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藝術學子的未來之路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藝術學子的未來之路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1476 人
撰文/李翌如 │發佈時間:2013-03-21 14:47

 筆者在之前「臺灣藝術教育與生涯的省思」文章論述裡提到,學習藝術的孩子們,往往在最高教育階段(專科、大學),就會開始考慮自己的出路與生涯規劃。而做出抉擇時,往往多會考慮社會觀感、收入是否穩定等並非出於自身直接意願的不可抗力之因素來下決定。

 以下,筆者分出美術與音樂兩個類別,再分析藝術學子在長年的培育與學習之後,目前在臺灣的就業與職涯規劃概況。

 

一、美術類:

通常在這個類別的學生,在國中、高中美術班階段,即會面臨第一次選擇,要直接念美術,繼續創作下去?還是轉換跑道,選擇與美術相關的科系,例如建築、室內設計、平面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等等,需要美術基礎又可以繼續從事創作,亦比較入世的科系就讀?而從筆者的觀察中發現,選擇後者(美術相關的設計類科系)居多,而原因不外乎是「畢業後就業較容易」、「工業設計是未來市場趨勢」等等。

而通常繼續深造美術科系的學生們,往往會選擇教職,不只是現今,在臺灣美術史上,純粹執行創作而不做教學的美術人亦為少數,放眼望去,不論是臺藝大或北藝大的美術系老師們,許多都是前後期或跨了數屆的學長姐與學弟妹關係,甚至老師自己本身就是教學經歷數十年的師祖等級,在美術創作無法做為獨立經濟來源,又不忍放棄單純快樂的美術創作的狀況下,教學便成了賴以維生的主要出路。而在學校的環境裡,確實也能剌激負責教學的老師再持續創作,一邊傳授、一邊創作,無疑是一種雙贏的態勢。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科系確實也需要具有美術天份或基礎來轉化與融合,才能激盪出屬於正統美術教育出身的設計火花,但時至今日,可以執行設計的電腦軟體不勝枚舉,坊間開立相關技能學習的補習班(或者可說是才藝班)如雨後春筍般的林立,要學習設計的技能一點都不難,只要有心、有時間就可以學習了。於是,正統美術體制下的設計系學生,再度面臨鉅大的市場人才考驗,如何與半路出家的人競爭,並取得絕對優勢,則是令人擔心的。

在就業市場裡的供需雖然不均,半桶水等級的「設計師」雖然為數眾多,但仍然有不少愛惜與支持美術人才的老闆們,在考慮美術設計等相關人才的任用時,會傾向錄用正統設計科系出身的員工,原因有幾點:「設計系的美術根基深厚」、「人體工學與色彩應用的概念建全」、「創意激發的能力較高」,而這裡所談到的「美術根基」,則是指通常在大一、高一階段會不斷練習與精進的素描、圖學等基礎概念,學生時代看似無用且枯燥的紮根課程,在畢業後竟成了設計系學生的先天優勢,若能再加以磨鍊,越發成熟的創意思考力,必能成功取代操作軟體熟稔,但缺乏美學概念的競爭者。

二、音樂類:

音樂類的學習有別於美術類,音樂大致的二分法為中國音樂與西洋古典音樂,其中又以中國音樂科系的學生,就業的選擇較少,常見的選項為婚喪喜慶時專屬的現場演奏,還有附屬於知名樂團從事專職演奏者,筆者有位師事琵琶的友人,在某知名國樂團的培養之後,逐漸發現自己除了器樂演奏之外,無其他的專長,更別提謀生技能,於是多年前便轉換跑道,離開專職的國樂演奏,另謀可以養家活口與生活安定的工作,琵琶這個伴隨她長達二十餘年的樂器,殘存的價值就僅剩為生活的點綴。

 而西洋古典音樂在臺灣雖然較多人學習,日常生活與其接觸的機會也非常多,但在就業與求職的選擇機會上,仍然是有諸多無奈與限制。縱使在校期間成績優異的學子,畢業後仍然要面對供過於求的困境,獨立創作或接案的案源不在少數,但能維持收入穩定卻是難如登天。音樂界不會每個都是馬友友、林昭亮等首屈一指的演奏家,或者挾帶著深厚音樂實力,亦成功轉換跑道到流行音樂界的周杰倫,許多堅持演奏古典樂曲的音樂人,仍然在正統的古典之路上,跌跌撞撞的走著,試圖闖出更多種音樂的可能。而在學期間就計劃轉換跑道從事教職,在畢業後卻要面對「無校可棲」的問題,少子化的社會,學校減班、老師減任課時數的現象日漸增加,藝術類科的學生既然不多,也就無法釋出職缺給音樂類的求職者,如此的惡性循環,亦是將音樂類的人才逼到死角,逼迫他們另謀非音樂的出路,才能圖得溫飽。

 在臺灣這個藝術人才供需失衡的就業市場上,要如何才能達到真正的供需平衡?想必是有一定的難度,而大量仰賴電腦音樂混合的年代,把單一、純正的音樂類型,混合成為另類的視聽享受,或者是長期學習音樂的學子們,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而最廣為人知的實例就是知名作家兼畫家的劉墉之子,現在是音樂人的劉軒,正是致力推廣將西洋古典音樂混音創作為時下年輕人可接受的新時代樂曲,創作雖然艱辛,但像他這般擁有高度熱情的音樂人才,或許正是臺灣現今最需要的音樂專才。



不論音樂、美術的就業之路再如何艱辛,臺灣仍然有許多致力推廣與維護藝術的人士與專才,讓臺灣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裡,始終可以處處看見美麗又有深度的繪畫作品,更有耳福在大街小巷,許多意想不到的城鄉街角裡,聽見努力學習音樂的孩子,彈出生澀的練習琴聲,或在國家級的音樂殿堂,甚至是捷運站、休息站一隅,駐足欣賞這些致力散播美妙音樂的演奏家,帶給人們淨化心靈的聽覺享受。



至於如何讓學習藝術的孩子,在畢業前夕不再如此茫然?建議可參考技職學校常見的政策-職場實習或見習,藝術類別的學科不僅是理論與基本功的訓練,融入社會真正去應用自己所學,亦是非常重要的。臺灣近年來所成立的藝術村、藝術工作營
()制度,便是非常適合讓藝術學子實習的好去處,藉由實際協助藝術家或集體共同創作,提早適應與思考自己在藝術這條路的走向。藝術村背後往往有企業在做資金支持者,甚至是財團在維持營運,若企業主與協辦的藝術工作從業人員,在實地走訪藝術村的活動與工作時,就有機會發掘或輔導藝術類科的實習生,確立自己的志向與職涯發展,相信這樣的安排,會是給藝術學子非常大的支持與肯定。



圖片來源:李翌如、城市通city talk、國際商情雙周刊(官網)、新鮮音樂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