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動靜皆美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動靜皆美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190 人
藝術家的變種宣告
撰文/游千惠 │發佈時間:2013-04-08 14:49
迪士尼動畫:獅子王

▲迪士尼動畫:獅子王

別擔心(HAKUNA MATATA)!即是艾密特‧威廉斯(Emmett Williams)的《第一首馬林迪具體詩》(First Malindi Concrete Poem)所傳達的文字(圖像)訊息。這首詩使用兩種顏色,紅與黑,恰好將整首詩對切成兩半,布面的字母縫合於棉布上,它是一首無須從頭閱讀的詩。其他還有各種五顏六色、意象繽紛的圖文作品,乍看彷彿是普普藝術(Pop art)或某種商業視覺設計,觀者在其中讀不出太多艱澀隱晦的暗喻,但卻有趣!是的,威廉斯有點像在開玩笑,該作品不需要絞盡腦汁、縱觀觀藝術史來解讀,它甚至更像老奶奶手工拼布上的小裝飾。然而,HAKUNA MATATA!重度樂天的迪士尼《獅子王》也唱過這句話,而威廉斯無非也想透過這句非洲方言告訴觀者,你大可放心地將其看作藝術作品,或不看成藝術也無所謂,FLUXUS大多數創作都具備如此的幽默感。

馬塞爾·杜象《噴泉》

▲馬塞爾·杜象《噴泉》

就算藝術家不刻意加入嚴肅的隱喻或象徵符號,也不代作者沒有嚴謹複雜的意圖,FLUXUS1960年代至今都是一股巨大的衝擊,可說是當代藝術新局面的開端,正如Gianni Emilio Simonetti在作品上所寫的文字:如果我們主觀地決定某事情,它便必定發生(If we arbitrarily determined something, something must happen)。那要如何發生呢?

Ben Vautier&小野洋子

▲Ben Vautier&小野洋子

現在的我們要如何看待1962年德國Wiesbaden音樂節之後的爆炸效應;要如何回應FLUXUS發起人喬治‧馬修納斯(George Maciunas)所提出的「反藝術」宣言?要如何將一位西方藝術家所引發的運動、一群前衛叛逆者的藝術行為、一個歡騰時代的藝術氛圍,化作一場大美術館的展覽?《合而不流》FLUXUS 50周年紀念特展,置滿豐富的文件與作品,宣傳介紹中標榜著多達近400件展品,作者奇多無比,甚至還包夾著一個展中展「李奧納多行動與詩」(Leonardo in Action and Poetry),觀者需要多花一點時間才能連結、吸收這眾多的訊息。整個展覽彷彿一座巨型的組裝拼貼,它的衝擊力道來自全體(藝術家/觀看者)主觀的決定,因此它發生了,並持續作用著。

藉由Wiesbaden那場形式怪誕,藉表演「噪音」構成的音樂會,超越時空轉化成小螢幕的黑白錄像,安置於展場門口。影像不時捕捉著音樂家的誇張表現,再轉向觀眾被逗笑的表情。這讓我們想起約翰·凱吉(John Cage)著名的《433秒》,或是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以現成物完成的《噴泉》(Fountain),皆為打破先入為主的藝術定義,此種以自然為藝術、生活為藝術、拼貼為藝術、寂靜為藝術、喧嘩為藝術......凡事皆藝術的「反藝術」精神,將音樂家帶上街頭、將藝術品帶出美術館、將現成物變形組裝、將某種觀念轉變成不尋常的行為,賦予它們新的意義。葛瑞格里‧阿默(Gregory L. Ulmer)在〈後批評的客體〉一文中,為其觀念提供了很好的註解:「以之為有機的(organic)發展模式及其關於和諧、統一、線性發展(linearity)形式封閉等古典假定的替代途徑」。FLUXUS藝術家迫切地欲望開展全新路線,不論是當代或後現代所發動的攻勢,都是在打破當前對藝術的界定,找出既有框架的缺口,正如巴特(Roland Barthes)所說的「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它瓦解了藝術封閉一致性的意義,使原本就主觀的審美感受變得更加主觀外放。

 

