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以朱銘美術館做為台灣發展文創產業的典範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以朱銘美術館做為台灣發展文創產業的典範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7095 人
撰文/林珮芸 │發佈時間:2013-07-27 11:45
圖1:四季空間的感動將美術館偏遠的交通位置逆轉為致勝關鍵

▲圖1:四季空間的感動將美術館偏遠的交通位置逆轉為致勝關鍵

隨著2016年「台北邁向設計之都」的倒數計時,大型藝文空間如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松山文創園區……以及日前台南市政府提出的老屋補助計畫,顯示民眾開始關心空間與生活的美感,文化與生活型態(lifestyle)之間的關係。然而藝文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地釋出,不代表有足夠的專業工作者具備經營管理的能力,讓藝文空間發揮品牌的丰采與效能。無論是公部門還是民間單位,對於藝文空間仍有霧裡看花的憧憬和迷惑。

在台北近郊金山,有一座迎著陽光和冬雨的戶外美術館,以民間的力量花費12年時間,緩慢但紮實地將藝文空間與社區串聯,兒童藝術教育與雕塑工藝交融,成為外國賓客來到台灣不可錯過的瑰寶、國際藝術經紀人必訪之地,它就是「朱銘美術館」,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圖2:美術館內辦活動成為具有解決問題的動力.jpg

▲圖2:美術館內辦活動成為具有解決問題的動力.jpg

廣告人馬幼娟是第一批被招募為朱銘美術館籌備團隊的一員,曾經任職於朱銘美術館執行長、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副總經理、花蓮創意文化園區副總經理。職場生涯的跨界轉變,一路從「廣告人」轉換為「博物館人」再到「文創人」的歷程,馬幼娟歸因為是對「生活美學」的堅持;尤其是在朱銘美術館工作的十年,扛下藝術大師朱銘本業以外的新創品牌,將夢想從藍圖開始具體呈現,需要精準的專業和遠見,一步都不能走錯。

其中最難改變的是美術館的交通位置,朱銘先生選在一個面山面海,但都市人卻鮮少出現的地方發跡。馬幼娟說:「我一直很難接受,從前是旅遊踏青的地圖,卻成為每天開車上班的路線。」在距離文化活動遙遠的郊區,如何能夠吸引藝文愛好者千里迢迢來觀賞,更大的挑戰是,票價比起一般美術館高出許多。

 

圖3:夏夜的星空美術館,曾經創下開館三小時湧進四千人次的紀錄.jpg

▲圖3:夏夜的星空美術館,曾經創下開館三小時湧進四千人次的紀錄.jpg

 

對於標榜兒童教育的藝文空間來說,並非親子活動可以負擔的價格。一年之中有許多日子是雨天,提高了參觀的門檻;面對金山當地區民曲高和寡的疏離;開館兩天後就發生921地震,一切條件在馬幼娟眼中看來,都像是最難推銷的產品。

圖4:馬幼娟說刊物是美術館對外的溝通橋樑

▲圖4:馬幼娟說刊物是美術館對外的溝通橋樑

如何逆轉勝?如何將原本看似障礙的條件轉念成為獨特的優勢,首批召募成員中有廣告人、百貨業經理人,他們將過去的工作經驗淬煉成扶育藝術小苗的養份,一步步找到朱銘美術館的品牌精神。首先戶外的觀賞經驗,讓觀眾一年四季都有驚豔的美感,相異於室內美術館精密的燈光、溫度,朱銘美術館吸引到更多不曾踏入藝文空間的觀眾,也許是觀光的遊客、南部上來的爺爺奶奶、陪孩子來的父母藝術與生活之間的水泥牆瞬間被自然的美景消瀰。曾任執行長的馬姊(馬幼娟)說:「這時候你終於瞭解百鍊鋼不敵繞指柔的美感。」光影、溫度、質材的變化萬千令人感動。特別是夏夜的星空美術館,曾經創下開館三小時湧進4000人次的紀錄,對此,擅於消費者心理學的藝術經理人馬幼娟說:「雖然是免費參觀,但當天三家餐廳和紀念品店業績成長4倍。」這就是美術館的經濟實力。

圖5:經過12年的籌備過程,朱銘美術館可說是朱銘先生最重要的一件作品

▲圖5:經過12年的籌備過程,朱銘美術館可說是朱銘先生最重要的一件作品

 

對於一般認為「辦活動可以吸引人潮」的觀念,馬幼娟有不同的詮釋,她認為辦活動可以幫助解決問題。例如1999年朱銘美術館開館,主動提供金山當地居民免費參觀,但整整一年沒有半個在地人進館,對於當地農耕、捕魚維生的居民來說,規劃整齊美麗的藝術園區像是「有錢人家的別墅」。但對民間美術館,若是沒有在地人的支持,縱使揚名國際也顯得寂寞。於是經營團隊開始進駐校園,培養導覽小藝工,將原本帶有敵意的大人引導至園區,漸漸發現這個美術館平易近人,小朋友的創作自在地與朱銘爺爺的雕塑並置;小藝工的組成解決了導覽義工人力不足的問題,也連結了美術館與在地社區的情誼,這些藝術小種子有一天長大離開家鄉,朱銘美術館依然是記憶中最美的風景。

圖6: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不會因為藝術家的名氣而水漲船高

▲圖6: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不會因為藝術家的名氣而水漲船高

經過12年的籌備過程,朱銘美術館可說是朱銘先生最重要的一件作品,這座民間美術館屹立了14年之後,漸漸地有了自己的表情與姿態。在一片不看好的售票條件中,開創出一個博物館經營典範,誰說藝文空間只能靠賣咖啡、出租場地來賺錢呢。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管理,絕非憑著對藝術的熱情可以實踐,也不會因為藝術家的名氣而水漲船高。原本只是藝術家拿來當做倉庫的空間,卻走向另一個更開闊的方向。與其在美術館裡面對下雨坐困愁城,還不如改變人們對下雨的觀感。下雨天到金山,沒關係,跟著朱銘的人間系列一起排隊、撐傘也別有趣味喔!

圖片來源:朱銘美術館 http://www.juming.org.tw/opencms/juming/index.jsp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