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學習之路跨不過去的理想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學習之路跨不過去的理想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652 人
撰文/宋艾凌 │發佈時間:2013-02-25 14:12
魯冰花劇照

▲魯冰花劇照

 近日,一則調查揭示了台灣學生對於藝術的看法,裡頭特別提到了:有百分之七十四的中小學生講不出任何一位他們熟知的藝術家名字,許多網友表示,美術課對多數台灣學生來說,似乎是堂可有可無的科目,除非特別有興趣的人,才能感到受益良多。身為一個在台灣念了10 年美術班、接著上大學美術系的人,我認為以此項調查來判定青少年的藝術造詣,似乎稍嫌嚴苛,即便美學觀念的建立在台灣教育當中,的確處在邊緣地帶。

魯冰花_阿明的畫作

▲魯冰花_阿明的畫作

 仍然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某天,美術老師挑選了包括我在內的幾位美術班同學,跟我們說下個禮拜教育部的官員將來考察,會問同學一些問題,而我們就是被挑出來要回答這些問題的學生,在這之前,老師做了些預備課程,譬如:請舉出一位台灣藝術家,或者學校教的美術課裡最喜歡哪類。一個禮拜後,在那唐突而安靜的會議室裡,我們五六名小學生坐著,毫不意外的,某位教育部的女士請我舉出台灣藝術家,並不特別指定說出一位,只是我舉了「陳進」之後現場便一片啞然,因為我不知道「幾米」算不算。評委們似乎期待我說更多,場面好似幾隻烏鴉飛過,但我說不出關於陳進的任何細節。

幾米作品

▲幾米作品

 這個問題的範疇屬於藝術知識,而知識的吸收就如同國文、社會一樣,在以實作為主的美術課裡,知識相當不討喜,懂得算數學的人是不是就該知道那些數學家,懂得畫畫的人是否就該熟背那些名藝術家,所謂的「數學史」或者「藝術史」或許是大學之後分了科系後,才會涉略到的,故關於此調查的這項問題,好像忽略了美術班及普通班的差異,當我們因為看到這個調查,開始擔心「糟糕,台灣的小孩都不知道藝術」時,一來反應了美術教育的分配不均,在升學主義的籠罩之下,大部份對美術有興趣的學生被集結成「美術班」,普通班犧牲美術課上數學,美術班犧牲家政課上美術,於是在這「淘汰鏈」裡,各種領域的重要性和優先順序一目了然。二來揭示了整體社會對教育的看法,習慣於以結果來評斷教育的效度,花了多少的資源就該看到多少的獎項和人才。今日的中小學美術課由於併到「藝術與人文」一門,各個藝術領域間的界線也愈不明顯,藝術是否因此變得比較容易入門、或者藝術的樣貌因此變得更加含糊都值得思考。

魯冰花:郭雲天老師

▲魯冰花:郭雲天老師

 有人說電影「魯冰花」裡的郭雲天,幾乎是美術老師裡最完美的典型,主角阿明的才華只有這位從城市來的老師雲天知道,雲天極力培養他參加比賽,卻遭到其他老師的抵制,大家覺得鄉長的兒子才是適當的人選,雲天落寞的離開這個小鄉村,帶著阿明的作品「茶蟲」,阿明也在不久之後得了肝病過世,直到他的作品「茶蟲」得了世界大獎,記者來訪問,鎮上的人才開始說阿明是英年早逝的天才。「魯冰花」呈現出美術教育理想化的一面,藝術的意義最後克服了社會觀感,年輕老師的熱情和專業最後也被肯定(即便是藉由一個孩子的死亡),電影裡的時代背景(1960年代的台灣)跟現在大不相同,但這項調查所揭示的價值觀竟和電影裡所說的沒有差多少,我們質疑美術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我們想要看看哪些有名的本土藝術家、受的是原汁原味的台灣教育,好驗證這並不是真的,不禁令人想問,藝術教育的價值是否該藉由這些光環來判定?經過了多次教改後的現在,體制內確實變了,但社會的觀點同步了嗎?

