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秋拍過後 臺灣藝文產業遭「邊陲化」了嗎!?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秋拍過後 臺灣藝文產業遭「邊陲化」了嗎!?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3842 人
藝術家需要思考的與面對的最大問題
撰文/曹志宇 │發佈時間:2013-10-17 17:26
向有名氣的常玉、趙無極、曾梵志等熱銷品,在13 年的香港秋拍,光是預估價已較年前高漲 許多,各大藏家三五聚首,商論市場價格,往往成為另一在預展中為鏡頭捕捉的焦點。

2004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明天過後》氣候異常造成的災變叫人怵目驚心,時至今日,「某某過後」已成為流行語,形同塑造當代文化面貌的成分之一。但無論我們如何使用,仍舊無法掩去,電影中由於氣候異常造成大規模死傷的慘狀,那超現實的突兀。一般經驗,處在氣候異常的威脅下,首當其衝的,無非是仰賴氣候生存的農作,至農作具有一定規模時,經濟乃遭受氣候異常的衝擊。然而弔詭的是,綜觀今日美國領導下的全球景氣復甦,卻與氣候異常發生的頻率相違。至此,世界已走往了一個電影或氣候經濟學等無法規模的現實,必須說,決定景氣的關鍵並非氣候,而是一個超級大國的體質本身。與超級大國的親疏關係遂跟著決定了當事人在這一波景氣復甦的動向。

台灣身處在大西洋世界的另一頭,當然不能奢望緊跟隨美國的腳步,眼下與台灣緊密依存的兩岸市場,仍被目為是帶動台灣景氣的最大動能。藝術作為「全人類共同的語言」,現實中,我們觸及的卻是藝術品交易流佈全球的網絡,它遠承美國景氣復甦的訊息,不斷對亞洲地區發出樂觀的前景數據,炒熱了十月間的香港秋拍。台灣仰賴藝術品交易生存的藝文同業,是否能把握住這次機會,或在秋拍過後轉趨「邊陲化」?這正是13香港秋拍中為本文首先關注的現象。

圖1 常玉,《八尾金魚》,1930-40年代,油畫畫布,73.5×50㎝ / 香港蘇富比,成交價6732萬港元
圖2 趙無極,《三聯作》,1982,油畫畫布,195×390㎝ / 香港蘇富比,成交價8524萬港玩
220

13年金秋.「慶典」+「熱錢」擦亮香江

時值拍賣旺季,蘇富比假紐約舉行的亞洲藝術週在《功甫帖》高價成交後,風光落幕。全球亞洲藝術市場交易的熱點終在十月間轉回到了發源地的東亞地區,各大拍行包括前述的蘇富比、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紛紛選擇香港推出年度的秋季拍賣。期間,適逢香港蘇富比開業40周年,加以金融前景因美國暫緩縮減購債規模,持續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印製美元;慶典與熱錢,二者一拍即合,各大檔預展上精銳盡出。向有名氣的常玉(圖1)、趙無極(圖2)、曾梵志(圖3)等熱銷品,光是預估價已較年前高漲許多,各大藏家三五聚首,商論市場價格,往往成為另一在預展中為鏡頭捕捉的焦點(圖4)。

其中蘇富比選擇常玉《八尾金魚》作為夜場拍賣的主打,成交價高達6732萬港幣,最為搶眼。《八尾金魚》過去曾現蹤台北藝術市場,同樣由蘇富比主持成交,成交價新台幣700萬,今越十六年之後釋出,單考慮到台幣與港幣的匯率換算,眼下的投資報酬率便已十分驚人。反觀十六年前,昔日與《八尾金魚》於台北蘇富比同場交易的台灣前輩藝術家,包括郭柏川、楊三郎、洪瑞麟等,若尚能維持住當年新台幣的成交價格,應當褒稱「投資得當」;然而大部分的台灣前輩藝術家在市場上「有行無市」,或才是今年秋拍裡頭最為殘酷的真相。論者以為,這和台灣的稅制、兩岸經濟實力消長有極大的關係。

