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消費時代的場地與表演藝術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消費時代的場地與表演藝術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3408 人
2013秋季兩個戲劇的點評
撰文/湯曄 │發佈時間:2013-12-18 16:51
禿頭女病患

▲禿頭女病患

在台北,九月份是藝穗節,是有志於表演藝術的新人發表平台。藝穗節提供各式特色免費場地,創作者得以在此盡情發揮。新銳團體「方圓聚」在中山堂蔡明亮咖啡走廊-星光走廊推出《禿頭女病患》即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

在香港,十月份依舊是戲劇演出的旺季。進念˙二十面體在今年重演2012年全新編導的大作《半生緣》,對這個香港老牌劇團而言,《半生緣》可說是這十年內最受矚目而精緻的大作,也是標榜進入胡恩威作為藝術總監的「後進念時代」的美學指標。

兩場演出,在城市、場地性質、劇團資歷和作品本身都十分不同,但他們的演出都呈現了現代戲劇走到今天的一個態勢:消費性。「消費性」對於藝術並不是一個嶄新的觀念,而是行之有年的在當今社會裡發展出一套模式。秋季兩部戲劇點評,當以持續變換的空間利用,和創作者賦予觀眾的表演藝術的商品性切入,並同時論述他們仍保有的藝術本質。

禿頭女病患

▲禿頭女病患

《禿頭女病患》

蔡明亮咖啡走廊-星光露台位於中山堂四樓,從電梯出來就是一個窄小的空間;正式演出是在右手邊的,能夠前往星光露台的空間,在這次演出就像一個空置的房間。演出在空間的最深處,地上鋪著巧拼,觀眾是席地而坐來觀看演出的。進場前,觀眾是在電梯左手邊靠近蔡明亮咖啡廳的外面等待,空間同樣不大,劇團前台也只有一個小桌子,非常精簡的流程。因應不算大的表演空間,劇團提供寄物服務,觀眾就在這樣一個精省的空間中行進,進到了一個白冷昏暗的表演場地,為這齣荒誕劇先營造了一種蒼慘的氛圍。

禿頭女病患

▲禿頭女病患

星光露台的使用,是演員最後的過場。當人物走到最後,這段類似「戲劇治療」或是人人試圖重建自我觀點的過程已到某個段落,演員一個個都要「走出精神病院」的時候,就是往這個長型的演出場地的側邊,也是觀眾席的側邊門口出去。在劇本改編的意義上,我認為如此結局收得有些快了,但在這個走位與舞台的安排上卻相當漂亮;每個演員/角色都在觀眾「眾目睽睽」之下,走到一個不同於原本演出區域的位置,代表他們離開、脫離既有的環境;一打開通往星光露台的門,外面金暖的燈光透進,對同陷於蒼白房間/病院的我們,都有一種解脫的希望,即使這可能僅是暫時的,但仍然在視覺上有那一瞬間「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我認為這是內外空間連結利用的巧妙,在夜晚看這幕結局更深刻,也更能體會這個脫胎自《禿頭女高音》的劇本,它不同於原本且仍有所期待的意義。

禿頭女病患

▲禿頭女病患

蔡明亮咖啡走廊-星光露台做為一個展演場地,在方圓聚的小劇場演出上,精簡而到位;但我仍對戲劇在這樣非傳統的表演空間呈現有一些意見:一是它的觀眾席,平視的視野將造成舞台的侷限,一間就像小教室一樣的房間,表演和看戲,都只能是同樣的寬度,舞台也必須圍繞在中心點,如果想要更多地利用角落,或是轉換為其他的角度(改至側邊或房間中心演出)都會有死角或是窘迫的情形;二是即使演出角度可轉,board台的位置也必須考慮,這次演出的board台就緊貼觀眾席後,音效是有控制得當,但如果轉換位置要如何製造需要的效果,以及重新與觀眾席做區隔,這都是表演團體要注意的地方。

禿頭女病患

▲禿頭女病患

《半生緣》

改編張愛玲的經典作品向來並非易事,許多將之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創作者,都難以同時顧及文本和潛文本。這涉及張愛玲的文字設計相當抽象,光從情節去鋪排,並不能滿足人物內心進程的呈現,並很容易沉溺在她筆下的華麗世情,卻無法抽離出冷然旁觀的調性。《半生緣》作為她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要將之改變為劇場作品,想來也是頗具難度的。

《半生緣》的故事大致是從顧曼禎和沈世鈞的戀愛線展開。旁及共同的朋友許叔惠與沈之青梅竹馬石翠芝的曖昧情愫,以及顧之姊姊顧曼璐與祝鴻才的婚姻、與前未婚夫張豫謹的緣斷,在種種相處誤會的情況下,顧曼禎失身於祝鴻才,與沈世鈞就此緣盡,劇裡各色人物也無法與有情者終成眷屬,每個人都走向「回不去了」的遺憾道路。

