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細讀大師—記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細讀大師—記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1874 人
《豪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撰文/曹志宇 │發佈時間:2013-03-10 15:52
圖1/

▲圖1/"Traces of the Brush--Studies in Chinese Calligraphy "(筆跡中國書法研究特展)一書封面

 祝允明(1460-1526)的才華生前已為人推崇,時人將唐寅(1470-1524)、文徵明(1470-1559)、徐禎卿(1479-1511)與祝等四人目為「吳中四才子」,四人各方面的成就不一,祝允明顯然憑藉其出色的書作,獲得青睞,最終搏得「國朝第一手」的評價。

我們如何評價一位一等一的大師,不外乎由二個方面著眼—第一「傳承」、第二「創新」。對於書法這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來說,傳承只是最基礎的基本功,能否在開創新局,乃成為書法家決勝歷史定位的重點所在。然而許多傳世書有「祝允明」款的贗品,往往對我們認識、欣賞這位大師造成困難,從而歪曲了祝允明在觀者心目中的形象,混淆了歷史進程。因此我們當不意外,二十世紀以來,最早一場關注祝允明的展覽,首先乃就作品本身複雜的真與偽展開討論,策展人並直白地將該檔展覽的副標題為「祝允明問題」(圖1、圖2)。

 

圖2/

▲圖2/"Traces of the Brush--Studies in Chinese Calligraphy "(筆跡中國書法研究特展),副標題之一,「祝允明問題」

    將視野擴及至藝術史的討論,一九七七年該展關注的「祝允明問題」,無異反映了中國藝術史在西方作為一門新學問,所將遭受的檢驗與懷疑—在未能確定是否為真品的前提下,無法進一步進行研究,海外研究中國書畫的先驅方聞教授,即曾回憶「......五十年代以來,我們一開始的態度,就是不相信有宋畫!」在此風氣下,甚至如國寶《早春圖》都曾遭受強烈地質疑,搖撼故宮成立的基礎。









圖3/ 《豪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海報

▲圖3/ 《豪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海報

 回首向來,台北故宮於新年伊始,再次以祝允明為主題,舉辦書法展,企圖心不言而喻!(圖3)包括選件、展示無不在考驗台北故宮的研究人員,能否超越夾纏在作品本身的真與假,將「祝允明問題」帶入更高的層次,反映學界研究的進程,如此目標,同時成為參觀時另一個重要的焦點與心得。因此,本文嘗試從大師的人際網路與歷史網路等二個縱橫不同的向度,重讀作為展品之一的《詩翰卷》,以作為此展的當代註腳。

圖4/(明)祝允明,《丹陽曉發》詩札,收錄於《詩翰》卷中,紙本,26.0×56.4㎝,台北故宮

  在特展之展品清單中有一名為《詩翰》的手卷,系由尺寸大小不一的十張紙裝潢拼接而成,祝允明在這大小不一的十張紙上寫下各種不同體裁的詩歌,遇有餘紙時,並自寫長跋,說明原委,因此除了詩歌之外,觀者另還讀到了九則不同的題跋,內容或長或短,皆指向一位與祝允明友善的好友「辨之先生」,沈辨之。

    其中第二則寫於《丹陽曉發》詩後的題跋,明白昭示了提筆作書之的目,乃是因為「復寓金陵,辨之亦至,客窗寫此,圖一破顏」(圖4),這則構句工整的題跋,顯示了祝允明浸淫古訓深厚的一面,即使在與朋友會晤的私人空間下,仍難擺脫「他鄉遇故知」當視為人生樂事的俗套,在這則題跋佐證下,可以說,這當屬於祝允明人際應酬中一個時常運用的程式,希望好友辨之先生讀畢整首詩後,破顏為笑,同感到異地重逢的親暱,此時祝允明特有的書藝才華,理當有某種潤滑的作用,加速地推進二人間的交誼。

  

圖5/(宋)米芾,《復官帖》,紙本,27.1×49.9㎝,北京故宮
圖6/(明)吳偉,《歌舞圖》,紙本,118.9×64.9㎝,北京故宮

▲圖6/(明)吳偉,《歌舞圖》,紙本,118.9×64.9㎝,北京故宮

 南京作為閃耀古今的歷史名城,自具有兩種矛盾的文化性格,不斷加深其魅力;詩人杜牧首先注意到南京城深厚的歷史澱跡,慨然寫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然另一方面莊嚴的南京在詩人眼中亦是一座繁華的享樂之都,有多元豐富的夜生活,得「夜泊秦淮近酒家」,聽賞歌女徹夜不眠的表演。

    南京城這兩種矛盾的文化性格,迄祝允明生活的明代猶然,一方面南京作為北京第二個政治上的陪都,供養著一批無所事事的官吏充任閒職,比之唐朝,擁有更多政府投注之資源,營造出更多的風月。

