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上海雙年展特別展「中山公園計劃」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上海雙年展特別展「中山公園計劃」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1909 人
2013年花東海岸當代藝術展「漂流○站立」
撰文/編輯群 │發佈時間:2013-02-09 00:00
漂流-站立

▲漂流-站立

 2013年花東海岸當代藝術展「漂流○站立」是台灣花東海岸首次大規模的國際藝術展,在當地掀起一陣當代藝術旋風。這個活動是上海雙年展「中山公園計劃」在台灣的首站,接下來還將分別在淡水、金門持續推展。

拉黑子。達立夫,陷阱

▲拉黑子。達立夫,陷阱

 「中山公園計劃」由本屆上海雙年展總策展人邱志傑擔任總策劃,台灣策展人羅秀芝擔任聯合策展人,本活動跨越海峽兩岸,旨在促進兩岸藝術深度交流與對話。

更深層的目的是企圖以「中山公園」作為一個途徑,進行當代藝術的能量展示與傳導輸送。同時,藉由在各地發生的藝術行動,提供回應「當代藝術機制」和「當代藝術定義」的另類思考。

開展這個計畫的行動過程中,我們召喚「詩」的亙古能量,試圖以「罔兩問景」的莊子寓言,勾勒本計畫參與者可能面臨的主、客體關係的挑戰,並嘗試從「眾罔兩」提問的弦外之音,尋索「另類主體性」的因應之道;將「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豪情,轉換為以藝術對話型塑暫時性群體的熱情;賦予「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山水寄情,一種關照「他者」的積極意義。「漂流 • 站立」藝術展做為「中山公園計劃」其中一站,回應的是公園的「公共性」、與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全球化商業資本邏輯、現代化休閑生活想像的相互辯證、矛盾與協商。

楊暉,轉身

▲楊暉,轉身

「漂流○站立」
由拉黑子‧達立夫、羅秀芝、蔡孟娪組成的策展團隊共同策劃。

同步在台東美術館、台東鐵道藝術村、鐵花村、台東都蘭糖廠、月光小棧等五個地點進行展示;同時,於花蓮大港口阿美族傳統部落,在阿美族美食饗宴上,以歌聲、舞蹈進行藝術家交流活動。

共邀請拉黑子‧達立夫、林鴻文、峨冷‧魯魯安、馬躍‧比吼、饒愛琴、撒部‧噶照、伊祐‧噶照、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龍男•以撒克•凡亞思、湯南南、楊暉、吳明暉、丁潔、林苒、王琦、黃臻偉、曾琬婷、佩特拉•約翰遜(Petra Johnson)等十八位藝術家參與。

伊祐。噶照,承傳

▲伊祐。噶照,承傳

 台東美術館展出的作品是撒部‧噶照的《月亮的家》和伊祐‧噶照的《承傳》,這兩件同樣以漂流木製作的雕塑,代表了藝術家銜接部落傳統與當代藝術的努力與渴望。 

 

 

撒部。噶照,月亮的家

▲撒部。噶照,月亮的家

台東鐵道藝術村乃由原台東火車站現地保留改建的藝術村,本活動依現場環境靈活運用展示空間。計有原員工宿舍改建的「黑倉庫」展出饒愛琴、林苒、佩特拉•約翰遜(Petra Johnson)等三位的作品。

 

饒愛琴

▲饒愛琴

 饒愛琴的《台好不好──大家好》以台灣早期常見的不鏽鋼水盆、馬賽克鑲嵌、水生植物加錢幣裝置,呈現素樸的民俗之美和微酸的諷世之見。

 林苒的《一立方米的信任》

▲ 林苒的《一立方米的信任》

 林苒的《一立方米的信任》用交換信任禮物的方式,測試兩岸民眾對「信任」的態度和表達。

 佩特拉的《跟我一起散步》

▲ 佩特拉的《跟我一起散步》

 佩特拉•約翰遜(Petra Johnson)的《跟我一起散步》(Walk with Me)則以輕鬆又親密的姿態,邀請民眾以散步的方式帶領藝術家和觀眾一起認識台東、花蓮,其過程既是特殊的對話交流方式,也創造出一段段私房散步路徑。

王琦、黃臻偉的作品《68ml》

▲王琦、黃臻偉的作品《68ml》

 原火車站提供摩托車寄放服務的走廊,裝置的是王琦、黃臻偉的作品《68ml》,如廣告招牌般排列共十一張人物影像攝影作品十分壯觀,這些分別飲下68ml含酒精飲料後及時拍攝的人物影像,加上其中一張做為「鏡子」的空白反光紙,碰觸了當地遊民、酗酒等敏感的社會議題。

峨冷。魯魯安,疊影

▲峨冷。魯魯安,疊影

距離此處約50公尺遠處是「275倉庫」,展出的作品是峨冷‧魯魯安的《疊影》。「275倉庫」的建築體只剩下木頭骨架,但典雅的造型和精緻的結構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峨冷巧妙運用台灣原住民慣常用來盛裝荖葉(包裹檳榔搭配嚼食)的塑膠籃,白色鏤空的造型和建築骨架相互呼應,塑膠材質和天然材質兩相交織,襯著藍天白雲,層層疊疊的影子隨風搖曳,整個天地都是這件作品的展場。

林鴻文的《海東二》

▲林鴻文的《海東二》

 

