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3896 人
撰文/曹志宇 │發佈時間:2012-12-13 13:52
徐小虎

▲徐小虎

 

徐小虎女士在臺灣的學術活動引來媒體關注,並且多次在蘋果日報與壹週刊等發行量巨大的媒體上現身(圖1)。這些報導、新聞大多關注徐小虎言行和外貌,意圖將徐氏塑造成一位品味獨特的社會名人。近日,適逢徐小虎著作《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鑑》簡體版發行,一連串的相關活動或又利於兩岸媒體捕風捉影。本文無意特寫徐氏的言行和外貌,或評論吳鎮一書的優劣,僅以小小子題標舉出數個與徐氏往來的人事物,期望在這幾個小小子題的清單下,架構出不同於媒體的徐小虎,或更近於一個真實的人。

 
王季遷
 
    今日徐小虎以中國書畫研究著稱於世,除了學術上的訓練外,旅居海外的王季遷先生兼擅創作與收藏的身分背景(圖2、圖3),無疑是引領徐小虎投入中國書畫研究的另一位導師。在早年出刊的《故宮文物月刊》內有一系列題為〈畫語錄〉的專文,專文集錄二人對筆墨以及歷代名家的各種見解。
   〈畫語錄〉大部分來自徐氏主動發問,而由後者細心、耐心地解答。王季遷純然以一位文人畫家自居,視手持工具-毛筆,為個人身體機能的向外延伸,毫不懷疑其中存在所謂的「氣」!「氣」,如同個人特有的聲音,藉毛筆的性能發揮、牽引,流佈在畫紙上,意欲使觀者有跡可循。王季遷尤其喜愛天才名家,對一般的名不見經傳的泛泛之輩向來不願多置一詞;他不只一次對徐小虎表示,「第一流的畫家擁有獨特的音色,但第二、三流的畫家往往令人難以分辨,究竟誰是誰……。」
    後徐小虎因從事吳鎮研究來到臺北故宮,並在此地結識了時任副院長的江兆申先生(1925-1996)與弟子李義弘。回憶一開始在師大附近的裱畫店看到江、李二人的畫作,往往令徐小虎難以分辨誰是誰(圖4-1、圖4-2、圖5-1、圖5-2)。她認為,這是因為早年的李義弘與江兆申的距離,二人無論時間上、空間上都非常接近,聲氣相投的結果,甚至可以相互取代,但都是第一流的!對比收藏於臺北故宮的歷代名蹟,江、李二人的當代畫例,對徐小虎從事的吳鎮研究不無啟發。同樣也提醒我們,作為一個鑑賞家,儘管面對的都是第一流的好聲音,但仍然必須經過嚴格的品味,乃得以尋獲作者的真實身分。
圖1徐小虎

▲圖1徐小虎

 

除了以音色作為巧妙的比喻外,王徐二人皆酷嗜美食,特別是中式的功夫菜,尤其能評鑑廚師的功力。王季遷以廚藝比喻畫藝的玩笑,在嚴肅的文物月刊中並不多見。然,回顧歷來文人畫論,蘇軾(1037-1101)即有一首題畫小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竟然能從畫中發想到美味的「河豚」!如此藝評不無有劃分人際界限的意味,因為美食是僅限與好友共享的,玩笑佐餐美食如同王季遷與徐小虎二人間流露的密語,組合成一段難得的情誼。而當王季遷過世後(包含王氏生前),其收藏大部分已為各大博物館購藏,但是徐小虎絕少對這一批王氏生前擁有的藏品發表任何意見,除了對好友的尊重外,或許也包藏對於美食的種種私心,斷無法割捨去這一段難逢的美味關係。
 
她眼中的余承堯
 
徐小虎對余承堯的印象,起先來自好友王季遷閑話中的幾句牢騷(圖6、圖7)。以筆墨見長、自負的王季遷,曾經不只一次提到,「余承堯作畫用的是廣告顏料,筆墨簡直爛透了,但構圖卻是好極了!」
圖2王季遷

▲圖2王季遷

 

當年,徐小虎因為王季遷的這一番評論,一有機會來到台灣講學,便同陳其寬(1921-2007)合力找尋這位傳統之外的市井傳奇。陳其寬無私地提供畫具、材料;徐小虎則將她對余氏的看法在各大藝術雜誌廣為發布,這些散諸於世的新聞,實與她一生從事的畫蹟研究互為表理-爛透了的筆墨也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好畫,因此,技巧優劣絕對不會是鑑定裡唯一要件!
 
在此觀點下,徐小虎往往得出和多數傳統學者相左的結論,許多向來評價極高的作品,反而因為筆墨太多、太好,未免淪為職業畫家的做派,形同商標,如同時下風行的名牌皮件,渾身印滿顯著的logo,無非是提醒消費者「這是一件精品」,以大力刺激購買慾。在徐氏眼中,各大博物館觸目皆有這一類為了討好觀眾(消費者)存在的收藏;而當余承堯不以炫目的技巧,反以特出的結構畫面,出現在徐氏眼前,這,無異保證了一份生命原初的活力-他尚未遭受市場的魔手左右成為商品或精品。至於,讓徐小虎最感惋惜的,或可能是余承堯的晚年生活;老人由於大量作畫,身子如同蚯蚓般的勾纏在桌案上,微扭曲著,氣喘吁吁,流露出疲態。徐氏認為,正是市場摧毀了這一位天然、純真的畫家。  
 
王季遷圖片

▲王季遷圖片

 

