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人間記憶-皮箱狂想曲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人間記憶-皮箱狂想曲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623 人
撰文/撰文/攝影 屏聿 │發佈時間:2012-12-13 14:09
出去玩吧  郭昭吟 行李箱、麻布、線01

▲出去玩吧 郭昭吟 行李箱、麻布、線01

 

假日的午後擁擠的台北捷運站依然是駢肩雜沓的景象,匆匆越過幾位因拖拉著大只硬殼旅行箱而緩步出站的外國旅人,人來人往的地下街,誰帶來了什麼故事,誰帶走了什麼人生,在這裡由藝術家與大家一起完成。
有別於美術館展覽空間形式,座落在人潮熙攘台北地下街廓的MOCA,人來人往的特殊場域環境,則成為策展者靈感的來源,此次與18位亞洲新銳藝術家共同合作,以旅行為題材(其旅行的意義並不限定,由藝術家廣義延伸各自詮釋),以皮箱為創作主體形式,創作出各色發光的旅行人生。
皮箱狂想・走街

▲皮箱狂想・走街

 

對於「旅行」的各種解讀
MOCA是當代藝術館位在於台北中山捷運地下街的展覽空間,展場空間不若館內空間廣闊,但卻更適合一個主題式的展覽方式,而皮箱狂想曲展出的的創作即是來自於策展者對於MOCA場域的解讀下催生。
以台北捷運站為中心點,每天運送著成千上萬的人們前往各處,而連接每個據點之間的地下街廓每天川流不息的承載每個人想要前往某處的心情,拉著一只皮箱即將要前往遠方的旅人、拎著手提袋主婦、提著公事包的上班族、無法定下的步伐則讓每個人在這個瞬間都成為了旅人。
策展者也是展出者的黃盟欽,將旅行的意義延伸至生命的歷程,僅要求各藝術家以「旅行箱」的方式展出,當然,此旅行箱的解讀再交由創作者的再一次轉譯之後,形形色色的「旅行箱」則以各種形式出現。其中呈現方式包含了小型的地景藝術、裝置藝術、錄音裝置;內容則廣含創作者對於愛情的解釋、生命的歷程、旅人體會、現下環境批判等題材。
此次展覽最讓人為之一亮之處,則在於「推翻」以往展出的限制,讓藝術家提著自己的作品(皮箱)出走展覽館,與人來人往真正的旅人共同游走於同一個時空中,藝術不再是在牆上貼了紙片、打著燈光等著人來看的靜態作品,而是鮮活的走入了人群裡,也讓人走入了作品中。
我多麼想你  李依樺 聲音裝置、帆布袋、棉線

▲我多麼想你 李依樺 聲音裝置、帆布袋、棉線

 

打破現地性的限制
由於MOCA展館即為地下街中的一處,路過的每個人觀賞者可以是作品的一環,於是策展者在這次的展覽中,則特意請每位藝術家將作品做成可攜帶式的,在展出期間並舉辦了兩次的「走街」活動,即以讓藝術家帶著作品於捷運中山站出發,並在台北街頭繞上一圈,一方面更能提點出此展覽「旅行」的主軸,另一方面,
創作題材來自於空間與旅人的動態與記憶:展覽亦切入人群,試圖與人來人往的旅人融合並產生聯結,即與旅人出一種共同的意識並在其中完成作品的整體。觀賞者不再是以被動的形式「觀賞」,而是一起參與「演出」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而這也是MOCA首次以這樣開放性的形式,給予以策展者相當大的空間,利用地下交通場域的特殊性,帶點實驗的性質展出。
我要帶你去旅行  黃瓊儀  舊衣、棉花、壓克力

▲我要帶你去旅行 黃瓊儀 舊衣、棉花、壓克力

 

就在你我生活之間完成
現代美術館相較於其他美術館,其最大的不同即在於展出內容大多是以新穎的主題,以及超越傳統創作手法的方式,帶給大眾耳目一新的東西;相對的,這也道出現代美術館願意提供並鼓勵年輕藝術家在創作題材、媒材,創作表達上更貼近現代性作品的空間。
雖然公共藝術、互動式藝術等創作前提也是以人互動為主,但此次卻跳出在美術館內擺放在特地區域的靜置作品,打破過去以往策展的方式;收集創作已完成的作品再以訂定主題詮釋作品內容;以針對城市旅人的主題,甩開靜置空間的束縛,將作品帶到人群之中,此已不僅在作品上對於各議題的省思,且新一代的藝術家也更能(願意)主動走到人群之中,MOCA與藝術家在現今城市與群眾生活、甚至對於此時代下對於回顧與探索留下了一段特別的紀錄。
電視晶體  柯彥樵 壓克力 拷貝

▲電視晶體 柯彥樵 壓克力 拷貝

 

出走更帶來嶄新的意義
美術館不應僅是一個擺放作品,更是一個傳遞(傳承)時代概念的地方。一直以來大眾對於美術館之於社會的意義上,在於此處空間內各類作品的展出,皆據實踐當代社會與文化背景的意義存在,即如探究時代下各種現象,並透過作品的呈現做一個紀錄,而美術館也成為一處知識產生、紀錄與傳播的載體。
過去以往的展覽,不外乎是在網路或DM宣傳上先行瞭解展期,再以選擇適當的時間入場,觀眾藝術品必須進入其殿堂才能夠欣賞藝術家的作品:然而隨著時代俱進,觀賞者年齡層的降低,新一代的創作者試圖將靜置的作品加入更多互動式的考量,甚或開始結合現下FaceBook等網路媒體作為創作媒材以拉近人群的距離;在此先以撇開藝術創作與商業宣傳之間的關係,從這裡可以發現,當大眾傳播愈來愈發達,而觀賞者廣部各個年齡層時,美術館所扮演的與策展者則必須擔任起打破所謂“藝術高閣”藩籬的角色。
而現在則有新銳藝術者,願意在展演的方式上嘗試拓藝術的廣度,展覽是不僅只有被動地將人“邀請進來”,展覽也可以是更貼近生活並且主動地“走出去”,使大眾不再是被動的進入藝術殿堂,而這場藝術展演實驗也算是達到了另一層面大眾美學教育上的意義。
藏 張雅萍  複合媒材 拷貝

▲藏 張雅萍 複合媒材 拷貝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