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期藝週刊
字級:

活化歷史——探尋台灣的智慧傳承

撰文/詹聖芬

在明德國小的四年級教室,只見班上木頭桌椅五六個圍成一圈排排座,椅子上的小學生們聚精會神聽著23年次的郝爺爺,分享他小時候玩扮家家酒的遊戲,學號繡著4632的小學生吉兒正舉起手,睜大眼睛好奇問著郝爺爺當時如何將樹上的葉子捲成草帽。這裡,台北市明德國小四年六年的學生教室是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與果陀劇場合作方案「活化歷史」的示範場,從十歲跨越到七十歲的祖孫輩們齊聚在小學教室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

「活化歷史」在台灣萌芽

2003年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吳欣盈參訪了紐約的Elders Share the Arts (ESTA)長者服務機構,深感活化歷史方案開啟台灣有關長者服務新視野的可能性,隨後與該方案創辦人Susan Perlstein 洽談引進台灣,2005年邀請果陀劇場合作,派遣專業劇場工作者前往ESTA受訓,並且重新擬定符合台灣民情社會的執行計畫,以台北市作為該方案的播種發祥地。

台灣最初的老人劇團源自社會局成立的文山區喜臨門劇場,2003年由果陀劇場的戲劇老師輔導授課,2005年在果陀劇團與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合作的「活化歷史」方案下,經由表演藝術的方式挖掘長者的生命寶藏,原先喜臨門劇場演員的爺爺奶奶即成了活化歷史方案的固定班底,「有鑑於台灣世代隔閡的問題,希望藉由方案推廣,讓長者進入社區、學校,增加和人群的互動與隔代間的溝通, 讓老年人重拾生命價值。」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黃郁芬表示。

「活化歷史」的老故事新生命

帶領人是方案成功關鍵的靈魂人物,活化歷史的帶領人屬於自由參加的志工性質,經過資格適切的評選和專業的培訓後,回到所屬居住社區亦或相關機構,號召10位六十歲以上老人組成一個團體「說故事班」,在每週固定的說故事團體中,經由系統化引導長者感官、口語的開發,協助長者重整生命回憶,甚或探索更多自我面向。再者,說故事班的長者們進入學校甚或社區,結合學校的相關課程,經由小班方式每週和固定的班級學生互動交流,最後,方案帶領人透過繪畫、音樂、戲劇表演等藝術形式,引領兩代人攜手重現長者過往的風華歲月。

「在團體活動分享過程中,難免遇到省籍情結,甚或同輩之間也會有言語使用會錯意的情況,我們會盡量希望大家用同理心看待,彼此尊重和自己不同的觀點意見,甚或生命歷程」果陀劇場的專案講師柯靜雯說道。曾為喜臨門劇場的演員,也是方案長者的陶子奶奶,今年93歲,目前獨自居住在台北,在活動中和小學生分享生命故事時,翻轉最初小朋友對獨居老人了無生氣的印象。心繫戲劇、獨鍾平劇的陶子奶奶,在80歲那年受邀學生電影演出,獨白一段平劇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2010年7月陶子奶奶和活化歷史方案的長者們,將長者昔日的飲食味覺回憶串成一道溫暖人脾胃身心的生命佳餚,偕同明德國小學生來到社教館文山分館共同演出『百老匯燴慧』,在四百多位觀眾的歡笑與淚水中精彩落幕,之後深受好評,在今年婦幼節加碼演出讓觀眾再次回味這齣寯永。

「活化歷史」於各縣市遍地開花

從2005年開始執行,迄今即將邁入第七屆的「活化歷史」,當台北市的活動執行日趨成熟後,亦開始由北往南推廣,活動的設計與推廣也配合地方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地就該區作適當的調整,中部方案的活動成果展,就曾經以「童玩」為主題,設計一系列的傳統古玩經由闖關方式互動呈現。活化歷史每年有兩次全國的督導活動,來自台灣各區鄉鎮市的團體帶領人,回到台北總部分享交流各地迥異的經驗。2009年結合教育部於全國推廣的「樂齡中心」計劃,廣邀設置在各縣市區學校與社區中心旗下的202個樂齡中心,合作培訓全國各縣市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的種子師資,除了將少子化情況下的部分閒置學校教室做利用外,並且落實老人教育在地學習的理念。舉凡臺南麻豆樂齡學習中心成立「柚城說故事班」,培訓平均70多歲的長輩,其中包含了農夫、不識字者及退休軍公教人員,巡迴麻豆區各國小以真實的生命故事演出。未來希望將活化歷史方案納入教育部國教司編列生命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課程計畫,讓方案中說故事的長者成為學校課程的活教材,期盼經由老人生命經驗的傳承感動更多生命。

資料來源:
1. 活化歷史網站:http://www.sklf.org.tw/HistoryAlive/
2. 照片出處: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