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製造「互動」:談ART STUDIO「藝術佔領書店」計畫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製造「互動」:談ART STUDIO「藝術佔領書店」計畫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5986 人
撰文/戴映萱 │發佈時間:2013-07-12 13:59
圖1:《The Black Reading Room 黑色書房》/劉文瑄展覽現場

▲圖1:《The Black Reading Room 黑色書房》/劉文瑄展覽現場

信義誠品三樓的ART STUDIO2011年開始開放藝術家申請展覽,第一屆以「讀.藝術」為主題,邀請各類型的藝術創作者嘗試進行各種展演。今年則推出「藝術佔領書店」徵件計畫,邀請藝術創作者重新思考「書」與其創作之間的連結,更希望藉由「互動」的方式,使創作者與觀眾皆可以反思在這個數位媒體的時代洪流中,「書」之於我們每個「個體」的關係為何?



藝術「佔領」與「介入」書店

自當代藝術發展以來,作品的完成不再只是藝術家於工作室創作完作品的那一刻,更包括作品在展覽場地的最後呈現,而觀眾在其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俄國的文學理論家巴赫汀(Milhail Bakhtin)認為,藝術作品能夠被視為一種跟外在世界的「溝通」,亦為一個呈現差異的詮釋場域。

圖2:《This is a book》/張立人展覽現場

▲圖2:《This is a book》/張立人展覽現場

從「藝術佔領書店」計畫的宗旨來看,一個介入書店的展覽空間,它的性質不應該僅作為一個獨立的展演空間,更是一個貼近觀眾的平臺,如同它的名字一般:藝術的「工作室」,在這一個非完整白盒子的展覽空間中,觀眾可以放下在美術館中的莊嚴,帶著自在的心情直接面對藝術創作。

圖3: 《This is a book》/張立人展覽現場

▲圖3: 《This is a book》/張立人展覽現場

此計畫的第一檔展覽是劉文瑄的《The Black Reading Room 黑色書房》(圖1),展覽試圖回歸書籍本身的「物質性」,抽取書籍上中的各種元素,經過遮蔽與包覆,組合成一種另類雕塑。與觀眾互動的部分,藝術家於特定的駐店時間,為參與觀眾量身訂製一個經過拆解與重組的書封,在近乎滿版的黑色配置,依然可找尋到屬於原本書籍的符號。

圖4:《This is a book》/張立人展覽現場

▲圖4:《This is a book》/張立人展覽現場

The Black Reading Room 黑色書房》的互動性質與第三檔的《This is a book》較為類似,(圖2、3、4)藝術家張立人展出了自己的空間「作品集」,以書本的編排形式做為展示規劃,我們在展場中看到的不是過去展出的作品,而是那些作品在創作時的草稿、草圖,或是展覽的展出紀錄等,同時張立人亦直接將他的想法寫在展示牆上,這樣偏向文件展的展示型態加上手感的塗鴉,讓觀眾更加貼近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圖5:《一句 Excerpts》/牛俊強展覽現場

▲圖5:《一句 Excerpts》/牛俊強展覽現場

不只藝術家可以有一本作品集,參與的觀眾亦可於藝術家駐店時間,報名並與藝術家構思一本屬於你自己的一本書,等待藝術家完成後於展覽期間展示於現場。這兩檔展覽的互動皆為觀眾量身訂做屬於他們的一本書,不同的地方在於,劉文瑄著重於書本身的「物質性」,透過紙本媒材的重新摘解,觀眾可以體驗到不同以往的視覺經驗;張立人則將書作為一個「媒介」,藉由它,我們更能夠在屬於自己的一本書中找到自己,如同藝術家在展場中對自我的「整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藉由拼湊與歸納,找出自我的故事與脈絡。

圖6:《一句 Excerpts》/牛俊強駐店活動紀錄

▲圖6:《一句 Excerpts》/牛俊強駐店活動紀錄

第二檔展覽《一句 Excerpts》是牛俊強與觀眾的另類「集體創作」(圖5、6),報名駐店活動的觀眾需選擇書店中的一本書,以「遮蔽」臉部的動作給牛俊強進行拍攝,同時觀眾需要擷取書中的「一句」話,拍攝後藝術家再經由對於各個觀眾的形象、選擇的書籍以及那「一句」,以類似回應的方式給予每個人「一句」話於展覽現場。在《一句Excerpts》系列中,書本的選擇實則反映出這個人,即使神情的遮蔽去除,我們仍可以「閱讀」出被攝者的態度,其中包括他們對拍攝者、觀者與自我的態度。