福岡亞州美術館附在百貨大樓外的的招牌外觀

▲福岡亞州美術館附在百貨大樓外的的招牌外觀

 上圖為福岡亞州美術館附在百貨大樓外的的招牌外觀,下圖為在美術館內也看得到的百貨大樓內挑高休憩空間,有時作為活動舉辦的廣場

百貨公司裡的美術館

 

或許我們可以暫時不評價台灣教育的失敗與否,來關注一下位在日本福岡的亞州美術館,同樣都是美術館,到底亞州美術館有什麼特別值得提起的?1999年開館的福岡亞洲美術館,是世界唯一有系統地收集和專門展出亞洲當代藝術作品的展覽館,除了主題式的館藏展覽、每三年舉辦一次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也開放給藝術家、文化研究者等申請駐村,擁有圖書館、精品販賣部等設施,並以「交流型的美術館」作為營運目標,以上願景似乎與其他台灣的美術館大同小異,然而特別的地方是亞州美術館坐落在市中心名為Hakata Riverain的百貨公司七八樓,我們可能會聯想到台灣的百貨公司頂樓,經常舉辦的那種小型商業畫展,但福岡亞州美術館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在這邊將福岡作為對照組,因為福岡市的規模同台北差不多),她有著北美館、國美館一樣的專業氣勢,本質上又不像當代藝術館那般輕盈,但相較起來卻更為親民。

活動廣場

▲活動廣場

 美術館適合出現在百貨公司裡嗎?當逛美術館跟逛街成為一魚兩吃的行程,一來藝術也是休閒,民眾不用刻意接近便能輕易的接觸到藝術,藝術研究等較為學術難以被大眾吸收的部份,也因為美術館的位置拉近大眾閱讀的距離,二來張顯了日本社會對於美學的觀點與態度,藝術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份,人們逛街、買衣服、吃東西、同時也要看展覽,藝術不需要特別拉低姿態好融入大眾文化(譬如目前台灣正提倡的文化創意產業形式經營),因為她本來就是社會文化的一部份,當與商業、休閒等共置,藝術能夠維持自己的本質,唯一被改變的只是與大眾接觸的方式,甚至軟化了閱讀的難度。倘若藝術推廣是要讓藝術融入生活,藝術教育無非是要讓藝術生活及早扎根,試想一下台灣的展覽空間或美術館,他們也是藝術教育的一環,他們坐落在哪裡?他們為何選擇這些地點呢?如果台北101裡也有美術館呢?

樂山孩子們肢體課的實況

▲樂山孩子們肢體課的實況

樂山療養院的藝術生活

由於此調查針對的族群是中小學生,或許不包含特殊教育這部份,而忽略了藝術教育的其他功能「藝術治療」,樂山療養院位於八里,他們收容多重障礙的孩子,我們可能不方便逼問身心障礙的孩子們知道多少藝術家的名字,也不可能像坊間畫室一樣,把他們關在一間房間裡跟一桌靜物共處三小時,並在結束後評比他們畫圖的技巧,以鑑識他們的藝術素養,但是經由學習繪畫、音樂、舞蹈的過程,能夠訓練他們的專注力、抒發情緒、學習控制肢體等,一方面經由藝術治療進而改善身心狀況,另一方面也塑造特殊生對外的溝通管道,說不出來的可以用畫的,畫不出來還能用跳的,藉由創造的過程表達自我感受,連結、理解現實事物,進而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當我們不再用光環式的角度審視藝術教育的成果,藝術的影響層面是寬廣的,如果只用是否能夠表現傑出、出國比賽或知識性問題來論定藝術教育的貢獻,是否將教育能做的事情狹隘化了?

樂山孩子畫的新年賀卡

▲樂山孩子畫的新年賀卡

 「藝術落實於生活」的樣貌不是唱高調,但在有著菁英式教育觀念的台灣人眼中,仍舊用其他學科的評量方式看待學習藝術,貌似什麼都得「傑出」才能證明學習的成效,在我記憶中的那場督學質問會議,當我艱難的講出「陳進」兩個字,那是一場荒謬的戲,參照近日新聞上的調查,並不意外它的結果,只是這項調查並無法全面性的反應藝術教育的成效,即便它揭示的是台灣社會問題,究竟是人民生活水平無法負擔、培養藝術上的嗜好,或者藝術根本不被普遍認定為必備的教育等,都存在著影響這項調查的因素,倘若要檢討「藝術為何令人難以接近,離生活太遙遠」,何不先檢討生活中可見的「台灣景觀美感問題」?

陳進作品:母愛

▲陳進作品:母愛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