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林株楠的《魚系列》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林株楠的《魚系列》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4220 人
撰文/編輯部 │發佈時間:2013-12-11 11:32
圖1、林株楠,《魚系列》之一至五,紙本水墨/紙本設色,尺寸失記,私人收藏

▲圖1、林株楠,《魚系列》之一至五,紙本水墨/紙本設色,尺寸失記,私人收藏

一、引言

林株楠近日以水墨一連創作多幅的《魚系列》(圖1至5)。畫中魚以寫意似的簡筆,描繪魚身,並且慧眼獨具地增添幾筆,塑造魚兒鼓動的鰓幫子與兩鰭,更顯出魚兒穿梭水中悠遊的神態。魚水交歡,其樂何如!

圖2、林株楠,《魚系列》之一至五,紙本水墨/紙本設色,尺寸失記,私人收藏

▲圖2、林株楠,《魚系列》之一至五,紙本水墨/紙本設色,尺寸失記,私人收藏

在《魚系列》中,真正將林株楠的「魚樂圖」置於當代時空,與傳統畫作產生區別的,首見畫中背景的處裡方式;作者訴諸自動性技法任墨色滴落,隨濕濡的紙面開展於畫幅之中,間或透過筆端的帶動、牽引,墨與紙偶然的遇合,加以作者長期以來對素材特有的靈敏與熟悉(按,林株楠幼年即成長於台中著名的裱畫店「錦江堂」),墨色濃淡對比猶如光影粼粼的水面,而魚群適時地出現,則更為畫面增添了生氣,渾然是一幅生動的圖畫。

然而《魚系列》在以自動性技法,回應當代影響人類至深的機械活動之餘,也在作畫工具「筆墨」與魚水交歡的意涵上,和傳統產生了千絲萬縷的關聯。這使得林株楠先生身處在二十一世紀之時,仍像是一位自傳統中走來的文化人,和眼前的一批新銳們頓時有了區隔。換言之,林株楠的《魚系列》,乃藉畫中的筆墨與意涵,招喚一股千年來的傳統,為當代水墨增添豐實的厚度。

圖3、林株楠,《魚系列》之一至五,紙本水墨/紙本設色,尺寸失記,私人收藏

▲圖3、林株楠,《魚系列》之一至五,紙本水墨/紙本設色,尺寸失記,私人收藏

二、古今觀魚

在人腦海中,魚以多產多卵的生態鐫刻在大部分人的印象裡頭。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即曾經因魚所啟發,寫下他個人關於生產與經濟的論點,「生產物質是為了人類現在的生存,人類自身的生產則為了種的繁衍」藝術做為人類史上生產的亮點之一,我們遂在一切有關魚的形象上,窺見恩格斯言下的藝術與生產間的關聯,其實它早已經蔓延了數千年,自成為腦海中一股集體的潛意識,不自覺地影響文化的面貌,當然也在今日林株楠的筆下重現。與現代人對藝術與生產等事做出的明確定義不同,模糊遙遠的古代先民,未必能截然指出,創作之於藝術家與生殖繁衍,對歷史文化而言,均是一項有意義的「生產」。古代藝術和宗教難以劃分,目的性遠大過獨立的審美價值;同樣在遠古時期,人們也搞不懂性交與生產間必然的關係,但他們清楚某種生理上的快感,可能與多產有關。

圖4、林株楠,《魚系列》之一至五,紙本水墨/紙本設色,尺寸失記,私人收藏

▲圖4、林株楠,《魚系列》之一至五,紙本水墨/紙本設色,尺寸失記,私人收藏

因此,在古代曾有士大夫自豪地說:「吾族遠祖,尚可追溯到上古帝王中的堯舜一脈,至今人丁興旺,可說早已晉身不朽了吧!」可見到,多產與性交在古代該是多麼偉大的事,甚者讓精於此道士大夫毫無遮掩,自比為不朽的神明。然而這一類坦白、毫無遮掩的論調在視「立功、立德、立言」為三不朽的人文精神取代後,終在歷史上淪為少數,成為一股地下化的伏流,頻頻在我們在文字與訴諸視覺的藝術語言上,轉換成其他更加迂迴的方式現身,其中,魚超強的繁殖力,自然適合包藏我們難說出口的快感。

考古學家發現,早在仰韶文化(西元前5000至西元前3000)出土的彩陶上即有魚紋存在, 學者尤其注意到,其中雙魚為造型彎曲合抱的輪廓與女陰十分相似(圖6),所謂的人面魚則喻有「魚生人」或「人頭魚」的含意,當是追求多產的祈魚祭中出現的用器之一(圖7)。《山海經》亦曾記載一則遠古的祈魚祭謂:「祈(耳申)用魚。」後人註曰:「以血塗祭為(耳申)也。」古代人除了意識到快感存在之外,他們亦認為經血與生殖同樣有密切關係,在魚紋的周圍還要佈塗以血,祈求人丁繁盛。