數步之遙就是「261倉庫」。這裡展出林鴻文等七組藝術家的作品。林鴻文的《海東二》是以海漂竹片和錄像、聲音共同組成的作品。海漂竹是台灣西南海岸特有的材質,颱風將漁民在潮間帶飼養牡蠣所用的竹製棚架帶離海岸,經過自然洗禮再漂回岸邊,正好和花東海岸的漂流木形成對照。眼睛的影像和蝙蝠發出訊號的聲音,營造出神秘又詩意的氛圍。入口右邊第一間暗房是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的《文化音癡》,身兼創作型歌手和藝術家的阿努,分別以傳統勇士和現代吉他歌手造型演唱阿美族古調,以他者對阿美族文化的誤解和阿美族人自身能力的喪失做為創作的起點。

 

楊暉的《轉身──碧湖變遷的視覺記憶》

▲楊暉的《轉身──碧湖變遷的視覺記憶》

隔壁是楊暉的《轉身──碧湖變遷的視覺記憶》,以強烈的黑白影像和刻意放慢的節奏震懾觀者,楊暉嘗試「通過『記憶拯救』的方式,思考中國傳統農村急速蛻變為現代化城市的歷史進程中的諸多問題」。

王琦、黃臻偉的《你是潛在藝術家》

▲王琦、黃臻偉的《你是潛在藝術家》

 展廳另一頭,王琦、黃臻偉的《你是潛在藝術家》以簡單的三個問題:「藝術是什麼?」、「你覺得藝術家在做什麼?」、「你會成為藝術家嗎?」開啓這件作品民眾參與的窗口,實際採訪四十多位民眾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相當於一種當代藝術觀的採樣調查。

湯南南的《填海》

▲湯南南的《填海》

 湯南南的《填海》,以錄像拍攝一隻腳上綁了一根骨頭的鳥,不斷飛起又落下,最後幾近沒入水中,仍不放棄掙扎,搭配著海潮聲和拍攝者(藝術家自身)海泳體力耗盡的喘息聲,令人唏噓的悲壯感充塞整個空間

 馬躍‧比吼的紀錄片《國家共匪:美麗的錯誤》,以台灣國家公園的建造與原住民族生存權益的衝突為影片內容。黃信堯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監製的紀錄片《沈沒之島》,則以輕鬆的口吻探問沈重的環境議題。

吳明暉的《萬花筒》

▲吳明暉的《萬花筒》

距離台東鐵道藝術村車行約二十分鐘遠的台東都蘭糖廠,在拉黑子•達立夫工作室所在的第四號倉庫內的展覽廳,展出包括拉黑子、吳明暉和曾琬婷等作品。

拉黑子‧達立夫的《陷阱》,運用阿美族獵人傳統「陷阱」象徵全球化下人類的共同處境。吳明暉的《萬花筒》,以藝術家親手製做的童玩「萬花筒」為媒介,期盼牽引出類似的共同記憶和對未來的想像。曾琬婷《瓶裝風景》以位於花蓮秀姑巒溪出海口的溪卜蘭島的探險採集之旅為基礎,以瓶裝植物共構的風景表達對環境議題的關注。

伊祐•噶照的《請慢用》

▲伊祐•噶照的《請慢用》

 位於都蘭山麓,擁有俯瞰太平洋風光最佳視野的月光小棧裡,有伊祐•噶照的小型個展《請慢用》和丁潔的作品《活出一個人的世界觀》。伊祐•噶照的漂流木雕塑,有其幽默的拙趣和勃然的生機感,清新可人!丁潔的《活出一個人的世界觀》以個人獨特的生命哲學概念「一個人的少數民族之生生不息」,試圖透過藝術家在遠方並不親臨展出現場的方式,完成其所謂的「相反相成的空中聯動中的藝術」。

 
至於,位在台東鐵道藝術村對面,每天都有現場音樂演出,宛如聆賞天籟之所的「鐵花村音樂聚落」,我們預留了一個驚喜,將在接近閉幕時隆重呈現,以做為展覽精神無限的延續。
 
「漂流•站立」展期:2013年1月5日-2月4日。敬請期待淡水、與金門的展覽場次
南島民族

▲南島民族

 「漂流•站立」展出前言-羅秀芝

 
花蓮港口部落是秀姑巒溪的出海口,也經常是颱風登陸台灣的首站,獨特的地理特徵孕育了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宇宙觀,並形塑出獨特的文化傳統。
 
颱風是地球氣候調節的自然機制,花東的阿美族居民自有一套因應之道。他們視颱風為髒污的清理者和意外禮物的賜予者。於是,隨之而來的漂流木、拖鞋、其他海灘漂流物等,成為當地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等人擅用的創作媒材。
 
這些廢棄、無用的物質,反映了當地居民物質匱乏、地處邊緣的生存處境;象徵了南島民族古早的遷移歷史,無盡漂流的經驗;隱喻著傳統文化斷裂、認同記憶破碎的情境下,自我追尋的永恆旅程。
策展人-羅秀芝小姐

▲策展人-羅秀芝小姐

 每一根漂流木和每只拖鞋都帶著自身獨特的漂流歷史,歷經時間和自然的洗禮、淬煉,造就了個別獨特的身姿樣貌。漫長而艱辛的形塑過程,恰似邊緣弱勢者的生存處境。藝術家透過當代藝術的創造,賦予這些卑微的材質神奇的能量,經由藝術性的勞動與創意,將漂流的能量轉化成觸動人心的精神力量。

 
如果,漂流是為了找到一個可以「站立」之所,那麼,在變動中不斷追索與探問,也是尋求自我定位與認同的必要過程。這個漂流到站立的歷程,既反映了阿美族等少數民族的生存處境,擴大來看,也是全球化政經局勢和地球暖化下人類生活狀態的縮影。
 
「漂流 • 站立」藝術展做為「中山公園計劃」其中一站,回應的是公園的「公共性」、與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全球化商業資本邏輯、現代化休閑生活想像的相互辯證、矛盾與協商。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