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期藝週刊
字級:

台灣雕塑大師-楊奉琛專訪

撰文/顧展蓉
本刊在63期的電子雜誌,報導過「朱炳仁、楊奉琛兩岸雙人展」,而在開幕之前,本刊記者有幸訪問到一直在展場準備的楊奉琛大師。楊老師為台灣著名雕塑家-楊英風的兒子,在父親的盛名之下,走出自己的風格,成為新一代雕塑大師,並一直不遺餘力的為台灣雕塑界努力,以下為本刊記者對楊奉琛老師的專訪-

對於雕塑未來的發展(無論是中國或台灣),有什麼看法?

我認為純雕塑很難適應這個社會。就中國而言,經濟正崛起,中國雕塑家還有發達的機會,而台灣經濟則是逐漸崩盤,雕塑家的生存率非常低。

所以我主張,雕塑要跟文創結合,做到「雕塑生活化」。我大力推廣雕塑建築、雕塑公園,所有可以配合生活機能的,雕塑不應該只有放在公共空間美化環境的功能,應該要有實質效用才對。

那老師有為了文創部分在努力嗎?順利嗎?

一年前我組了「中華文創協會」,旗下有五十家公司,集合最優秀的企業家、政治家、各地台商到文化學者。執行文化創意產業,沒有個人英雄,不管你有多專業,都必須去作異業結合、同業結合,在其中有最好的制度,有行銷群、設計群、建築群來執行,還有哲學家、史學家提供知識與想法,沒有一個專家可以缺席,與他們溝通交流,尊重所有人的專業,這個概念就像樂團一樣,彼此諧音,共創未來。

今年對於文創生活化的努力,順利到自己嚇一跳,我原本只是想補政府的不足,到現在擁有一片天,台灣的文化界、中國的文化界都給予我大的支持,讓我受寵若驚。

對於現在政府推動公共藝術的看法?

現在政府推動的「公共藝術」,一年兩三百億的預算,但卻沒有好好的運用,權利者不懂得好好分配,支持了年輕的新進,卻忽略了最專業的藝術家。

現在兩岸的問題都一樣,文化散成一團,政治人物不懂得尊重文化。而中國,經濟崛起之後,文化水平卻沒有隨之提高,處於文化斷層,但至少一些有志的藝術家到台灣後,發現台灣文化水準遠高過於大陸,使他們積極的也想把自己國內文化提升。

如何把藝術作品生活化?

藝術品生活化的概念很簡單,像我現在坐的椅子,就是藝術品、有用的雕塑,創作者讓我享受到坐椅子的樂趣。

最近有一個企業家支持我做文創,把一塊土地及一棟本來要作為飯店的樓交給我,用楊奉琛美術館之名做成民宿、雕塑建築。我把七層高的樓,變成一棵大神木,把房間做成鳥屋,這些有趣的創意都是藝術生活化。

最近的新計畫?

最近的我在做的新計畫很好玩,是「未來武當山」。我們公司旗下有非常多優秀人才,像我現在的執行長,以前是成龍李連杰的經紀人,曾把少林寺經營的非常完善。而我們現在要與真正的武當山合作一個巨額的計劃,總共一百多甲的土地做成「未來武當山」,與大自然結合,道法自然,做成調養身、心、靈的地方,這對於生活在都市的人們一個很大的福利,將藝術融入自然,再融入人們的心。

老師如何帶領台灣藝術家走向國際?有無與西方合作的計畫?

這就跟我創作的理念一樣,用最健康的文化層次,道法自然就是最高原則。而關於合作,我們現在還太西化,我想我們東方人的思想先正位了,與西方藝術處之平等的地位,再來交流,對於雙方才是一件美事。

後記:楊奉琛老師對於這次與朱炳仁大師的兩岸雙人展盡了很大的心思,同時也對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不斷努力,希望政府方面也能在藝術方面盡更多心力,畢竟文創事業是大事且值得永久經營的,這樣才不會辜負民間團體的一番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