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擁抱媒體的太空神話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擁抱媒體的太空神話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5624 人
撰文/宋艾凌 │發佈時間:2013-01-10 15:09
圖1

▲圖1

人類不停地探索宇宙,究竟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在好奇號於2012年踏上火星之前,早已有好幾座小艇在上面跑了,這次我們甚至可以同步收看登陸火星的過程,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實,近的像是不小心看到隔壁家的晚餐內容。我們逐漸印證、檢視所有對於外太空的想像,總算可以承認「對,那不是空想,外太空已不再是光年外的神話」。
 
每一則來自NASA或者各種科學家、天文學家的新聞,好似一點一點的誘發平凡地球人對於前往外太空的慾望,創作者藉此建立了某種悲壯、隱晦、具有哲思的情懷。 當張雨生唱著「帶我去月球」、伍佰激動的唱著「太空彈」,我們不免要說:哦,這些人並沒有去過外太空啊,他們怎麼知道?創作人跟任何一個接收創作結果的觀眾一樣,經由媒體攝取這些遙不可及的資訊,或是看看科幻電影和小說,不也就滿足所需最基本的宇宙養分?
目前為止,台灣沒有出過土生土長的太空人(註1),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太空好像又更遠了一點(如果有的話,我們應該會更為振奮),我們接收任何關於宇宙的消息,都是一轉再轉的二手資訊,即便如此,在非航太領域的藝術圈,還是有人企圖探索地球之外的地方,用另一種不求探勘結果的態度,呈現認知中的宇宙。
 
圖2

▲圖2

 緩慢消逝的一瞬

我們可以在藝術家郭奕臣的作品《失訊》系列中,找到和觀看發現號登陸及太空跳傘降落時類似的視覺經驗,只是「失訊」的影片行進完全是反過來的。裝著監視攝影機的熱氣球越飛越高,進行了類似探索外太空的行為,直到失去訊號,螢幕上再看不見任何地表影像,呈現一片雜訊,然後漆黑。在探觸大氣層邊際之餘,在那緩慢的一瞬之間,反芻自我記憶與當下的失落感,對未知界域的渴望和近似於死亡的影像消失過程,哀悼一場沒有結論的冒險。
圖3

▲圖3

 另一件作品《倖存者系列41°N,74°W》則杜撰了毀滅後的地球,未來的人類從別的星球派遣倖存者號回地球探勘,我們可以輕易的發現,畫面上所顯示的地球樣貌,是由各種歷史事件的影像所組成,例如:911事件、南亞大海嘯等,這幅純粹由影像合成的概念圖中,google搜尋引擎扮演了重要的腳色,無論是星球的樣貌或者地表的質地,都取自網路圖片,他們組成在一起的邏輯,亦符合媒體傳輸給大眾的典型宇宙觀,作者僅只是在媒體給與的二手資訊中,建構了幻想中的未來地球。

圖4

▲圖4

 無人欲探索真假的界線,宇宙就存在於自我的世界

如果我們對於太空的認知,都只存在於媒體的強葆下,如何實踐或證明我們的認知為真?假設如此,我們對於外太空抱持著那樣近似於神話的印象,宇宙另一端當然有可以有雷神索爾。張輝明與廖祈羽的共同創作「MimiLucy: Never Give Up」便鮮明地反映出媒體的影響。影像中,他們將自我的形象包裝成探險家,置放在像是一個類宇宙的空間裡(顯然不是在現實中的地球上,也無從判斷他的設定是否為人類),觀者很快的能辨認出,這個虛擬世界的取材來自於我們對於太空的印象,那些星雲、冰冷的山脈和星星,主角身上的銀質披風和墨鏡,帶出在藝術家兩人孤獨的奇幻星球中,像是動畫「Adventure Time」(註2)一般的小英雄探險故事。
圖5

▲圖5

 月亮是地球人看得最清楚的星,當「宇宙兄弟」(註3)帶著一股傻氣嚷著要去月球的時候,梅里埃早在20世紀初就拍了史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記》,然而整片洋溢著與科學抵觸的奇想,或許也反應了似宇宙兄弟中某種質樸的情懷,主張「就是要去月球!」這樣熱血的想法,並藉由各種地球上慣用的方法去達成目標,比如說:“用廢棄家電組一個太空艙”。藝術家李承亮就做了這件事,他的太空艙外觀看起有模有樣,長得跟NASA的 資料照片好像,除了因為黑鐵的材質,顯得有些笨重之外,不但功能完整,還有廣播設備,各個零件都喚起我們之於日常生活的熟悉感,童真且復古,我們深知它不可能真的登得上月球,卻被這種無用的建造行為感染一種固執的浪漫,做法踏實卻非常不現實,彷彿小時候用紙箱蓋房子,聲稱要給全家人住一樣。

圖6

▲圖6

 即便太空的元素被藝術家使用的相當頻繁且自我,可大可小的被比擬、譬喻作各種內在感受,實質層面上,卻沒有任何一位創作者真正去過外太空,這些自我宇宙的形成簡直是心酸的浪漫,它稱不上是航太成就導致的產物,而是媒體文化影響的結果。當我們只能拿觀星經驗對照媒體資訊,只能經由媒體間接觀看望遠鏡裡最清楚的星星,真實的肉眼觀測經驗、及人類與宇宙的關係,一方面因為科技進步看得更清楚了,一方面似乎因為媒體被拉得更遠,回歸上古人類的星象觀測,在沒有媒體干涉的環境裡,人與宇宙的關係是否來得更純粹?這麼一來,古人的星座神話也許並不能稱之為神話,雖然在科學上不成立,但會不會是人類之於外太空最親近也最遙遠的書寫?也許以後會有第一個在太空創作的作品、第一個在月球上作行為的藝術家之類的紀錄,在神話與現實的曖昧邊際找到立足的地方?

( 所以,誰要去外太空辦展覽呢?)
圖7

 註1     廣義上而言,台灣第一位太空人可能是王贛駿,由於他出生四川,之後又取得美國籍,雖然在台灣長大,但在首次升空時,因為政治因素無法攜帶中華民國國旗,只能攜帶出生地的國旗,然後回到地球把那面國旗贈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嚴格說起來他只能成為到達太空的第一位華人。

註2   「Adventure Time」是一部美國電視卡通,中文譯名為探險活寶,目前仍在連載中,主角為人類男孩Finn(中譯:阿寶)和他的好朋友沙皮狗Jake(中譯:老皮)的探險故事,雖然作品未明確提及,但根據作者表示,故事發生在一個「大核戰之後人類滅絕,魔法回歸的世界」
註3   「宇宙兄弟」是一部日本漫畫,作者是小山宙哉,2008年出版至今連載中,2012年改編成電影,內容主要講述一對個性迥異的兄弟實踐自己的夢想,成為太空人的故事。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