圖7:《The Answer Is ( ).》/王建浩展覽現場

▲圖7:《The Answer Is ( ).》/王建浩展覽現場

拍攝前,選擇書本的意識可能來自於被攝者自我的喜好,同時也是他們希望自己被呈現出來的樣子,也就是對於自我的認同。此檔展覽透過書店的互動性,將觀者的參與,結合影像與文本,表現肖像影像本身的認同作用,以及在文本的書寫中,產生一種詩意的對話性。

 

同樣地,目前正在展出的《The Answer Is ( ).》展覽亦試圖突破傳統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那段界線(圖7、8、9),此兩檔展覽的作品皆由藝術家與觀眾的互動而協力完成,在這樣的過程中,觀眾不再只是被動的觀看關係模式,而是介入藝術創作的其中一部份,作為一個積極的、參與性的交流作用。藝術家王建浩希望觀眾重新思考「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展覽的左牆為呈現王建浩對於書的各種詮釋與想像,而右牆則是各個觀眾在展覽期間所填寫的問卷,大家需要填寫藝術家所提出的問題:「如果書是一種( )」、「在末日,書變成一種( )」、「在未來,書變成一種( )」。藉由這些提問,藝術家與觀眾共同在空間完成了一份對書籍的意象詮釋。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下,此檔展覽試圖讓觀眾重新思考書籍本身之於我們每個人的關係,三個提問在不同的時間概念下,邀請觀眾以詼諧的角度思考書除了閱讀之外的各種潛能。

圖8:《The Answer Is ( ).》/王建浩展覽現場

▲圖8:《The Answer Is ( ).》/王建浩展覽現場

對話性創作:當代藝術中的觀眾溝通

討論到當代藝術中的觀眾溝通,擅長處理藝術與社群溝通的藝術家Stephen Willats曾提出一種美學交流的形式,這個形式不同於過去藝術家與觀眾之間有著一道無形的牆,在觀看的關係中,兩者之間只能各自建立起各自的迴路。然而,日漸強調溝通的當代藝術,作品其實更背負著重要的任務:「與世界溝通」。因此,觀眾與作品的平行互動,其實更能夠產生反思的檢視作用。Willats的作品便是透過與觀眾的合作與反饋,最後呈現出來的是作品是一個對話的過程。近期他於Modern Art Oxford舉辦的個展《Conscious – Unconscious》,便將創作更深入至社群當中,例如其中《How the Future Looks From Here》作品是與一對夫妻共同完成。藝術家認為,藝術創作是社會的一部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產物,透過在創作時的互動,作品更能夠介入生活;貼近日常經驗。同樣強調互動,但形式較不同於Willats的實地訪問再展出的作法,「藝術佔領書店計畫」比較希望的是在書店這個空間中持續一段時間的「互動」,如此一來,藝術空間本身的性質便不再侷限於靜態的展演,而是全民介入的藝術計畫。「藝術佔領書店計畫」今年的這四檔展覽都嘗試製造一個對話與交流的創造性空間,藉由觀眾互動,以解除傳統觀看框架,試圖提出一個互動的機制,賦予觀眾貼近藝術創作的機會。

圖9:《The Answer Is ( ).》/王建浩展覽現場的觀眾問卷局部

▲圖9:《The Answer Is ( ).》/王建浩展覽現場的觀眾問卷局部

刺激思考的藝術計畫

「人們會比過去更清楚,他自己就在建立關係,從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燈光及空間關係裡,了解這些物件。」-Robert Morris

 誠品ART STUDIO藝術計畫在頗受好評的推動之下,不僅累積了不少主動參與藝術的觀眾,更能夠讓更多新生代的藝術家有不一樣的展出機會。筆者認為,現今這個手機、平板電腦不離身的數位化時代,許多書籍已漸漸轉為電子書,人們是否依然記得擁有書籍的那份感動?藉由「藝術佔領書店」計畫,從劉文瑄的《The Black Reading Room 黑色書房》我們重新找回對於書的物質感受,再至牛俊強的《一句 Excerpts》以及張立人的《This is a book》,觀眾漸漸意識到書籍之於自身的關係。如同目前展出的《The Answer Is ( ).》,觀眾開始思考書籍在時光的流逝與科技的日新月異之下,他們該何去何從?藝術家王建浩希望觀眾在寫問卷之餘,不妨拿起展覽現場的電話,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書變成一種時間單位,你想對經歷「一本書」後的自己說些什麼?」或許,這樣的反問與回饋,更能夠刺激觀眾建立對於書籍的想像與期許。

參考資料

Grant Kester著,吳瑪悧、謝明學、梁錦鋆譯:《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臺北:遠流,2006年)。

Art Studio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eslite.ARTSTUDIO)

網站http://gallery.artron.net/20130613/n462388.html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