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期藝週刊
字級:

2010亞洲拍賣市場主流?

撰文/銀時

2010年各大拍賣公司的秋季拍賣,正如火如荼的展開。以蘇富比為例,今年10月在香港的秋拍,超過3200件作品並加重中國工藝品比例,號稱是拍品量最大、質最精的一次,拍賣結果也讓人刮目相看,中國書畫拍賣會創下蘇富比常設中國書畫拍賣以來之最高成交額,而中國工藝品及瓷器方面,也刷新世界拍賣紀錄。

中國藏家 實力雄厚

這中國工藝品的比重增加,是由於去年蘇富比在香港的秋拍,中國買家的成交金額首次超越香港買家,突顯中國藏家的實力雄厚,也顯示中國新富階層崛起,成為亞洲拍賣市場的主力。

近幾年內地買家成交額佔比激增,而金融海嘯重挫國外藝術品市場的這兩年,中國藏家成交金額卻逆向成長,漸漸確立在亞洲藝術收藏市場的地位,而反觀台灣各家拍賣公司,拍20世紀華人當代藝術的居多,像這次蘇富比拍賣清乾隆「御製琺琅彩祥雲瑞蝠開光式四季花卉圖紙瓶」,刷新清代瓷器的世界紀錄,這樣的名貴古物在台灣也確實較為少見。

台灣藝術拍賣 毫無特色?

台灣的拍賣公司目前的拍品,皆是久佔市場的藝術家,例如廖繼春、朱德群、趙無極等大師,雕塑則免不了朱銘、楊英風等,多年來,各家拍賣公司、次次拍賣,這些熟面孔幾乎從不缺席,當然他們的作品的確值得投資收藏,但每次的拍賣皆是相同藝術家的作品,了無新意,勢必使得收藏家對台灣市場漸失興趣。

而台灣保守的藝術拍賣市場,缺乏鑑賞力的藏家為多,不能放膽去收藏沒有聽過的新進藝術家作品,容易有貴就是好的心態,跟著市場走向,去投資價格已達到高點、增值金額有限的大師級作品,國內有遠見的拍賣公司並不是沒有給新面孔機會,如今年六月藝流國際拍賣公司的新銳專拍,便推出許多首次嶄露頭角的新興藝術家作品,但買家似乎不太賞臉,以致成交率極低。

台灣藝術拍賣 毫無特色?

台灣的拍賣公司目前的拍品,皆是久佔市場的藝術家,例如廖繼春、朱德群、趙無極等大師,雕塑則免不了朱銘、楊英風等,多年來,各家拍賣公司、次次拍賣,這些熟面孔幾乎從不缺席,當然他們的作品的確值得投資收藏,但每次的拍賣皆是相同藝術家的作品,了無新意,勢必使得收藏家對台灣市場漸失興趣。

而台灣保守的藝術拍賣市場,缺乏鑑賞力的藏家為多,不能放膽去收藏沒有聽過的新進藝術家作品,容易有貴就是好的心態,跟著市場走向,去投資價格已達到高點、增值金額有限的大師級作品,國內有遠見的拍賣公司並不是沒有給新面孔機會,如今年六月藝流國際拍賣公司的新銳專拍,便推出許多首次嶄露頭角的新興藝術家作品,但買家似乎不太賞臉,以致成交率極低。

拍賣主題 立定明確

台灣近年的拍賣,總以「當代藝術」為主,主題過於廣泛,使得拍品雜,只要從20世紀到現在,各式各樣藝術品無論媒材皆包,有主題如沒主題一般。全球兩大拍賣公司,蘇富比與佳士得,鑒於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不斷擴大,為了迎合眾人口味,近幾年與中國相關的拍品,瓷器書畫等大增,大走「中國風」,引領潮流。而台灣拍賣公司如何走出自己的風格?能不能有除了「當代藝術」之外的主題,帶給藏家新的刺激?

提到特別的拍賣活動,今年九月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在紐約舉辦的「雷曼兄弟和諾柏格博曼嚴選收藏」(Selected Works from the Neuberger Berman and Lehman Corporate Art Collection),就是個很不一樣的主題,當然這是因為雷曼兄弟破產,才被迫「出清」,但最後這些值得一看的名人收藏能交由富有聲譽的國際拍賣公司處理,也是一件好事。

相似的情況不是沒有發生在臺灣,但最多的是名人的收藏法拍、充公,導致最後也流向不明。當然雷曼兄弟是特例,但是有這樣的主題拍賣的確容易吸睛,憑著富豪的名氣,總會引起一般人興趣的。其實只要拍賣的主題能明確,不只是用「當代藝術」一言以蔽之,吸引藝術投資者目光不是問題。

台灣各家秋拍即將展開近來投入兩岸三地市場的藝術拍賣,還有韓國的「首爾拍賣公司」(Seoul Auction),十一月底在預計在香港舉行也開始秋拍,拍品只有60件,不在多而著「重於精」,推出多位西方具有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名家作品,如雷諾瓦、畢卡索、安迪沃荷等,定位十分明確。

今年台灣景氣逐漸好轉,雖然不如對岸藝術拍賣如此蓬勃、比不上國際大型拍賣公司大規模,但只要能抓定主題,學習首爾拍賣的「精」,也能擁有自己的天空。重要的幾家台灣拍賣公司,羅芙奧、中誠、藝流、金仕發、景薰樓等,在12月也即將展開秋拍,能不能有什麼創新之舉?還請各位看倌拭目以待。