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四月望雨》之於台灣歷史在音樂劇表現的重要性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四月望雨》之於台灣歷史在音樂劇表現的重要性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140 人
撰文/林雅綸 │發佈時間:2014-03-31 11:42
舞台劇海報

音樂劇常常藉由一國家民族故事的講述,和大眾流行音樂精神的反映來彰顯特色,雖然是緣於民間的音樂,但卻有著極高的欣賞價值,這種以娛樂與商業為導向,游移於古典與流行之間的音樂,深受大眾的歡迎,也因為好歌成老歌的累積,得以建立經典,慕羽在《百老匯音樂劇》裡寫到:「百老匯音樂劇可以說是美國文化歷史的縮影。」如:《Ragtime》從音樂的角度,幾乎完整地述說了美國近代的歷史,也涵括了不少著名的歷史人物,又如《Side Show》由真人真事改編,描述一對連體嬰從被賣到馬戲團表演怪物秀開始,成長過程的點點滴滴,都相當扣人心弦,除了唱出美國的精神靈魂外,更是他國認識美國文化最容易親近的方式,反觀台灣,我們如何唱出我們的故事?

鳳飛飛1993年曾經詮釋過一首全新創作的台語歌「四月望雨」,典雅的歌詞指涉的就是鄧雨賢的一生,所謂的「四月望雨」,指的便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台語歌謠,作曲者都是鄧雨賢,音樂時代劇場於2007年所做的台灣音樂劇首部曲《四月望雨》便是藉由發掘這段塵封、埋藏在《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背後出身龍潭客家「一門三秀才」,卻醉心音樂事業的鄧雨賢,如何擺脫傳統、投身摩登「跳舞時代」,他的作品如何與傳奇歌手純純有了關係,懷抱熱情的文藝青年,如何改造台灣文化,又如何度過日本皇民政策的壓迫與戰爭摧殘,表達了大時代下人物悲歡離合的記憶,和愛與血淚交織的歷史。

「四月望雨」並不具備一個明確涵意,但它所呈現的卻是一種抽象、隱然浮現的台灣文化氣氛,四首音樂又恰好代表「喜悅」、「哀愁」、「希望」、「破滅」四種情調,而台灣人民的特性,正是「壓不扁的玫瑰」,儘管歷經苦難,但仍能在春雨之後,昂然重生,本劇便是描敘「一個夢想、希望、破滅與重生的故事」,用意即在表現這種柔軟而堅韌的精神,台灣人民堅強,但絕不霸道,需要世人更多的瞭解與關愛,「四月望雨」即是寄望於台灣終能成為一個和平、歡樂的美麗之島。

編劇上,呈現了台灣人民短暫富足的跳舞時代,這也正是台灣歌謠第一個黃金時代的背景,不管統治者是誰,台灣人民都是嚮往著安和樂利的生活,但遇到時局不靖,平空受到摧毀和破滅,本劇導演楊士平對歷史背景的深刻研究、細膩的揣摩處理,不做任何價值批判,只是提醒人們看看過去、想想現在,珍視現有的一切。

音樂總監、原創劇本與作詞的楊忠衡在<再現質樸無染的台灣歷史面容 台灣歌謠再起的啟示>一文提到:「文獻可以偏頗、可以被組織,但音樂不能。音樂絕對是一張時代的容顏,而且它捕捉的正是當時活生生的空氣音樂響起,一個時代的笑臉淚眼,就像開啟的密封罐頭一樣,生鮮重現。這是我想掌握的線索」藉由將定型化刻板印象的《雨夜花》和《望春風》《跳舞時代》和更早期《桃花泣血記》:「文明社會新時代,戀愛自由才應該;給伊拘束是有害,婚姻制度著來改。」的並置,讓我們看到文化在相斥相融中腳步的移動。

《四月望雨》以塑造第一部國際規格的台語音樂劇為自我期許,扮演了台灣音樂劇轉捩點的角色,依據歷史人物:作曲家鄧雨賢的生平的故事改編、創作,更以音樂文化為媒介,表現出當時台灣庶民社會的苦不堪言和活潑昂揚的多元風貌,不僅故事出於本土,更展現了時代下,多元族群的混融,是第一部使用了閩南語、客語和日語演出,並以方言:閩南語和客語作詞演唱的本土音樂劇,也充分地體現了音樂劇的本色,通俗性與大眾化,如:半唱半唸、容易朗朗上口的旋律節奏,在音樂上,不只是老歌新唱的串歌演戲,而是取經典作品之素材,結合傳統與現代,而創作出屬於台灣的新藝術作品,此作首演後曾多次加演,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被媒體譽為「歷來最精采的本土音樂劇」。

但是台灣被長久殖民,和敵對異族政權的交替間,缺少對自身文化認識的概念和態度,更缺乏對本土社會情況深入的關注和反省,因而在人文藝術這塊,大多是直接移植西方,甚少在融匯西方的形式後,融入對己身歷史的探討,其實早在70多年前(1936年),鄧雨賢就早已洞悉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在當時的「綜合文藝座談會」中發表演講,說明他做為一個藝術家,對台灣社會的抱負與要求:「現在是一個過分崇信西洋文物的時代,但是我們也有好的音樂文化,不一定非西樂不可。台灣音樂目前水準較低,一開始就只推行西樂的話,大眾不容易理解,結果會使音樂和大眾分離。所以我認為可以就原有台灣音樂,例如歌仔戲和其他民間音樂改作Melody,或改善歌詞,創作成廣受大眾愛好的音樂,再透過唱片來推行,我相信,這樣一定可以走出台灣的新路。」。

鄧雨賢的初衷,只不過是透由親民的字詞,用旋律哼出庶民生活,用節奏串起時代故事,唱出台灣人民的心聲,因為他的先知洞見和創作的堅持不懈,台灣人今天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曲調,哼出大家共同的旋律。張永華在《音樂劇的審美特徵》提出三點觀察:「①觀賞特徵:即「寓藝於樂」。它的大眾化和娛樂性吸引了眾多觀眾,因此提高了其商業價值,導致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②思想特徵:在簡單的情節中注入剖析社會、分析心理、擁抱時代的內容和探索人生的真理。③藝術特徵:流暢的演技、精美的歌唱、精湛的舞蹈,配以精緻的製作和現代化的舞台美術。」筆者和很多台灣優秀的藝術家一樣,深信台灣不會輸在第一點大眾藝術的消費,和第三點各領域的人才培育上,因而第二點劇作內容的在地性和時代性,會決定我們在創新中的深刻性及藝術性,以及原創音樂風格的建立,這將會是我們努力的關鍵,在台灣音樂劇的領域中,也需要更多好劇作家和作曲編曲人才的持續投注熱情,以及最重要的:觀眾的支持。

音樂劇是靠著一次次的文化融合,才能冒出新生的枝葉,其中對各種類型音樂的高包容性,也使得音樂劇的領域可以不斷延伸,隨著時代潮流而不斷演變,跟隨著社會脈動而不斷進化,而這幾年來台灣劇團相繼推出新劇碼的進展,如:《我的未來不是夢》、《少年台灣》等等,也博得不少好評,堅持走下去,相信音樂劇將永遠處在最好的年代。

 

 

 

 

圖片來源

http://blog.xuite.net/walter.liang/water5588/32887796-%E5%9B%9B%E6%9C%88%E6%9C%9B%E9%9B%A8%E9%9F%B3%E6%A8%82%E5%8A%87+-+%E9%84%A7%E9%9B%A8%E8%B3%A2%E7%9A%84%E6%95%85%E4%BA%8B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