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藝術本位或政治正確?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藝術本位或政治正確?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3055 人
華山、松菸及435藝文特區的觀察報告
撰文/李如恩 │發佈時間:2014-10-20 16:46

臺北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可視為廢棄空間整建後經營最「成功」的例子,引起其他廢棄場域,如松菸等競相仿效。佔地同樣遼闊的板橋435藝文特區,原為軍人轉業以及師資訓練,佔地上萬坪卻荒廢已久,隨著文化部門和策展團隊的進駐,擷取哪些文化元素建構出在地的美學景觀?比較北部區域裡,佔地遼闊兼有早年建築的文創園區,經營成功且深具年輕大眾文化特色的可是華山,因此身為新北市的文化建設指標,435藝文特區應具有相當大的的發揮空間,同時大眾也相當期待,藉由政策與策展團隊合作,共同創造出的新板美學氛圍。

圖2來源: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圖3來源: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220

 2005年重新整頓後開放的板橋435藝文特區,正門以中正紀念堂為中心延伸而出的巴洛克式建築,濃厚的歷史感具現在建築結構上,園區各館間都各具特色,吸引民眾攜家帶眷在此駐足。然而相對於臺北華山以及松菸招商的成功, 435園區的空間規劃仍需政府與團隊共同努力,而華山似乎已成為這類文創園區一個無法忽視的指標。當然必須思考的是,華山與松菸如何在藝術與大眾化之間做取捨?的確,華山以及松菸吸引著大量絡繹不的人潮,近年卻引發新藝術家無力承租的聲浪:最初亦是荒廢空間的華山,由一群藝術家共同投入而重現生機,至今卻變了樣,進駐的商家標誌著某種程度以上的消費族群才有能力享受的「小確幸」,年輕或貧窮藝術家根本租不起的展場價格,這種走向是幫助藝文活動,或其實是一種政治正確?然而另一方面,營造出吸引大眾前往的共享空間,使藝術氛圍能更普及,似乎也是另一種美學教育。藝術與文化和政治間,難道勢必對立?法國的美學大師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嘗試對政治與美學實踐尋找一個接合處,提出了美學與政治都出自於「感性共享」的概念。政治的核心是美學,美學則具有感性的政治性。現今的臺灣,政治被名化為排除異己的名詞,然而,政治最根本的基礎,乃是共同體的概念。因此,以華山為例,政府政策以其在共同體當中擁有的「職位」(也就是權力),可以進行管理、定義在共同場域中可見、可做的部分。而在民主體制下,這種權力做出的藝術政策,如果不具有美學感性共享的部分,會被民眾接納嗎?反觀435藝文特區進駐的藝術家,無論個人或團體,回歸到藝術本位,的確都深具特色與潛力,例如當代傳奇劇場、新象劇團、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找我劇場、野孩子+壞孩子等,常態性的表演活動加上無界線的表演場地,吸引民眾、進而與民眾共享美學的互動方式,相對於華山和松菸的「高級化」,435園區更是一個廢棄空間成功融入在地的例子。

圖5:進駐的藝文團體大多是新銳藝術家,值得期待。

▲圖5:進駐的藝文團體大多是新銳藝術家,值得期待。

 政策需以在地性為考量,同時必須將美的實踐視為一種美學教育的平權,這樣的核心概念才不會落入表面的分裂語言。據記者觀察,435園區今年以來做了許多得稱頌的嘗試:在建築結構上,引進世界各地近年來崛起的街頭藝術風,豐富整個空間的視覺效果,也成功展演了建築物本身,從早年到現代的歷史延續感,創意市集以及大型的空間藝術亦造就嘉年華式的美學景觀;另一方面,除了前段敘述的劇團進駐,更提供許多年輕藝術家一個表演的舞臺。得一提的是,435策展團隊曾試圖引進地下樂團表演,希望如華山相當成功的Legacy空間,吸引更多年輕族群聚集。例如近期逐漸崛起的前衛實驗的「三牲獻藝」樂團曾前往園區表演,結合聲光效果,以電子樂為基底,演奏出廟會充斥嗩吶、鑼鈸、鼓點、吟誦等音樂,雖然435的觀眾對於前衛實驗接受度兩極,但這樣的嘗試,正是美學教育的平權實踐:不預設前提。而中正紀念堂前的廣場,也以薩克斯風表演老歌音樂,吸引中年以上年齡層開心駐足。 如果藝文活動,僅成為一種階級標籤,反而是帶有歧視的媚俗。據記者觀察, 435園區自101年文化局接手以來,今年已顯見入園的年齡層相當廣。反觀目前仍是臺灣特有的「政治正確」和藝術間的矛盾,兩者間如何協商與接合,或許可以將華山、松菸、和435藝文特區發展出的不同走向,視為得觀察、期待的目標。身為共享空間的管理者,如果能善用其選擇的治理權,提供各前衛實驗藝術的資訊與推廣,為民眾弭平時代/的落差,如何展現其政治的美學共感性,得近幾年陸續建置的文創園區借鏡。簡而言之,臺灣近幾年不退流行的「小確幸」一詞,其不足的積極性蔓延全臺,從政治到生活,文創園區代表的不僅是象徵「品味」的文化符碼,從中必須思考的是,隨著文創園區生的指標效果與經濟效應,臺灣勢必逐漸注重這類具歷史意義的空間規劃,例如臺中自舊酒廠改建的園區,而各園區的特色與風格,將展現一個城市對藝術文化的態度與視野。

圖6:夜晚的435藝文特區

▲圖6:夜晚的435藝文特區

圖7:年輕的找我劇場,創作題材相當具實驗性,以探索自我為底藴,試圖將藝術的生命力帶入群眾的生活中。

▲圖7:年輕的找我劇場,創作題材相當具實驗性,以探索自我為底藴,試圖將藝術的生命力帶入群眾的生活中。

圖8:每期皆有不同的展覽規劃,提供民眾免費欣賞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