徐小虎女士在臺灣的學術活動先後引來媒體關注,並且多次在蘋果日報與壹週刊等發行量巨大的媒體上現身(圖1)。這些報導與新聞大多關注徐小虎言行和外貌,意圖將徐氏塑造成一位品味獨特的社會名人。近日,適逢徐小虎的著作《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鑑》簡體版發行,一連串的相關活動或又利於兩岸媒體捕風捉影。本文無意特寫徐氏的言行和外貌,或評論吳鎮一書的優劣,僅以小小子題標舉出數個與徐小虎往來的人事物,期望在這幾個小小子題的清單下,鋪陳出有別於(上)中以人物為主的行文脈絡;(下)將以徐氏的收藏與個展作為重點,希求藉由人與物的描寫捕捉,呈現有別於媒體鏡頭下徐小虎,或更近於一個真實的人。
  
李義弘圖

▲李義弘圖

 

手作陶藝
由徐小虎對余承堯晚年的一句「可憐!」,已大體反映出徐氏對藝術鑑藏的視野,顯然沒有將市場放在眼裡。她亦曾舉過另一個例子,過去旅居日本時,曾經目睹某位陶藝家,以手作的餐具企圖折抵店內昂貴的消費。假如同樣的情景發生在臺灣,整件事無非是鬧劇一場,老闆很有可會報警,逕將這位無賴的人客扭送法辦。但此情此景在當時的日本卻浪漫得不得了!手作餐具、器皿與細心烹調的食物,合力造就了一份充滿人情味的餐點(圖2),這份陶藝的出發點甚至是負的,來自於賒帳、欠債,但事後結果證明,違背市場原理的操作也可能產生讓人深感無價的經驗。
 
圖6余承堯

▲圖6余承堯

 

圓明園獸首
 
儘管我們認為,雅俗之辨無時無刻,不在左右對於藝術鑑藏的判斷;然而,當這些藝術品進出以金錢交易的市場時,如此一對一-金錢對藝術的交換,同時也使得雅俗之辨的層次大為縮減-拚比價錢高低成為決勝雅俗唯一的手段。
以日前圓明園獸首的拍賣為例(圖3),獸首的來源可靠,首先足以使得它在雅俗之辨的基點上,不致招來懷疑的目光成而為眾人唾棄的贗品,日趨低下。此外,獸首承載的歷史記憶,亦是吸引眾人的焦點,如今它身首分離的狀態,甚至隱喻了一個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特別是後者,無疑將給拍賣業主帶來靈活操作的空間,終於獸首得標者,將因這一場拍賣同時享有風雅之士與愛國志士的桂冠!然而,如此妥貼的佈局,到頭來卻因為某位華人買家遲遲未繳付成交金,落空,形同流標。關於華人買家不願付款的真實原因,各方一時湧現諸多猜想,但回到文物本身,獸首究竟只是一座噴水池的水龍頭(圖4),如此下作的使用功能,能否激發美感情緒,想必是徐小虎頭一個要問的關鍵 。
 
「無界線」收藏展
 
對於圓明園獸首事件的觀點,毫無疑問地,突出了徐氏本人對於作品物質性超乎尋常的關注,並且意圖直視作品內在的生命。這份直視目光使徐小虎在操作文物鑑藏,特別是「鑑定」時,得以超越如來境地,一再地翻出如來掌心,提出驚人的見解。徐氏上述的想法,亦集中表現在晚年假南藝與高苑科大舉行的收藏展中,收藏展的副標題為「無界線」(圖5、圖6)。
徐小虎心目中的宇宙藍圖遠大而無垠。歷經多國的旅居與遊歷,觸目的山川充其量亦不過只是天地間渺小的微塵,更何況是山川表皮之上戮力經營的眾生,形同「塵中之塵」,往往隨風飄蕩,便到了下一個家鄉。因此,對於徐氏來說,任何的界線,都是不必要、形同虛設的,當下唯有拋棄這些界線,活脫才是一個真實的生命。
徐小虎從發掘余承堯,再以「可憐」批註畫家的人生,隱含對市場的憎惡,最終讓余承堯在她的生命(收藏展)中缺席。首先已用無形的展示(僅讓余承堯在她的自述中現身),指出干涉藝術的第一道界線-「市場」;再讓一組平易近人的手作陶藝,透過文物本身的現身說法,告訴觀者,市場規則並非牢不可破,因此,我們將雅俗之辨的焦點聚焦在金錢本身實在是非常愚蠢的。至於第二道的界線「政治」,則在徐小虎擁有的眾多跨國文物收藏,包括其祖母家傳的一套德國麥森瓷器中,被反覆地指點;但,徐小虎不會因為愛國心使然,拚了命地去購買一只獸首,在徐小虎的心目中,顯然不存在所謂政治的、人為操作的疆界。
 
如風無界
 
    我們實在不敢想像,一如徐小虎之流,竟然已在唯利是圖的當代社會與政治闢壘分明的臺灣安身立命!儘管心中嚮往「無界限」的生命,但在此,她的一言一行,即使處在向來客氣的學界,仍然不時與各項的界限,產生大小不一的擦撞。同時徐小虎亦很忌諱對方問她是「什麼人?」數年以前,一位雜誌記者無意間這麼問了,徐氏勉強笑答「自己是『外星人』!」,因為她不愛眼前這個地球。但由徐氏收藏來看,徐小虎更像是一陣風,毫無阻攔的輕掠而過,一如她無界限的人生,在經過處,悄然留下一陣溫度與迴響。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