圖5、林株楠,《魚系列》之一至五,紙本水墨/紙本設色,尺寸失記,私人收藏

▲圖5、林株楠,《魚系列》之一至五,紙本水墨/紙本設色,尺寸失記,私人收藏

見諸《山海經》記載的這則民族誌材料,以血佈塗在魚紋周圍的作法,擴充了我們今日對於自古以來一系列魚圖中的水,對水的詮釋了,有了較新的認知,並結合出土文物,更接近作品創生時的真相。一方面,它可能直指魚類賴以維生的水,但考慮到傳統對性與生產向來迂迴的說詞,《山海經》中揭露的、目擊的儀式操作,則使我們聯想到,自雙魚的輪廓之間沁流的斑駁血色;此外,我們亦時常見到「桃花」與「游魚」合組出現的畫題,粉色的落花墜落於水面上,往往引來魚群張口覓食,這一連串情景,較之作為裝飾的陶紋,更加合理地反映出「食色性也」的人性(圖8);至於「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所行使的特寫鏡頭,則將觀看焦點濃縮至水面的起伏動作,暗喻兩性在床第之上的競逐,綺想連翩。

圖6、仰韶文化,《人面魚紋、網紋彩陶盆》,口徑39.5公分,高16.5公分,陝西省西安縣半坡出土

▲圖6、仰韶文化,《人面魚紋、網紋彩陶盆》,口徑39.5公分,高16.5公分,陝西省西安縣半坡出土

三、《魚系列》觀人間世

回到林株楠畫中以自動性技法製造出的濃淡不同的墨點、墨塊,描繪魚兒所下的濃墨與滯墨,甚者在魚尾出現了帶有飛白的乾筆,為水中悠遊的魚群,無來由地帶入一股黏膩的氣息。你可以說,畫中反映的是筆端下濕與乾的物理;但回到上述「以魚為喻」,綺想連翩的說詞之中,的遠古潛意識之中,墨塊周圍黏膩的筆墨與濕濡的紙面,或許也是當事人腦海中某種血水交融的代言,但在今日的畫家筆下,無疑反映的是一個更加複雜的兩性關係,魚群遊走於畫際邊緣(圖2、圖3)、或陳躺在空白的背景之中,為周遭的世界架空,不得其門而入等等表現(圖4),皆在自動性技法的表相之外,為《魚系列》注入某種當代都會中常見的風景。

圖7 仰韶文化,《女陰紋人面瓶》,高31.8公分,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出土

▲圖7 仰韶文化,《女陰紋人面瓶》,高31.8公分,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出土

觀者或要追問,《魚系列》筆下風景與真實世界的關係如何?曾有同僚看到,同樣與林株楠擅長水墨入畫的蘇軾在國家考試的閱卷之餘,拿起批改試卷用的朱墨畫竹,同僚挖苦道:「這世上的竹哪來紅色的?」蘇軾不及不緩地收筆,抬頭反問道:「其實,世上的竹子也沒有黑色啊! 」一來一往,禪機畢露,反映了蘇軾長年行走江湖日漸養成的一身圓融的心境。與金剛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說法,互為表裡。

圖8 (北宋)劉寀,《落花游魚圖》,絹本設色,255.3×26.4㎝,美國聖路易斯博物館

▲圖8 (北宋)劉寀,《落花游魚圖》,絹本設色,255.3×26.4㎝,美國聖路易斯博物館

佛家要人解脫生死輪迴, 自然便看輕了快感與生殖的重要性,因此禪畫往往以黑白為基調的水墨入畫, 萬不肯輕易著加一色,則無異是一種另類的視覺說法,欲令觀者解脫紅塵(圖9)。林株楠的《魚系列》,有時純以墨色描繪魚與水,有時隨形賦彩;在以魚與水暗喻複雜的兩性之外,於黑白與彩色組合觀之,又顯見了林株楠以藝術家身分縱橫人間世的向度,無入而不自得,出入紅塵內外。因此,林株楠筆下的魚系列既關涉了源遠流長的歷史潛意識,乃同時又有了來自作者本人對此事—「藝術與生產」獨到的看法與觀察,置於此一魚水的傳統之中,遂在技法之外,成就了以筆墨發言的當代表述。

圖9 (清)八大山人,《安晚帖.魚》,紙本水墨,尺寸失記,東京泉屋博古館

▲圖9 (清)八大山人,《安晚帖.魚》,紙本水墨,尺寸失記,東京泉屋博古館

圖片來源

圖1 網路    圖2 網路   圖3 網路   圖4 網路   圖5  網路

圖6  楊曉能,《另一種古史:青銅器紋飾、圖形文字與圖像銘文的解讀》(北京:三聯書店,2008),彩圖3-8

圖7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中國國寶展》(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2000),頁20。

圖8 http://www.yingbishufa.com/ldhh/img/liuke001_1.jpg

圖9 泉屋博古館編,《泉屋博古.中國繪畫》(京都:泉屋博古館,1996)。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