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黃色小鴨在基隆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黃色小鴨在基隆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6753 人
小鴨爆炸了
撰文/編輯部 │發佈時間:2014-01-23 14:41
由市議會議長黃景泰發起的「到基隆來看黃色小鴨」

▲由市議會議長黃景泰發起的「到基隆來看黃色小鴨」

黃色小鴨—納為「私產」的政治資本

 

由荷蘭藝術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發想、製作的黃色小鴨迄20139月起連番在台三地展出、登場。同年1221,小鴨行至在台的最後一個定點—基隆港。在展出的籌劃階段,市民們已從佈滿街頭的海報中聞嗅到一股濃濃的政治氣味,相較於桃園、高雄的兩場展出概由市府團隊負責相關經費,包括延攬贊助廠商使活動順利運行的做法,行至基隆的黃色小鴨則由現任議長黃景泰先生綜理包辦。在海報下方原本位列贊助廠商的位置,代以「發起人:基隆市議長 黃景泰」一行鮮明的字樣(圖1;就海報主題—小鴨為主角的大型活動來說,日前於桃園、高雄等推出的兩場展出,二縣市政府所代表的是活動之執行者,議會作為民意的集合則在活動執行過程中扮演好監督的角色,由議員們協力為市民把關,確保活動的品質和水準。但行至基隆,這場大型活動在主客易位的安排下,政治氣味首先即掩蓋過了展出的公眾性質,形同一場私人造勢;期間,這一筆由議員出面邀請黃色小鴨,號稱七百萬的開銷,通通都可劃入屬黃景泰先生個人的花用內,隨開幕日期日趨逼近,七百萬亦大張旗鼓地走入了市民和輿論的視野,漸轉成議員問鼎角逐市長寶座的資本之一,間接透露黃景泰個人造勢背後旺盛的企圖心。

 

然而基隆展事後的發展卻大出意料之外,市議會與市政府雙方灰頭土臉,道歉、收拾殘局等地動作不斷。首先,原交由范可欽先生領導的策展團隊於1221正式展出前臨時遭到撤換。接著,同月30日,小鴨未來得及搭上人潮擁擠的跨年夜,即在眾目睽睽下「爆裂」(圖2、圖3)。新年伊始,海洋廣場上的商販面對門前稀落的遊客,心底五味雜陳,在各種試圖反攻的辦法中,15甚至傳出負責招商的盛鈺科技欲推出與霍夫曼原作一較高下的「陸上小鴨」裝置。 此舉繼年前范可欽團隊製作的「招財鴨」、「歡樂鴨」之後,再度觸怒了原作者,霍夫曼同日公開表明「不排除撤展」。可以說,基隆展出的一系列風波,不僅有摻有地方政治攻略、商業利益的競逐,以及霍夫曼本人一再對外強調的個人原創迭遭侵害。特別是後者,黃色小鴨作為一只巡遊國際各大城市的藝術裝置,終使得「侵權」現象成為展出中另一個抹不掉的焦點,頻躍上媒體版面,在連串的新聞交疊下映照出台灣此刻的「文化指標」。

 

 

 

 

12月30日,小鴨未來得及搭上人潮擁擠的跨年夜,即在眾目睽睽下「爆裂」

▲12月30日,小鴨未來得及搭上人潮擁擠的跨年夜,即在眾目睽睽下「爆裂」

 論斷台灣「文化指標」—黃色小鴨在基隆

 

「文化指標」的概念系1988年由學者李亦園所提出,作為評估文化發展的參考之一。而在正式將黃色小鴨納入文化指標討論以前,李亦園提出以文化思潮為經緯論斷台灣迄20世紀以來的歷史變遷,其中,自1987年解嚴後,風起雲湧的媒體,可以說代表了80年代迄今所有變遷的中心,時下我們所感受到的風波,包括這一頭「黃色小鴨熱」,幾乎全來自媒體業者一波波背後的鼓譟和發動。彼時收看電視新聞的李,終在1988年裏寫下了自身的所思、所感。首先他看見隨著台灣經濟發展日趨穩定、繁榮,休閒育樂等各項需求跟著迫切地出現,同時為了滿足眼下日益膨脹的需求,商人也就大量地製造出各類休閒育樂所需的產物—包括節目、用具、服飾、資訊等一窩蜂地湧現於媒體版面,並成為政治活動之外,另一個五光十色的風景,具有「大眾文化」的特徵。

 

李亦園認為,大眾文化具有下列的數種特性。一、大眾文化是應都市工商業多數人的需求而出現,所以它是大量製造,而追求普遍化、規格化或標準化的產品。二、大眾文化可說是一種「大眾傳媒」文化, 因為它是藉著各種大眾傳播的印刷媒介,尤其是電子傳播媒介而廣為擴散,所以它是不分階層、教育程度、年齡與方言群之別而無遠弗屆的。三、大眾文化是應工商業社會需要而產生,所以其製作目的也就非常商業取向;商業性的「展示」與「交換」代表最高的價值標準,只求大量的產銷,而不求精緻與意義是其主要特色。四、大眾文化由於是商業取向,所以很容易唯利是圖,只要「本錢輕的」就做了,因此仿冒的行為也就為其特色之一。五、大眾文化既是一種商業取向的產品,目的在大量產銷、大量推廣 所以它幾乎成為一種「文化工業」;循此文化工業製造出來的東西,不僅以強迫式方法要大眾接受,更嚴重的是它抹煞了個人的自主性與獨特性,而使得文化存在所應有的創造性、前瞻性完全被遮掩了。