半生緣

▲半生緣

進念˙二十面體改編《半生緣》,最早是在2003年,當時是由胡恩威和林奕華一同導演的;在林奕華離開之後,20122013年的版本都是由胡恩威獨導,並做了一定幅度的改動,可以說是「新版」《半生緣》。新舊版雖說有一定的差異,但有一項從2003年來即不變的元素:大書櫃。 這樣一種演員在台上表演「閱讀」的概念,是將一種個人的「私密」經驗公開展示在舞台上。

保留多段小說的心理描寫,保留閱讀的感覺。」1試圖將如此多樣情感的文本,用話語做出層次的詮釋。在新版之中還有保留的是一貫的「胡氏簽名」,也就是玫瑰花和巨大時鐘。「巨大時鐘」標示的時間,就是觀眾看戲的確實時間,同時又對照劇中長達十一年的跨度時間,在看戲的時候很難不注意:無論如何計算的人生與舞台,時間都是不斷地流逝。

半生緣

▲半生緣

 滄桑歌聲貫串全劇 新版演員詮釋到位

新版裡最大的亮點是「音樂」,于逸堯作曲的音樂,由金燕玲演唱並貫串全劇。新的音樂設計增加了敘事的豐富性,也多了一個旁觀者的註腳。金燕玲的選角非常特殊,她是歌者,卻又不單只是「配樂」的功能2;她是故事的旁觀者,雖然從不介入;她做為一種成熟世故的形象出現在舞台上,風華絕代,好似作家的身影,又或是一個經歷滄桑之人,為《半生緣》的傷感與時光留下一些足跡,以低沉嗓音,平穩地訴說與感嘆,令人唏噓的緣分。

半生緣

▲半生緣

主要演員的詮釋相當到位而精采。飾演顧曼禎的徐漫蔓,從一個溫和堅定的年輕女子,到遭逢巨變後的頹然憤恨,再到整理自己、重新出發,遇故人後重見的溫和堅定,即使已然滄桑滿身;沈世鈞那些不夠坦白的心理活動,以及後來輕率決定和石翠芝的婚姻,都造成生活的平庸,但崔台鎬在某種程度上卻表達出沈世鈞的某種不甘,使這個角色比起許叔惠和石翠芝,都還是有積極的層面3。

半生緣

▲半生緣

胡恩威的敘事向來是強烈的,而他在舊版的基礎上繼續精緻化,都讓整個演出走向更為繁複的意象,而脫去了原限於文本的束縛,成就一次感動的演出,導演手法相當成功。至於與張愛玲之間的文本對照,筆者認為他盡量抽離旁觀,某種程度上倒降低了原著的蒼涼感,只有顧曼禎與沈世鈞重遇當下,方見一絲幽怨。詮釋與再現,總難滿足所有觀點,能夠有一種風格化的演繹,都是一種論述。

半生緣

台北香港 秋季各自精采

本篇評論《禿頭女病患》從場地出發,《半生緣》從導演手法切入,兩種不同角度實都是消費時代的藝文現象。替代展演場地做為台北市都市型態的「文創」需求,一方面充分利用閒置空間或古蹟另種風采的展示,一方面亦提供更多場地予劇團,解決台北市內中小型表演場地不足之問題。香港這樣的一個都會型態又該怎麼在西化的路線上走出自己的路?進念則在他們的舞台上展現了一個優秀的的製作,不需特意定位,多媒體、評彈和讀劇等等多元的呈現,將原本在文學殿堂裡極為重要的近代作品,以獨特的導演手法讓人感受到張愛玲冷然悲涼的世情,亦保有了一種香港風格。

半生緣

1.這句話是出自〈電影資料館新專題「借銀燈──張愛玲與電影」〉當中談及林奕華編寫《紅玫瑰與白玫瑰》電影劇本時的策略。筆者之前看到關於「大書櫃」的概念,也是林奕華接受訪問的片段,當然這是他與胡恩威一同的創作,故而在此並不能就此判斷這部分就是哪一個人的想法,只能說是到現在依然保留在新版裡的舞台元素,而它的運用是有趣的思考。

2.金燕玲在訪問中曾表示自己只有唱歌,希望下次有擔綱角色。

3.「性格決定命運」是導演觀點,沈世鈞的乏味與缺點造就這場愛情的走向。筆者本身並不如此看沈世鈞,同時崔台鎬的剛毅外型,亦與2012年版賈景暉的斯文感不同(舊版的整體演員都不同,暫無法比較),在演出上就有了新的感覺,這應該不是原來設計,筆者只是在此提出一種觀察。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