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從櫥窗的凝望向文化建構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從櫥窗的凝望向文化建構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416 人
撰文/林雅綸 │發佈時間:2013-10-05 10:48
圖一:媒體學者  史都華特.艾溫  Stuart Ewen

▲圖一:媒體學者 史都華特.艾溫 Stuart Ewen

看著各種精品在櫥窗內熠熠閃耀,彷彿召喚著人們的接近愛賞,從傳統經典的絨 布、投射燈和人體模特兒,到如今多變的設計感櫥窗,除了讓商品身價不菲外, 更傳遞了一種品牌風格、提供了一種「美好生活」的憧憬,看似熱切而開放地邀 請觀看者/消費者進入這抽象化的世界想像遨遊。資本主義後的消費型態,隱藏 了勞動過程和種種工作條件,傳統製造者和消費者單純親近的關係,轉為人和物 疏離的觀看關係,製造者早已不復可見,然而這樣的商業空間卻快速地改變了城 市生活的所有面向,購物行為的方式選擇,傳統菜市場、黃昏市場,或者是新光 三越、微風廣場,輕易地決定了一座城市的身分許可。

結合商業暨休閒空間的百貨公司,是大家炎炎夏日享樂的好去處,自十九世紀的 波特萊爾(Baudelaire)提出:城市景觀是為漫遊者(flâneur)所設計的視覺場域, window shopping 也隨之興起,成為人們在都市中動態性現代視野的焦點所在, 而為了拉攏潛在的抗拒觀看者,櫥窗設計也極速地發展而專業化,包裝得極富設 計風格和藝術氛圍,透著玻璃有距離的美,引發了人們得不到而起的慾望,創造 出和現實世界的視覺區別,建構想望、為產品創造需求外,更主要的是,提供了 一種貨物外一併的文化身分符碼(sign),成為許多人自我認同觀念的源頭(圖一), 像是普普藝術家 Peter Blake 所繪的《On the Balcony》(圖二),我們從何建構自我? 來自於我們生活中所選擇、所喜愛的物品,他們反映出我們的價值觀和想法,更 讓我們由此而確立出自己的獨一無二,由此而認定自己,也以此讓別人認識。

圖二:Peter Blake (1932- ) 《On the Balcony》,1955-7 Oil on canvas, 121.3 x 90.8 cm

▲圖二:Peter Blake (1932- ) 《On the Balcony》,1955-7 Oil on canvas, 121.3 x 90.8 cm

然而如今資本主義的大量規格化生產製造,迫使慾望的製造(消費需求)也得相對 升高,過度的商品拜物文化,讓人們逐漸喪失了對自身文化意義主體性的掌控權, 彷彿要藉由什麼物,才能得到什麼特質,例如:要用什麼香水才有魅力,要穿什 麼內衣才性感,要喝什麼東西才跟得上流行、才酷……,我們將自我建構的抽象 概念,寄託在具體實物的擁有上,甚至成為諸多文化價值的主要來源,模特兒、 廣告代言人和諸多影音廣告文字,莫不道出了我們內心所渴望的價值。

圖三:姚慶章(1941-2000) 《商店櫥窗》1982 Oil on canvas, 106.7x142.2 cm

▲圖三:姚慶章(1941-2000) 《商店櫥窗》1982 Oil on canvas, 106.7x142.2 cm

姚慶章照相寫實的都市反射系列,深深地映出都市人們在繁華富庶時代下的心靈 狀態,以滿布著玻璃的摩天大廈為主角,直角方格內片片切割的玻璃,交相掩映 著周圍的景物:巨型的招牌看板、其他的大樓、車輛和街道,出現人物的畫作不 多,且大多在遠景邊角,呈現背對或忙碌的身影,《商店櫥窗》(圖三)一作,玻璃 層層紛亂的反射透視,讓人分不清真實和虛假,彷彿落入一個美麗的泡影中,光、 色絢爛而扭曲,讓人目不暇給,輕亮的晨光在金屬材質和玻璃的藍灰色調上躍動, 帶來了都市蓬勃的能量感,距離我們比較近而清晰的是人形模特兒,但遠處真實 的人們就算面向此方,面孔也是模糊不清,娓娓道出了時代下個體間的疏離和淡 化,畫家刻意避開了商品主體和人的關係,但透由玻璃的層層「隔離」,向我們 投射出種種反問:這些巨大宏偉的建築物中,真的是我們「美好生活」的想望嗎? 而左上方僅露出的一角天空,就這樣靜靜地觀照著這海市蜃樓般的繁華。

圖四:呂基正(1914- ) 《商店櫥窗》  1934 Oil on canvas, 50x65.4cm

從紐約反觀台灣,早在日治昭和年間台展的受賞代表作:呂基正《商品櫥窗》(圖四)便對玻璃後的世界有所描繪,左手邊整面玻璃窗上大片的夏季減價宣傳字樣, 紅、黃、橘等光彩奪目的櫥窗商品在亮麗的燈光下耀眼地展示著,右手邊卻是傳 統布花的門簾和中國式木椅,深不可測、通往未知的黑暗,和左邊一目了然的亮 度,形成強烈的對比,中央藍色和綠色偏暗的櫥窗櫃,拖長了背光的陰影,在偏 紅的暖色主調中一躍而出,筆觸粗曠而奔放,洋溢著浪漫而強烈的感染力,中西 並置的畫面,似乎也暗示出西化資本力量的逼近,在時代的推進中混雜著百般滋 味,如同複雜難解的空間感,有著令後人深思的耐人尋味。 

如今全球化下,公司集團莫不致力於拓展市場,用最低的成本換取最多的利潤, 麥當勞、星巴克等無處不見,似乎只要被稱作「進擊的」國際級大都會,一定可 以藉由遍布劃一的跨國企業商標景緻來辨認,但同質大量化的商品,卻是偽個體 性(pseudo-individuality)的表面掩飾,若想追求獨特卓越,我們只能從自己的根: 與生俱來的生命資產,放大說可能是本土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來著手,雖然任何文 化意義的詮釋都無法脫離其生產與消費的社會脈絡,但我們可以讓這場意義爭奪 的主導權,回到我們手中!

圖片來源

圖一 http://stereotypeandsociety.typepad.com/photos/author_photos/index.html

圖二 TATE http://www.tate.org.uk/art/artworks/blake-on-the-balcony-t00566

圖三 姚慶章作品天地 http://www.cjyao.org/ChVer/CHReflectP1.htm

圖四 http://ultra.ihp.sinica.edu.tw/~yency/theme02/F-theme2.htm



延伸閱讀

Stuart Ewen:All Consuming Images: The Politics of Style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8.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