12月30日,小鴨未來得及搭上人潮擁擠的跨年夜,即在眾目睽睽下「爆裂」

▲12月30日,小鴨未來得及搭上人潮擁擠的跨年夜,即在眾目睽睽下「爆裂」

此刻站在基隆港邊,觀賞黃色小鴨的我們,正處在1980年代過後的「後現代」(post-modern)。「後現代」所指的是,「自現代停止之後,某個模糊的時間階段,或該時間階段內的含混現象。」因此,後現代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具備什麼具體的內容,更可說是現代的持續加強與延續。

 

的確,時下我們更感受到了大眾文化鋪天蓋地的包圍,而欣賞特屬於文化素養指標的關鍵之一—我們的目光投入哪一類的展演活動,便間接吐露了自身所持的素養指標,是訴諸感官的或是訴諸激情的;但在大眾文化的持續增強的環境下,或許我們也該換一個說詞,自身的素養偏好感官中官能、色情的一面,又難排除激情中的暴力,甚至沉迷在各種虛擬的暴力中,將小鴨展出的事故加以點綴成一場佈滿血腥的活動,「自靠近頭部太陽穴附近的位置『暴漿』」。這,一大部分都是受了媒體左右。嚴肅地說,觀看新聞不啻等同於對素養進行一次深刻的比較和考驗。除開掉過份渲染的色情與暴力,同時我們還可見到不少媒體在「侵權」的觀點下,解釋霍夫曼本人不克出席基隆展開幕式的原因,於是隨報導再次地將西方世界的藝術觀再次引介入台灣。此刻,我們便獲得了一個適當的機會,得以霍夫曼的感受為例,繼續以從事進一步的比較和檢驗。

 

在台灣,學者李亦園將仿冒歸因於因為大眾文化講究消費,導致節省研發、創作等時間成本的山寨產品大行其道,流風迄今依然不滅。以黃色小鴨為例,甚者出現了另一套為仿冒辯護的說詞,特以范可欽在記者會中的言論為代表,范認為大自然中本來就有黃色小鴨,因此霍夫曼不該獨佔黃色小鴨的專利,他接著抨擊霍夫曼藉黃色小鴨賺錢的手法—收取權利金,是道地的商業行為,有失厚道。范可欽的言論,此處凸顯了范個人從事媒體廣告的身分背景,言談間再三地流露出唯利是圖的眼光。

 

然而,我們不一定非得由大眾文化「重商」的觀點出發,欣賞黃色小鴨。小心!目光將創作與金錢畫上等號,結果很可能也就同時取消了藝術存在的可能性,而轉向以交換、展示為主的商業導向,頓時「製造娛樂效果」成為最高的目的。一如范可欽推出的「歡樂鴨」與「招財鴨」二項相關產品,相當諷刺地,分別從各自的名稱上說出了范個人對藝術的看法—十足嗆俗。霍夫曼因這兩項產品之問世與流通,指責范可欽「侵權」。我們也不要忘記了霍夫曼本人的藝術家本色,他一再強調,「黃色小鴨現身是要讓一切變得單純美好,世界各地的水域就好比地球上偌大的浴缸,黃色小鴨在展出的水域裡,就是一隻陪伴你我共浴的單純小鴨。」 由是,霍夫曼在展出備忘錄中要求展出期間不得收費,小鴨身上不得有任何廣告標語等,霍夫曼對范可欽的指責,站在這個角度上來說,他無疑在抵抗大眾文化對於藝術的侵害,而力求回到一個單純未經商業污染的環境,為觀者重現藝術的「創世紀」—當時只有赤裸的你和我,作夥共浴在無邊的樂園中。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台灣多數的媒體不循藝術家理念的角度解釋之,而不斷冠以「侵權」行為與撤展相連接,並且以簽約金為例,試圖凸顯霍夫曼個人商業氣質濃厚的一面;足見到媒體在又再開闢了一個新戰場挑戰霍夫曼的身分認同,彷彿在逼他承認「我不是藝術家」,企圖不斷將他拉入大眾文化宰制的範圍,當黃色小鴨真的變成了商品,即成為一則可受媒體左右的新聞。這類傷害個人素養的新聞是輿論得拒絕的。

 

而在這三場的展出,從高雄、桃園到基隆均由政府與政治人物主其事的做法,則又說明了時下主宰台灣文化素養的另一股力量—政治遭大眾文化影響的程度,正不自覺地走向大量曝光與大量推廣。隨政策走入市民眼中藝術品在大量曝光與推廣下,或不免被冠上「商品」樣的標籤,成為滿足休閒育樂需求的工具。這樣的發展在文化人眼中,無異對文化的「二度傷害」, 使得做為藝術、精緻文化與自主創作的精神在一連串的造勢活動中消耗殆盡。倘若我們秉信「創新是文化發展的根」,那麼時下一窩蜂強調休閒而忽視創新的節目,終將為「文化指標」的向上提升,蒙上一層「可能偏差」的隱憂。 

 

 

圖片來源

1

https://fbcdn-sphotos-c-a.akamaihd.net/hphotos-ak-prn1/c0.8.851.315/p851x315/1529981_641370769252982_1531337671_o.jpg

2

http://udn.com/NEWS/MEDIA/8395320-3300066.jpg

3

http://twimg.edgesuite.net/images/ReNews/20131231/640_6dd8c74446bd970de1f9f83d00ab733d.jpg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