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從「TEA/超級關係」到「科技藝術」的灰皮書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從「TEA/超級關係」到「科技藝術」的灰皮書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854 人
撰文/葉瑞珠 │發佈時間:2013-09-05 15:14
超級關係--2013國際科技藝術展

▲超級關係--2013國際科技藝術展

「TEA/超級關係」的開始

「TEA/超級關係」是國美館延續第二年所舉辦的藝術展,這展覽主要是把藝術與科技結合,創作出新時代的藝術作品,這個藝術作品,我們常稱它為「科技藝術。」國美館策展人林書民說:「在有線或無線網路上,所有的時間都是現在,整個世界幾乎都是全年無休,關係緊密的運轉著,所以,科技與藝術聯合在一起後,他們就是「超級關係」。這「超級關係」的科技藝術所包含的領域很大,如果就廣義文創的角度看,那它可分為純藝術類及應用藝術類。純藝術類包括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應用藝術則涵蓋建築、動畫、設計、遊戲。科技藝術它可說是「藝術」的另一種延伸,我們也稱它為「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與其他藝術不同在於多了一個介面的互動,這個介面是屬於科技的產物,創作者把「概念」放進去,所以它所呈現出來畫面,是一種象徵性,主要是在傳達創作者想表達的「想法」。

科技藝術家史泰拉克

▲科技藝術家史泰拉克

「台灣科技藝術發展政策的灰皮書」

當國美館展出科技藝術作品的同時,無獨有偶,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也提出「台灣科技藝術發展政策的灰皮書」。藝評人協會表示,科技藝術在台灣真正發展已經有幾十年的事,但因為缺乏前瞻性與系統規劃,讓我們的資源一點一點的流失,以致我們的科技藝術遠遠落後西方國家,現鄰近的日本、韓國、香港、大陸都積極發展起科技藝術,把科技做為展示國力象徵的一種手段,如果政府再忽視這一塊,那我們的競爭力又將輸人一截。這次他們透過「北藝大藝術與科技中心」和「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的共同合作,匯集長期關注與投入科技藝術的專家學者,並動員近十年在這領域的人才,試圖在產官學三方面提出論述及建議,希望透過專業且有效的規劃組織,讓科技藝術能正面發展,讓科技藝術能為台灣藝術帶來另一種軟實力。他們在灰皮書上說,台灣長期處於政治被打壓的環境,在無法用武力及政治與人對抗的狀況下,藝術的軟實力就是我們最好的實力,只有透過文化藝術與創意,才有重新塑造自我身分與地位。

科技藝術的發展

台灣科技藝術的發展,最早可追朔到一九七六年,「藝術家」雜誌與「雄獅美術」,對藝術家亞歷山大‧ 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逝世報導起,台灣出現這樣的名詞,但真正有作品,應該要從一九七九年,楊英風與席慕蓉開始,他們以雷射光創作開始,算是台灣科技藝術的先驅。之後,雖然有後輩藝術家不斷跟進,但這種藝術創作,要到二000年之後,才被真正注意起來,科技藝術也才算是具體成形。科技藝術發展的緩慢,這跟科技藝術的作品有關,在一般創作上,大都是利用熟悉的創作材料,但科技藝術所用的材料,除了「科技」這文明不能缺之外,他們的材料是各式各樣,只要創作者能想到的都可以利用,所以它的創作理念,常常超出一般人的想像,甚至讓人不可思議。像這次國美館展出的澳洲科技藝術家史泰拉克(Stelarc)的「手臂上的耳朵」,就是會讓人不可理解創作者的藝術概念。史泰拉克從自己的胸腔內取出軟骨組織,就這組織培養一隻左耳,然後把這左耳移植到他的左手臂皮膚內,創作者以親身實驗行動,就是想告訴人,身體與功能之間的關係。

史泰拉克作品「手臂上的耳朵」(國美館提供)

▲史泰拉克作品「手臂上的耳朵」(國美館提供)

「科技藝術」是時代的趨勢

「科技藝術」突破我們習慣的思維,讓人很難去理解,再加科技藝術常是賣「理念」,不是賣他的作品,因此它的「市場價值」有待評估。雖然是有待評估,但藝術的發展是隨者時代的演進,不斷創新,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創意的東西,「科技藝術」就是這時代的產物。因此在世界其他先進國家都不斷的投資發展,這可從奧運及世博會上的科技展示看出,許多國家透過這大型活動向世人宣告,自己國家的進步與發展。科技藝術會被重視,主要在於他的「互動性」,這種「互動性」讓「藝術家、作品、觀眾」三者之間的角色改變,觀眾從以前的被動接受,轉變成了主動參與,拉近了人與藝術的距離,藝術的創作是無領域也是無國界,科技元素注入藝術範疇,藝術的發展就具有無限可能性,這無限的可能性自然影響藝術家創作的方式與觀點,藝術的概念會全面改寫,是想當然耳的事。

每一個藝術都有他可貴的一面,每個時代它所呈現不同的藝術風格,除了顯示時代的包容性之外,也是展現創作者的文化自覺,當藝術與媒體、音樂、文學、戲劇、科學,產生對話後,藝術已經不再是純藝術了,而是具有社會目的及時代象徵意義了。文化部連續兩年支持「TEA/超級關係」,相信他們了解「科技藝術」在現今藝術市場的發展及未來潛力。「灰皮書」的提出,只是證明「科技藝術」的時代必要性,當然「灰皮書」是預告也是一種警訊,再不跟進,我們跟人家的差異,不是只有經濟而已了,所以文化部對「科技藝術」提撥預算,不能再只有三%了。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