「蛻變」的氛圍,前高美館館長家李俊賢更直接表示:「八0年代是作為一個視覺藝術家的『黃金年代』!」

 

用「當空間成為事件」展覽來回顧那劇烈轉變的年代,也許能讓我們從今天的視角,去重新發現在過去已經發生,但當時無法解讀的事物。我們可以從展覽的閱讀去體察到八0年代那股「純粹美學」與「介入社會議題」並存的情況,並從中體會「西方美術臺灣製造」的現象,但讓人無法忽視的是,這四個展覽的子題「藝術介入社會」、「性別影像空間」、「被遺忘的人」、「在地抵抗陣線」說明的正是臺灣接受西方現代化啟發的影響,有八0年代階段性的部屬,才有可能在九0年代開啟「春吶」、「野台開唱」、「破報」……等等抵抗主流意識形態的行動與輿論。

 

的確,二十年後的今天在我們試圖去回顧八0年代的歷史時,某種情況上也許正是重塑主體性的建構,是一種面對歷史,試圖從中解放與尋求出路的一種方式。而當代藝術在處理其中的議題時(政治議題、性別議題、人權議題、空間議題等),或許我們可再直白點說―當代藝術,就是觀乎於「政治」範疇的前衛抵抗藝術。

(接圖1:圖說)當空間成為事件―海報

 

《七彩溪水落地掃》-淡水河邊拍攝劇照-1990

▲《七彩溪水落地掃》-淡水河邊拍攝劇照-1990

 

當空間成為事件
從美學上來思考構成事件(Event)的條件,國際藝術家陳界仁表示:「所謂事件就是藝術作品的執行『加上』執行後的回應,有回應才足以成為事件(Event)本身。」在分析「空間成為事件」的脈絡中,本次展覽是從「春之藝廊」的《異度空間》和《超度空間》兩次空間實驗開始鋪陳,之後北美館也因《異度空間》的影響而於1985年舉行《色彩與造型-前衛、裝置、空間》特展,不料卻發生代館長蘇瑞屏毀壞藝術家作品之訴訟案件。1986年4月以《息壤》為名的「反體制」、「反美術館」空間的展覽開始在東區公寓中進行第一次展出,二號公寓及伊通公園也成為了前衛藝術家在地抵抗的一個另類空間…。
 
藝術家吳瑪悧也回溯著八0年代的空間,她表示當時可分為三種場域來說明:一、畫廊與美術館空間,二、另類替代空間,三、媒體照片中所拍攝的抗爭場域。不論是以怎樣形式的美學表達,八0年代的空間都呈現出議題性的抵抗,或是日常生活媒材的取用,從「反體制」、「反壓迫」的主軸為核心,開創了一種多元美學對話的可能性,而該年代的「空間政治」樣態,其脈絡也影響至今,各種差異力量的釋放,讓1980年代開始了之後的現代性部屬,這是一種初步的歷史勾勒藉由「空間」的發生所產生的「事件」,來試圖描繪出脈絡中的歷史圖像。
(接圖2:圖說) 潘小俠《鍾馗嫁妹》優劇場 1989
(接圖3:圖說)優劇場陳明才編導 《七彩溪水落地掃》 演出前於淡水河邊拍攝劇照 1990
(接圖4:圖說) 潘小俠 蘭嶼第二次反核運動 1995
潘小俠《鍾馗嫁妹》優劇場-1989

▲潘小俠《鍾馗嫁妹》優劇場-1989

 

推開歷史重塑自我
若全面思考八0年代臺灣現代性部屬的狀態,則不能忽略臺灣之於全球國際化下的脈動影響。冷戰體系下的壁壘分明,解嚴後新自由主義的逐步入侵,在當時政治秩序的鬆動與公共、另類空間的出現等,都是臺灣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
 
空間意義在美學的附屬是源自於藝術家作品的實踐,如《臺北先生選美,1987,簡扶育/攝》探討就是女性選美及「美」、「評選」定義的問題,選美的標準或是參與的性別本身就具有「權力」與「慾望附加」、「滿足」等議題,然後藉由性別置換的方式來重新省思社會對於「女性」與「美」相關層面。
 
《海外黑名單闖關回家,1988,劉振祥/攝》則是採用一種報導式攝影的方式,將社會民眾的行動及當時的空間,用前衛美學概念賦予一種事件性的對話。而藝術家陳界仁的《機能喪失第三號》行動,就是在西門町的街頭進行,試探的正是威權底下那民主自由的微光,即便當時的觀眾也許不清楚這是一個藝術行動,但如實的反應恰恰成為一個「事件」的必要條件。這是一種時間歷史性的紀錄,臺灣藝術史上只要討論到任何有關於戒嚴時期威權抵抗的部分,絕對都無法繞過陳界仁的《機能喪失第三號》。
 
當然,「當空間成為事件」展覽並沒辦法全數道盡臺灣1980年代的種種,但從樂觀的角度來思考,這總是給觀者有機會推開歷史的大門,耙梳過去那模糊卻甚為重要的歷史脈絡。歷史並非高牆,我們在回顧的過程中無疑就是一種自我重建,如此臺灣才有機會從抗爭的過去整理出臺灣人被埋藏的記憶,甚至是那專屬於臺灣人的身體經驗,而後重新探究在衝突與斷裂的現象之下,是否正是多重生存價值、差異生命政治取向的力量拼圖?!
(接圖5:圖說)歌仔戲後台,簡扶育/攝
(接圖6:圖說) 海外黑名單闖關回台,1988,劉振祥/攝
 
資料來源:
高雄市立美術館
策展論述/ 獨立策展人王品驊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