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開門 上台 演戲-紀念劇場界大師李國修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開門 上台 演戲-紀念劇場界大師李國修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7791 人
撰文/翌如 │發佈時間:2013-07-27 13:46
圖1:2006年《莎姆雷特‧狂潮版》演出劇照

▲圖1:2006年《莎姆雷特‧狂潮版》演出劇照

201372,臺灣劇場界殞落了一位集合編、導、演全才,卻不是戲劇科班出身的當代經典人物-李國修。多年來的辛勞耕耘,訓練出無數硬底子演員,創立了屏風表演班,如今因病辭世,留下許多令人懷念的時刻與演藝成績。

人生如戲 最佳演繹

李國修的父親是京戲製鞋師傅,從小與梨園的生活一起脈動,看見了戲園子裡的生活、想像的畫面裡盡是戲,小小的李國修心裡即已埋下了深厚的戲劇因子,對戲劇充滿熱情的他,長大後的志向,就是成為一個演員。

1986年創立屏風表演班,秉持臺灣原創、編寫出屬於臺灣在地的生命故事,在華人劇場界,屏風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熱愛戲劇的李國修除了表演,更著手編寫一個又一個,有著他人生縮影的劇本,將以改寫,父執輩在抗戰期間的思鄉情結、軍隊撤退來臺,以及他自己兒時難忘的故事融合與改編,李國修都精心且細膩的撰寫出《西出陽關》、《京戲啟示錄》、《女兒紅》、《六義幫》等劇本,讓現代的年輕人可以透過戲劇的演繹,了解長輩們是如何看待臺灣這片土地,以及在臺灣生活的點點滴滴。

圖2:2010年《京戲啟示錄》演出劇照

▲圖2:2010年《京戲啟示錄》演出劇照

而李國修所寫的另一類別的戲稱為「風屏三部曲」系列,有《半里長城》、《莎姆雷特》與《京戲啟示錄》,開創了「戲中戲」的先例,將屏風這個劇團改以「風屏」,團長李國修則變身李修國,而戲中的「風屏劇團」每回演出時所遇到的各種故事,串連成這三部曲,用風屏劇團的經歷,探討臺灣現今劇團經營的故事,以解構、旁觀者的角度,精闢剖析與強調劇團生存的困難與挑戰,堪稱經典之作。深愛家人的李國修,為外省第二代的自己與父親編寫了讚譽有加的《京劇啟示錄》,為思鄉成疾的母親與當時少不更事的自己,創作出《女兒紅》,而自己小時候與同學短暫成立又草草解散的《六義幫》,也成了他教育女兒的教材。最令他引以為傲的兒子,則是創作《鬆緊地帶》的魔術劇。當然,也有人遍尋不著,那最深愛的妻子王月呢?有觀察細膩且熟悉李國修的友人指出,王月早已存在於李國修的每一齣戲裡,仔細找找,一定能看見王月的影子。

也許我們可以這麼想,李國修的人生,就是在他筆下的每個劇本裡,無限串連起來,不論是自小的生長環境,或者創立劇團後的辛酸,都幻化成他劇本裡的角色與情節,換句話說,如果想要知道李國修這個人,買屏風的票、走進劇場觀看,你就多認識了一部份的李國修。他的劇本裡有著思念、悲傷與嚴肅,但是人們所看見的李國修,卻是一個熱愛表演、積極樂觀的表演人,劇團再辛苦,他還是從未放棄這個他所一手創立又辛勤耕耘的屏風表演班,這般執著堅忍的精神,堪為新一代創業與工作態度的表率。

圖3:2011年《王國密碼》演出劇照

▲圖3:2011年《王國密碼》演出劇照

演戲修行的人才搖籃

如此認真致力於劇場工作的李國修,自然也備受肯定,不論是劇本、戲劇、演員身份,都屢屢獲得國內外獎項的表彰,讓他的努力,可以得到一些超越物質的榮耀,相信李國修的心裡並不以此為滿足,他知道除了不斷的創作,更要致力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劇場專業人才,提升臺灣劇場的能力與素質。

而自己從電視表演發跡,自然也對於拔擢專業的舞臺劇演員,不遺餘力,曾經接受過李國修專業表演訓練的電視劇演員,甚至原為歌手的演藝人員,其中又以大弟子郭子乾為首,有楊麗音、曾國城、林美秀、鍾欣凌、樊光耀、萬芳、黃嘉千等人,不勝枚舉,另外也有許多新進的藝人,受到李國修一脈相傳的表演薰陶,在演藝工作上的用心與專業度,都為之提升。郭子乾更在李國修辭世時表示,沒有李國修的提拔,就沒有今天的郭子乾,足以想像師徒情誼之深厚。另外亦有原為專業歌手的萬芳,則是李國修創作《北極之光》的靈感來源,更為當劇的女主角,自此接受舞臺劇的訓練,在歌手的生涯之外,找尋到表演的另一片天,她感念李國修的厚愛與提攜,也持續往戲劇演出之路前進。許多受過屏風訓練的演藝人員在獲得各表演獎項時,都發自內心的感謝李國修,毫不藏私的栽培與挖掘其潛能,使其栽培出來的演員們,各各都是演藝界得獎的常勝軍。