英雄身後倍感蒼涼.朱銘《太極》獨挑香江夜場

近年香港市場模仿北京將高估價的藝術品投入夜拍,隨維多利亞港的華燈初上,此舉更增添了東方明珠的一夜輝煌。是時,作品隨大筆資金推上檯面,場內一陣人聲鼎沸,緊接著一筆鉅額的成交價背後,隨鎂光燈聚焦的作者大名,也正結實地反映出當地藝文產業的實力。然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3年香港蘇富比夜拍,今秋台灣藝術家打進夜拍的人選已是越來越少,如今僅剩朱銘一人,面對場上日趨凋零的台灣之光,太極英雄式的登場,便份外地讓人驚覺「英雄背後,一身無比的蒼涼」(圖5)。若我們再將日間拍賣計算進去,上榜的也只有郭柏川、楊三郎、洪瑞麟、顏水龍、郎靜山、藍蔭鼎、陳庭詩、邱亞才、林壽宇、莊喆、蕭勤、黃致陽、范姜明道、范康龍等低價作品入榜,預估價大都在幾萬或1、20萬港幣,最高的成交價都不超過港幣60萬元,很明顯,台灣「被邊陲化」的情況,比想像中要嚴峻許多。

親臨現場,目擊到台灣「被邊陲化」現象的簡秀枝女士進而指出—「如果台灣藏家早期收藏的好作品,在明星作品行情墊高下,單向釋出,總有把藏品賣完的一天;反觀,屬於台灣本地藝術家能進入國際拍賣比率與成交價格,每況愈下,國際藏家不熱衷,甚至不會收藏台灣藝術家作品,而台灣的收藏家在市場強弱價差的影響之下,心態上十分矛盾,『看得上的買不起,買得起的看不上』,最後幾乎都是傾向於『只出不進』,尤其收藏本地藝術家的意願極低,一方面擔心増值有限,同時也害怕轉售無門,而購藏的興趣更是跌到谷底。」

 向有名氣的常玉、趙無極、曾梵志等熱銷品,在13年的香港秋拍,光是預估價已較年前高漲許多,各大藏家三五聚首,商論市場價格,往往成為另一在預展中為鏡頭捕捉的焦點

秋拍過後.亟待轉型的台灣市場

回顧1990年代初期,台灣藝術家幾乎佔據了整個台北的藝術市場,各大拍行在台均設有分公司,定期舉辦拍賣會,說明台灣市場的確曾有過一時的榮景。時至1995年,拍行著手引進海外華人藝術家,趙無極、朱德群等人帶有東方美學的抽象油畫,部分分食了台灣當代經營的市場,開啟了台北進入全球視野的先聲,同時彼岸香港市場亦大幅增加了台灣藝術家的比例,一時呈現多方角力的局面,然而這還不夠滿足業者開發亞洲的野心,至於台灣如何隨野心壯大或者成為泡沫,看在業者眼裡,並無關藝術品本身的優劣。的確,台灣不乏有實力的新生代,但既然藝術品交易攸關經濟;兩岸間消長的背後,我們已經犧牲去不少將作品面向國際曝光的機會。

步入二十一世紀,台灣已不見跨國連鎖的藝術交易平台,對岸的中國當代卻正方興未艾,迄今已製造出我們熟悉的「四大天王」。2005年來,更有來自東北亞的日韓藝術投入戰局。今日在台各大藝廊、藝術博覽會上無不共同呈現出一個「聯合國」似的風景,而其中台灣的藝術家亦尷尬地恰如今日台灣於其中的地位—在海外曖昧不明,處在眼前在各大勢力的競爭下,黯然投入下一輪的摸索。期間我們是否不曾走出台灣市場?這是我們高呼圖以文化作為軟實力面向世界時,在秋拍過後,無疑是藝文同業必須認真看待的問題。

圖片來源

圖1 蘋果日報,《香港蘇富比40 周年晚間拍賣 總成交24 億元創紀錄》林明瑋/臺北報導,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

圖2 Sotheby's web,《曾梵志 最後的晚餐 》取自:http://www.sothebys.com

圖3 Sotheby's web,《常玉 八尾金魚 》取自:http://www.sothebys.com

圖5 Sotheby's web,《趙無極 15.01.82 (三聯作) 》取自:http://www.sothebys.com

圖5 朱銘,《太極.轉身擺蓮》,1990,木雕,高70.3㎝ / 香港蘇富比,成交價484萬港元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