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竹圍工作室///i want more我想要更多的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竹圍工作室///i want more我想要更多的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757 人
撰文/David K. W. Wu │發佈時間:2013-07-27 11:28
圖1:作者提供

▲圖1:作者提供

 這已是一個物慾橫流的年代:

當文化商品化的現象如此風靡時,可怖之處,並非藝文工作者其生產之作品,必須被賦予商品的標籤,藉此證明自身的價值,而造成藝術作品的銅味瀰漫──在蘇士比與佳士德的蓬勃之勢,早使其不證自明;反而是藝術品與現實的妥協,市場邏輯滲透了藝術作品的內在,無論是作品的生產者與觀賞者都被消費的慾望宰制:

我想要更多的,但是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五月下旬,在竹圍工作室所舉辦的小型特展──「///I Want More 我想要更多的」── 是由臺北藝術大學的國際學生所策展的;這些學生多來自於拉丁美洲及太平洋國家,生長背景也多是80-90年代的中產階級;就如同在台灣的七、八年級生般,從小在全球化下,文化強烈輸出中滋養成長,各類的商品符號早已成為身分識別的象徵;

圖2:作者提供

▲圖2:作者提供

也因為如此,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瞥見,商品符號如何成為他們詮釋消費社會的介入點,而非直接的批判;例如,電視中的廣告取代了人的頭殼、大量的商品標籤烙印在人的面容上。而且,這個策展中的作品,以相當快節奏的方式呈現,相較於平常見到台灣年輕作品的溫情與緩慢,「我想要更多的」的確用了一種快速且強烈的「走馬燈」方式,帶領觀賞者經歷他們的作品。

「我想要更多的」策展環繞在「消費」(consume) 的主題。消費,從這個展覽中,一是現代主義的商品邏輯,人受到資本主義的商品慾望宰制,思想也不斷被媒體餵養,充斥著品牌的標籤;二是環境資源的耗費,基因改造的食品,如圖片中的基改牛肉,也不斷地破壞我們的健康;這些面向都不斷出現在展示的作品當中。

圖3:作者提供

▲圖3:作者提供

儘管如此,「我想要更多的」以消費社會的批判,作為策展的主軸;卻不斷地暗示這樣現象的合理性:因為有慾望,所以我們成為這樣的消費人。也因此,對於消費社會的批判力道被消弭了,而比較像是「復古的」80-90年代美國嘻皮式的反諷,《猜火車》(Trainspotting)裡的垮掉世代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安與迷惘,卻依舊就服從這樣的市場規範當中。儘管如此,「我想要更多的」並不是一個直接以批判消費社會為主題的展覽,而是不斷拋出各個消費社會中的議題為作品,給予觀看者思考的空間。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