HAKUNA MATATA!艾密特‧威廉斯(Emmett Williams)的《第一首馬林迪具體詩》

▲HAKUNA MATATA!艾密特‧威廉斯(Emmett Williams)的《第一首馬林迪具體詩》

藝術家在作品中發明了遊戲方式,邀請眾人一同參與,有如魔術師神奇的帽子與皮箱,他們把藝術品的缺口對準觀眾開放。從Ben Patterson把拉菲爾著名的壁畫《小天使》轉變成他的《音樂盒》(Music Box),透過轉動發出音樂來開創繪畫嶄新的互動格局;類似的概念呈現在Eric Andersen《希望之皿》(The Hope Plate)中,也是結合現成畫再加裝一個木箱(潘朵拉之盒)於畫面上,裡頭擺放手抄文件;另外FLUXUSLOGO創作者艾歐(Ayo)的作品《手指盒》(Finger Box),則如恐怖箱一樣引誘著觀者插入手指,裡頭觸感奇特;而Ben Vautier的《拿-放》(Prenez-Mettez)則附帶使用說明,指示你拿出箱子裡的一樣東西再放入一樣。只可惜,這些互動性的物件到了美術館,幾乎都被禁止觸摸。或許這已違反了FLUXUS的精神,但當代藝術運動要被放進美術館,會接受精緻的包裝似乎是無法避免,就連齊藤貴子與塩見允枝子具體設計出來的小遊戲,也必須再置入新的框架中觀看,在美術館中不會有人實際去「玩」它們。

1974年的《我喜歡美國,美國也喜歡我》(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

▲1974年的《我喜歡美國,美國也喜歡我》(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

「如果神無所不在,祂也會在這行李箱」,這是Ben Vautier寫在皮箱上的文字;小野洋子《當太陽照耀時,許個願望》所設立的十字架中間,正反面都鑲上圓鏡,讓你在默禱時看見自己。創作者張開藝術的空隙使信仰介入,除了張顯神聖感,也不忘記還有平凡的眾人,以及日常無聊的生活也無所不在。而「新媒體」特別能使「凡常」滲入作品,觸動人的感官神經──在你好奇探看白南準《偷窺箱》內部時會看到自己的影像(斜前方置有攝影機);經過Wolf Vostell《電視革命》會發現正在播映我們的臺語連續劇;而被Daniel Spoerri凍結時間的雜亂工作桌上,只有收音機是「活體」:歡迎收聽警廣交通網的即時路況......。這若在大賣場中發生並不稀奇,處在某些場域我們不會被這些吵雜聲干擾,然在美術館中可就令人驚訝了,立即印證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反幻覺主義」(Anti-illusionistic),我們都被現實媒體中的聲音所「疏離」,帶回到當下之境。

約翰•凱吉(John Cage)著名的《4分33秒》

▲約翰•凱吉(John Cage)著名的《4分33秒》

 

前衛概念帶領藝術從模擬、反映現實,轉為改變、干預這個世界。它變身成有機體,拯救人類還要有幽默感,宣告真正的解放及同理心。比方說波依斯(Joseph Beuys)提出的「社會雕塑」(Plastische),他堅守摧毀權力者的使命,試圖從藝術家對作品的形塑擴展到對個人、大眾以及國家政治的影響,可說是把反藝術、反精英的潮流帶向更具反動、建設性的抗爭中。他的成名作多為行動藝術,像是1974年的《我喜歡美國,美國也喜歡我》(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中與狼共處的案例。雖說波依斯的政治走向也促成他日後與FLUXUS分道揚鑣的原因,而我們也早已錯過那段激進的歷史過程,但透過導覽解說,仍然可以獲得某些共鳴,並感動於這股思潮的生猛作用力,即便處於美術館多少有些限制,卻不妨礙FLUXUS本身的精彩。
如今,解放的1960年代也成為歷史,借用新聞稿的內容:「FLUXUS把藝術從美術館帶回了家裡、帶回了街上、帶回了人類腦子的皺褶裡」。然後又被帶回了美術館,不得不去思考那些曾經不被「正統」所接納的藝術,曾經被視為胡鬧瘋狂的前衛實驗又再度被包裝展示,精美乾淨地佈署於展覽空間裡,僅供遠觀而不可褻玩。在我們這個長期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小島,觀看不屬於我們的自由奔放年代,會是怎樣一種陌生衝擊?或許那把壞掉躺在木盒裡的安靜吉他會對你傳達;那把藉著馬達彈奏不成調的鳥克麗麗會不小心透露,藝術某種程度也是身不由己、哭笑不得。但是不用擔心!因為Milan Knížák告訴你:「藝術只是個拐杖」(Art is Only a Crutch),任何形式內容都可以成為助力,扶持我們疲軟的世界。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