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彌補藝術的語境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彌補藝術的語境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3507 人
黃明川談「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撰文/游千慧 │發佈時間:2013-05-31 15:46
黃明川詩人一百個人照

▲黃明川詩人一百個人照

高雄市立美術館明年(2014)即將屆滿廿週年,從2012年開始,特別發起一項在臺灣官方美術館史無前歷的計畫,即建立專屬高雄本地的「藝術影像資料庫」。而第一批藝術家系列的影音光碟已在今年4月首度發行,該系列所記錄的藝術家共有七位:許淑真、劉耿一、陳水財、盧明德、李明則、詹浮雲與洪根深。其中由黃明川導演執行拍攝的藝術家為劉耿一、陳水財、盧明德、李明則以及許淑真。關於這些個計畫的種種意義,黃明川詳述其多年來記錄藝術家的觀察與研究,對他黃明川來說,這些「口述歷史」紀錄影像早已超出紀錄片的範疇。導演提到美國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代,有很多訪談都以逐字稿紀錄,而這些被建立的檔案被保存至現代,借閱者可以先查詢逐字稿再選擇調閱影音檔案,此種檔案活用型式形成了一種文化。「尤其是只聽聲音,不看動態畫面」,黃明川認為美國早期錄音的口述歷史存在重要的文化知覺,現代研究者會感受到強烈的衝擊,當時美國的口述語言跟現代英語有些不同,若再對照逐字稿,你會發現差距很大。

陳水財先生

▲陳水財先生

黃明川表示,我們國家的官方機構也必須建立某種機制,使查閱「口述歷史」像到圖書館借閱書籍一樣容易。但美規的逐字稿仍然有缺點,比如說「美國黑人」英文口語的紀錄方式,要記錄成成白人或黑人的口述語言?文字紀錄比起影音檔案更不容易忠於現實原樣,然而,這個機制仍存在著方便性,行政的成本也較低。但若是歐規的資料庫則會直接拷貝影像檔提供給借閱者(跳過從文字檔案選擇的過程),因為他們承認語言的不同潛藏著文化細節的差異,因此法國認為逐字稿會引導閱讀者走向錯誤認知,因為逐字紀錄帶有記錄者的邏輯辨識。

許淑真工作照

▲許淑真工作照

導演藉由長年執行紀錄片工作,體認到臺灣人雖然說普通話(國語),但卻受到很多地方語言的影響,在為紀錄片上字幕時,已然察覺某種巨大的文化差異。「現在訪問客家人與福佬人,若他們說的話沒辦法用漢字很神傳地傳達怎麼辦?」這是黃明川的提問,而「口述歷史」的紀錄與檔案建立即為他的答案。對照導演之前製作紀錄片「臺灣詩人一百」的體會,他回憶起2009年在當代館舉辦了「遇見臺灣詩人一百」總回顧,詩人們紛紛出席叵顧展,整齊一致地穿著「格子裝」,這也使導演察覺他們是第一批受美國戰後影響的詩人。美國初次傳入臺灣的流行文化是「AGOGO」,該舞蹈所搭配的衣著就是牛仔褲與格子裝。紀錄影片毫無保留地暗示這個現象,黃明川指出「詩人一百」不只是研究「詩」,而是「詩」與「人」。光這一系列紀錄片就能研究從1999至2009年的衣著、髮型、家屋與建築空間等。現在一百個詩人只剩下九十個還在人世。我們要搶救的口說歷史還剩下多少時間?

劉耿一工作照

▲劉耿一工作照

透過這次高美館「藝術影像資料庫」計畫,我們發現黃明川在平視藝術家的鏡頭中,並沒有加添太多搧情的元素,即便藝術家的情緒澎湃、創作思緒複雜而豐沛,記錄者仍然做了一定程度的抽離,或許這也是有別於主觀記錄片創作的部分。影像能夠攫取藝術家的「失語」,但這當然不是指藝術家無法以言語、文字表述其作品意象,或是傳達個人理念,而是在創作歷程中,人總有說不出來、無可形容的心境,或是轉瞬即逝的觸動。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所溢出、超過自己想表達的部分,在他以言語說明之餘,還有無意識的領域,也許是自身未曾察覺的情感創傷,或是他自己也不明白的靈感啟動。然而,這些也許能夠被超乎主觀意識的影像紀錄所捕捉。

盧明德工作照

▲盧明德工作照

影音歷史能保存的訊息驚人,未來的研究者若找到這一線門路應該驚訝不已。其意義不是出自拍攝者的主觀認知,而是影像自身即帶有龐大的訊息量。導演在高美館的拍攝計畫中,為每個藝術家整理出四、五個小時的影音檔案,並且再另外為每個藝術家剪接出十分鐘的影音導讀,以簡介片的方式出版,幫助觀影者快速進入此影音計畫。

今年(2013)高美館預計要再製做十位藝術家的影音資料。導演表示,當初想做口述影音歷史的時候,感覺臺灣紀錄片的出品速度太慢了,每年委託的影片都趕不上藝術家、作家死亡的速度,比方說高美館計畫中的藝術家「許淑真」,她是唯一不滿五十歲卻入選紀錄的藝術家,因館方得知她罹患重病,因此該段紀錄可說是在搶救與她談話的最後時光。黃明川說,與許淑真在病床上和在家裡談話的感覺非常不同,她入院後又再度接受八次訪問,在那過後她就過世了。那八次的談話紀錄十足珍貴,許淑真原本已經申請好今年八月在高美館開展,然而其心願無法在生前完成,她最後把所有的作品捐給了高美館。而高美館接下來會以「研究展」方式對藝術家做生平創作的回顧。

李明則作品

▲李明則作品

影像資料是揭開歷史的寶庫,以往國家所保存的影像多半是官方的談話紀錄,但即便如此仍然帶有真實的一面,事過境遷大家可能不會記得誰說過什麼,但若歷史被完整地記錄下來,能被重新閱讀就有機會開展新的可能與重要性。黃明川導演一再提醒高美館,要開始建立讓學術界與或紀錄片工作者閱讀影音資料的步驟,這個計畫的成果也一定要進入圖書館,且需要全數公開。高美館的影音圖書館有很多外國紀錄片,但出自臺灣的還太少,缺乏高雄在地藝術家的影片。地方美術館的資料庫之所以珍貴,就在於它擁有關於自身的資料與完整歷史。至於要如何借閱、如何供給研究及拍片者,其使用步驟都需要建立詳盡的方法。我們不能太過隨興地看待這些歷史紀錄,因為這全是文化歷史的無形之產。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