圖4:2011年《徵婚啟事‧浪漫版》演出劇照

▲圖4:2011年《徵婚啟事‧浪漫版》演出劇照

 紮根表演藝術 期盼社會支持

2007年起,屏風為了將戲劇的種子散播在臺灣各個角落,推動「屏風小戲大作經典作品環島巡演Project」。此計畫以演出為主,再設置了駐校藝術家、講座、工作坊、黑盒子導覽、經典劇目賞析等配套專案共同執行,讓喜愛舞臺劇的民眾,在劇場之外的實際參與,更理解何謂表演藝術。

圖5:2012年《女兒紅‧深情版》演出劇照

▲圖5:2012年《女兒紅‧深情版》演出劇照

屏風在臺灣劇場界的地位已不容置疑,而李國修的辭世,也讓我們正視在李李國修生前的兩個願望-「全職200人的劇團」、「專屬屏風的劇場」,為何迄今仍未實現?作者要回顧在日前對於表演藝術的剖析中談到,臺灣的表演藝術,品質與水準都是華人首屈一指的優秀,舞蹈界有雲門舞集、戲曲界有明華園等等,但為何許多劇團都無法順利的生存下去?依稀記得2008年,資深演員朗祖筠創辦的春禾劇團才成立八年,就因經營不善而吹起熄燈號。而李國修的屏風表演班更是只能達到收支平衡,稱不上有盈餘的處境。

除了文化部的補助或多或少會有評委喜好的團體或補助規定的漏洞之外,劇團賴以維生的售票來源也是一個極需大幅改進的窘境。許多人都知道舞臺劇的魅力,會讓人想一看再看,但真正買了票、走進劇場觀看的,卻是屈指可數。屏風的經濟來源之一,竟然是仰賴全力支持創辦人丈夫的王月去接電視劇的收入來支撐,聞言不由得為之心酸。

圖6:2013年《西出陽關‧依戀版》劇照

▲圖6:2013年《西出陽關‧依戀版》劇照

而李國修的第二個願望,興建專屬屏風劇場,兩廳院的藝術總監平珩發言裡表示,已有了初步的計畫,不會輕言讓屏風的希望落空,也期許讓臺灣的劇團們可以有更舒適、優質的環境演出。

端看另一個案例-紙風車劇團,下鄉巡演時搭臺演出的那種克難環境,民眾還是扶老攜幼的前往觀賞,而巡演的支出,也全仰賴民間小額捐款支持,向公部門申請補助與津貼時,卻屢屢受挫。這代表著是如何僵化與不堪的政府單位?又彰顯出臺灣人民單純熱情的一面,時局再苦,也要支持讓心靈淨化的藝術。公部門的承諾又要如何不跳票,興建設計美觀的藝文表演空間,要如何不會淪為無數個蚊子館?都是政府與民間所要共同思考與改進的議題。

紙風車或如果劇團所推出的兒童劇,皆是容易親近的題材,家長為了孩子的娛樂,往往都願意前往支持,但舞臺劇又何嘗不是?不論是前述所提及的春禾,或者推戲量較高的屏風或果陀,演出的劇碼生活化程度不在話下,但為何仍然無法帶動票房?作者認為,社會體制與環境影響交互產生的結果,即是賣票滯礙難行的重點之一。西方一些先進國家對於歌劇欣賞,向來當作是全民運動,更是運作了百年以上的文化風俗現象,然而臺灣是到近三十年來,才開始有專營舞臺劇演出的劇團慢慢崛起,要形成一股全民運動的風潮,將時間軸線與西方國家相比,顯然還有許多追趕的空間,但臺灣的劇團特色鮮明,假以時日,還是能夠讓「看舞臺劇」變成一種每個民眾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休閒活動。

從李國修的個人生涯,談及屏風的經營概況,再擴及論述整個社會氛圍對於舞臺劇支持度的議題,不可諱言,李國修的辭世,帶給許多演藝界、劇場界的不捨與傷感,他的腳步深刻且經典,雖然沒有來得及讓他見證兩個願望完全實現,但我們相信,李國修致力發揚,堅持原創的精神,會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典範,而還在世的弟子、團員、家人們,將會傳承他的遺志,將臺灣的舞臺劇發揚光大,讓走進劇場看戲,成為全民運動,也留下更多讓公部門與社會大眾,更多思考如何推廣舞臺劇的空間與議題。

「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是功德圓滿了。」李國修的一生裡,幾乎都在舞臺度過,不論是臺前的演出、演員的培植,抑或者臺後費盡心思的劇本撰寫與導戲,。雖然最後未能趕得及看見自己的心願一一實現,多少必須究責於社會氣氛與公部門政策的滯礙難行,但李國修用畢生故事與經歷所編寫出的每套劇本與舞臺創舉,身為觀眾的我們,都堅信秉持父親座右銘的李國修,做到了。

圖片來源:屏風表演班網站 http://www.pingfong.com.tw/pingfong2011/index.html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