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失戀博物館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失戀博物館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337 人
撰文/David K. W. Wu │發佈時間:2013-09-05 12:58
圖:Ana Opalic攝相,失戀博物館提供。

▲圖:Ana Opalic攝相,失戀博物館提供。

對於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你想要怎麼保存它呢?把它捐給博物館。失戀博物館(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來自克羅埃西亞,是由歐琳卡維斯媞沙(Olinka Vištica)和德拉任格魯彼奇(Dražen Grubišić)所創辦的;它蒐羅了各樣逝去戀情的紀念信物,並且附上其所有者對於這段關係的簡短說明,或者是更明確地說,是對於這段情感的療癒自白。

圖:Ana Opalic攝相,失戀博物館提供。

▲圖:Ana Opalic攝相,失戀博物館提供。

失戀博物館的策展主題很鮮明,藉由失戀者捐贈的信物,變成一個典藏的文物,這不僅處理了失戀這個尋常課題,也重新回饋了某種博物館的觀念:將已死的歷史文物在儀式中重現復活,就像你進入國家博物館,展示的是戰爭、貿易等歷史事件的文物,你在參觀的過程當中浸濡在前人的記憶,而內化成自己本身意識當中;而失戀博物館的展示,正也是同樣地,將失戀者的文物伴隨著感人的自白,讓文物成為作者與觀賞者之間,對於回憶的意識交融。而失戀的記憶也不再只是作者的,而是藉由文物而轉介到觀賞者的意識當中。

圖:Ana Opalic攝相,失戀博物館提供。

▲圖:Ana Opalic攝相,失戀博物館提供。

儘管失戀通常會是哀傷、憤怒的情境,失戀博物館在佈置上卻是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進到展示的場域給人是很安詳地、寧靜地,回顧著別人的失戀記憶,就如同觀看博物館展示的文物般,你並不會有太多的情緒投射在上面,而是仔細鑑識每個文物所代表的故事。不過,有些失戀信物的說明還滿黑色幽默的,對於這段戀情的自嘲也讓觀眾莞爾一笑:「當我帶上這3D眼鏡要享受視覺的震撼,我看到的是,在後座他正跟別人瞎混。」

圖:Ana Opalic攝相,失戀博物館提供。

除了在克羅埃西亞的本館外,失戀博物館也時常在其他城市巡迴展示,藉此蒐羅當地的失戀文物,使得失戀博物館的典藏具有國際性。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的展示中,很多的作品是台灣的失戀故事,讓失戀博物館的在地性被突顯出來;不過,行銷公司的宣傳手法──失戀大聲公、留言牆等──讓在台灣展出的失戀博物館,更像是失戀者的集體癒療祭典,這也可能讓戀情的私有性變成公開的話題場域時,變得有些尷尬。

顧名思義,失戀博物館的確是提供了一種緬懷舊人的方式:讓它變成歷史文物。從中這不只是失戀者透過捐贈信物,達到自我情感抒發的情感投射,讓這些信物變得更栩栩如生,而且觀看者在展示的瀏覽當中,得以窺探他人私密的情感經驗,儘管每個故事其實是匿名的,卻也滿足了某種尋找奇人軼事的心理狀態,這也是某種戀物情節的投射:觀賞者對於戀情的共鳴,儘管這只是別人的故事。

 

圖:Ana Opalic攝相,失戀博物館提供。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