圖7/(明)吳偉,《歌舞圖》,局部特寫

▲圖7/(明)吳偉,《歌舞圖》,局部特寫

  因此,當我們在此札中讀到祝允明「復寓金陵(南京)」時,我們不免聯想到,是否這座城市曾給他帶來深刻的印象,吸引祝允明再次前往寓居,今天我們仍得以提出一件證據—來自吳偉筆下的《歌舞圖》(圖6),帶觀者直擊祝允明的南京體驗。

    作為《歌舞圖》主角的是畫面下方的歌伎李奴奴(圖7),據左上角唐寅詩後的附記提到,「李年方十歲云」,李奴奴憑幼齡之姿態步入風月,在眾人的腳跟前開始起舞表演,當事人過分早熟的青春光彩無不讓在座眾人為之驚豔,毫不吝嗇地寫下連篇讚揚的詞句,唐寅作為當然爾的第一人選寫下了精采的開篇,可說在某種程度上坐實了「唐伯虎點秋香」的份外遐想。此外,更讓人訝異的是,祝允明也在這場一五o三年的派對中現身,矯情地在詩後寫下「伯虎數月後漫為續響,恐不免汙佛頭耳」,有意錯用「佛頭」將唐伯虎譽為渡化童齡歌伎的聖人,這句話的重點恐怕不在唐伯虎本人浪蕩風流的程度,而是在座的眾人,包括祝允明,已能用積極、正面的心態看待風月,頻頻以詩文做出回應。於是乎,觀者還能看到祝允明使用了端莊的顏體楷書,故作慎重地寫下讚美早熟青春的詩篇(圖8-18-2),亦是有意錯用了顏真卿不屈殉國的嚴肅教訓。此詩與書二方面的才華,或更勝於唐寅片面的輕薄與膚淺,特別是書法,再度於歷史時空上演出了巧妙的與古會。

圖8-1、8-2/ 祝允明題《歌舞圖》,與顏真卿之楷書《自書告身》比較  下,圖9

▲圖8-1、8-2/ 祝允明題《歌舞圖》,與顏真卿之楷書《自書告身》比較 下,圖9

 因此,我們必須再將討論的焦點轉移至《丹陽曉發》一札中的米芾傳統,為何祝允明選用了米芾,這在祝允明與好友沈辨之進行交往時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這裡我們同樣得提出一件證據—祝允明跋米芾的《蜀素帖》(圖9),祝允明於文中寫下「余有意學米」。據此作者無心流露的自白,我們大概能揣測沈辨之在祝允明人際網路中的位置,顯然類似古來以才華、技能相賞的知音。儘管友朋間的交往難脫禮尚往來的俗套,包括如本例《丹陽曉發》一札中所見的詩詞應酬,以及制式的套語,但作為發動這一社交網路,主動爭取「相賞」的祝允明來說,他仍在字裡行間下足了苦心,期望好友看見他無形的創作歷程「有意學米」。

圖8-1、8-2/ 祝允明題《歌舞圖》,與顏真卿之楷書《自書告身》比較  下,圖9

 以上經由對於好友、以及派對,這兩大公、私比例各有所重的人際關係做出討論後,作為餘論,終於觀者的眼光步出了博物館,面向當代,重回到熟悉的客廳、房間,然而此刻的目光卻再度觸及了作為博物館手法之一的展示機制,螢幕無待同意與否,接連展開表演,憑藉出色的橋段吸引觀眾注意。在看過了祝允明出色的書藝表演後,此時回過頭來,仔細地檢討時下流行的種種的表演說詞,以為藝術純粹發乎於感情,評審乃嚴格地檢驗當事人是否於表演中投注了真性情,以致真情流露而落淚。本文以為,這對於祝允明來說或許都是不必要的批評,屬於片面的表演,毫無深度可言!因為祝允明的出色之處正是在有意識地,放眼投注於淵遠流長的歷史時空中,尋求適合的感情、適合的程式,為眼前的觀者,帶來悅目的效果

 

 

 本文以為,這對於祝允明來說或許都是不必要的批評,屬於片面的表演,毫無深度可言!因為祝允明的出色之處正是在有意識地,放眼投注於淵遠流長的歷史時空中,尋求適合的感情、適合的程式,為眼前的觀者,帶來悅目的效果。 第二,由《歌舞圖》一畫看來,膚淺與深厚的層次境界如同唐寅與祝允明構制的二篇題詞,膚淺與深厚的層次境界,顯然並非如同雲泥,有古今之別,這點對於有心從事創作的藝術家更加重要,今日書法已因過多的歷史澱積,幾乎成為文化遺產,被目為技藝,而非藝術,然而若我們同意藝術表現需要技巧,需要有意識的選擇,當觀者能在欣賞書法的過程中發現技巧作用的成分,與作者主觀的意識,以書法溝通當代藝術,或許不無可能!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